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明朝灭亡原因揭秘:人欲的放纵也是其中之一

导语:明朝有一批能干的公务员,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明朝军队强大,名兵众多。明朝的制度是好的,但是跟不上形式的变化,执行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逐渐消亡,最终在1644年灭亡。每个朝代都是因为某种原因灭亡的,或者说是被某些人毁灭的,那么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呢?明朝是谁灭的?接下来的小

明朝有一批能干的公务员,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明朝军队强大,名兵众多。明朝的制度是好的,但是跟不上形式的变化,执行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逐渐消亡,最终在1644年灭亡。每个朝代都是因为某种原因灭亡的,或者说是被某些人毁灭的,那么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呢?明朝是谁灭的?接下来的小系列会带你看看明朝灭亡的真相。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长期双线作战

明朝因为长期的两线作战而灭亡。

首先是北方:建国以来明朝与蒙古人作战,一开始占了上风。后来被蒙古人打了,连皇帝都被俘了。经过两百多年的战斗,明朝的国力大为衰竭。与蒙古人签订《隆庆和约》后,损失惨重,边境也安静了一些。谁知道蒙古人刚刚灭亡,女真又崛起了。从此明朝直到灭亡都没有减速。

其次是南方:明朝开国之初,东南沿海有倭寇骚扰。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明朝确实让人头疼。为此,明朝建立了“无征之国”,并主动向日本示好,希望缓和双方矛盾,但日本置之不理。后来明朝又设立了郑和下西洋,试图“在异乡炫耀武力”,以威慑日本人,但日本人还是不买,骚扰规模越来越大,而西方国家竞相上门悬赏,明朝只好收缩防线,再也不去西方了。明朝中叶,敌军占据了很大的阵地,深入江南各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好在明朝有个戚继光,东南沿海作战,日本人才逐渐汇聚。日本人稍微平息了一些,西方人乘虚而入,占领了澳门、澎湖、台湾。之后明朝一直没有驱逐西方人,直到灭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蒙古首先出现在北方,然后女真成为明朝的敌人。明朝背后的南方,外地人之前就有倭寇,这是明朝的隐患。明朝末年,它总是被困在南北夹击之下。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学术

顾不仅参与了反清斗争,而且对明朝的灭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煞费苦心地指出:明的死不是出自盗贼、亲信,而是出自学者。

顾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朝灭亡的内在原因不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不是因为明末的朋党,而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腐朽失控。前两者是外因和标准,后者是内因和根本。

在晚明社会,大多数学者信奉“心理学”。王阳明创作《薛鑫》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宋代儒学。他根据理学的论点提出了“致良知”一词,即“存天理灭人欲”。他要求形而上的道要与形而上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伦理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王阳明开始肯定个体独立存在的价值,把消极接受宋儒的“缚如楚”转变为“轻而自由”的自我感知;它不再像理学那样抽象,而是在展现生活的基础上,主动承担起对“傻老公傻女人”的道德教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的“心学”客观上起到了“纵欲”的实际作用。因此,明朝中叶以后,知识阶级突破了理学的束缚,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彻底发泄了自己的怨愤,肆无忌惮地追求名士的狂放不羁的风度,在“不道德”的骂名下创作出了“淫秽小说”。

到了明末,王阳明的“薛鑫”进一步分化。其中,所谓的“王雪左派”明确肯定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既完全否定了朱成的理学,也偏离了王阳明的轨道。所谓“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至于“异端中的极品”李贽,他猛烈抨击程、朱的理学,认为《六经》、《论语》、《孟子》都是后人捏造的,“这是道家的真理,也是假人的数目”。当时李志的理论产生了令人震惊的社会影响:全国人民都读了先生的书,所有想读的人都读了。读个没完,或者就算是假的也读。

从以上可以看出,王雪尤其是王雪左派在反对宋代儒学极端化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人性欲望的放纵。

人很容易放纵,却很难克制。各种规章制度都是普通人应该遵守的,难免会产生很多“假先生主义”。但是,一旦人们发现了纵欲论,甚至形成了纵欲的社会风气,就更难矫正了。明末,“好货”“好色”形成了社会风气。一方面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择手段。骗子在社会上采用的各种方法,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同类骗术的鼻祖,无所不用其极,为物质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文人也不逊色,比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擅长写悼词。它的文章价格很高,必须首付才能写。他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去世了,想请他帮忙写悼词。

几天后,文徵明发现这位朋友非常痛苦,他说:“你应该先拿一块银子放在我的桌子上,让我看着它,写一篇悼词。写完了我把银子还给你好不好?”这个故事虽然来源于野史,但也能反映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另一种是纵情声色,社会各阶层都趋之若鹜。在那些晚明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通奸、妓女、集体淫乱等等。

结果,明末社会风气败坏,不可收拾,士人沉醉于激越和焦虑之中。社会的侵蚀不亚于《金瓶梅》中所描述的。当时主张“寓教于乐”的冯梦龙,在他的《三言》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记载。冯梦龙的主观意志虽然有说服的目的,但客观上起着引导作用。李自成进京后,冯梦龙意识到自己小说的现实社会功能,最终吐血而亡,悲愤交加。

可见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人际关系极度紧张,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社会里,如果统治者不能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们,那么明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殷鉴在不远处,在夏后氏的世界里”!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粮食枯竭

我看过很多明朝的历史,包括《明朝那些事》,发现说到明朝灭亡,都是大义凛然的说,罪在政治黑暗,制度腐败。这个结论,你应该考虑一下,属于“帝国行政史”,但是太大了,不能当真。

明朝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和张两个农民军。农民军是从哪里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和张都是陕北人,骨干主要是陕北的饥民。

陕北为什么会出现饥荒?因为地主吞并了土地,百姓就不太平了?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很少。他们的土地不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如果发生旱灾,他们也是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接近两亿,但是粮食增长的空已经耗尽,难以装载,各方面都呈现崩溃的迹象。

同时西北有很多士兵和预备役人员,是明军的兵库。全世界的军人都必须绥靖,即使现在在美国,招募公务员也是以照顾退伍军人为主。然而西北明军却过着悲惨的生活。崇祯年间,巡抚卢象升巡抚边防后,向朝廷报告西北兵的惨状:“今日钱粮多,饥寒迫身,拿钱借钱,怂恿弓箭刀枪,仍被卖了。许多士兵在武术场上出发,金色的风像一支箭。那些生病、僵硬的人和仆人被一个接一个地告知。每一个军人,有单衣的,没衣的,鞋袜不多的,大臣见了都会泪流满面。”其实在明朝亡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而叛变的情况并不少见。

明朝官员难道没有脑子,故意得罪军人吗?不是,农民军起义之初,巡抚杨合打算以献粮的方式给予救济。农民军一听说政府有粮食补贴,就偃旗息鼓,上告投降,不再闹事。但是政府能给陕北多少人和多少张嘴提供救济呢?本来减免就是九牛一毛,扣除的时候“还不如十一”。最后陕北叛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天下大乱。

如果农民军是普通农民,政府可以用职业军人打败,但是农民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军人,所以明军赢不了。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职业军人。一边是有粮的官军,一边是饿死的叛军。你觉得谁的战斗精神强?而且官军还搞粮食短缺,很多官军和农民军打起来。他们非常饥饿并反抗。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马尔萨斯问题。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然高于粮食供给,这最终会导致一场巨大的人类危机。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即使粮食暂时增加,人口也会增加,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长,因为土地和产量一定是有限的。然后呢?一种方法是节育,马尔萨斯是赞同的,但在明朝避孕药和避孕套出现之前,节育只能算是一种社会空谈。另一种方式,马尔萨斯也说过,但不赞成,就是打打杀杀。最后人都快死了,幸存者还能继续活下去。

可惜这是明帝国仅存的一条路。

饥荒导致叛乱,反过来叛乱破坏秩序,秩序混乱,种粮的人就少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乱,吃的人越少;种植粮食的人越少,就越混乱。据记载,义军无情,官军无情。双方疯狂抢食。叛乱席卷四川,最后吃光了粮食和农民。最后部队自相残杀,吃自己的肉,太可怕了。

除了节育杀人,就没有别的办法拯救明朝了?

回答:有。正在这时,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就是美国的花生、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当时,世界各地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第安人种植的农作物,如红薯、玉米、土豆、烟草、辣椒等,迅速传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对欧洲人来说,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达的土豆。土豆最早到达爱尔兰,来得正是时候。爱尔兰不适合粮食生长,粮食问题一直很严重。偏偏房子漏水,下了一夜的雨,英国殖民爱尔兰,夺走了好耕地。爱尔兰人只能在缺水的贫瘠土地上种植一些东西谋生,经常遭受饥荒。土豆改变了这一切。爱尔兰人发现,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土豆,足以养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费吹灰之力。所以在100年里,爱尔兰的人口从300万飙升到800万!德国、俄罗斯和法国也大力种植马铃薯,从而结束了北欧的营养不良和周期性饥荒。本来欧洲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为这里小麦长势好,土豆的出现导致欧洲政治势力北移,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花生、红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这些庄稼今天很普通,却相当于几个“超级袁隆平”相继问世。如甘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产量极高。据记载:“上地一亩约一万公斤,中间土地约七八公斤,下面土地约五六公斤。”一年有几个季节。明代较好的水田仅为720公斤/亩左右,平均亩产仅为240公斤。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土地支撑的人口可以增加数倍!多余的田地可以重新种植其他作物,可以喂养更多的牛、羊、猪和狗。土地生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幅增加,人口膨胀的压力大大减轻。

花生于1530年左右传入中国,玉米于1531年,红薯于1593年。当他们到达中国东南部时,大战争还没有在明末开始。如果崇祯皇帝真的有眼光,发现了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把它们引进西北,缓解了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他就可以避免1644年灭绝的悲剧。

真正吃大饼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动,才使得这些高产作物遍布全国,导致中国人口从西汉末年到明朝末年从未超过2亿,到乾隆6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灭,康干盛世。他们的基础不是皇帝和将军,而是玉米、红薯和花生,被称为“粮食政治”。历史读者不重视这一点,整天揣摩帝王将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黑色大理花悬案 黑色大丽花惨案现场图片:伊丽莎白·安·肖特尸体子宫被摘除下一篇:刘备为什么能成功 刘备的奸诈是让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