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一五”计划:新中国第一个发展黄金期 “一五”计划:新中国第一个发展黄金期

导语:“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第一个发展黄金时期以下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一五”期间,鞍钢建造的第一台大型轧机产能迅速超过设计标准。图/新华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宋春丹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困难的时候,就会好,家里就会想到好妻子。”说这话的时候,他想到了陈云。1954年2月12日,春节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以陈云

“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第一个发展黄金时期以下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一五”期间,鞍钢建造的第一台大型轧机产能迅速超过设计标准。图/新华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宋春丹

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困难的时候,就会好,家里就会想到好妻子。”说这话的时候,他想到了陈云。

1954年2月12日,春节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以陈云为组长的“起草五年计划纲要八人工作组”。

毛泽东要求从2月15日起的一个月内起草五年计划纲要草案。陈云和李富春觉得时间太紧,压力太大,要求延长一些时间。毛泽东只同意延长五天。

难怪毛泽东着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入1954年,但连初稿都没有出。

这就是独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先实施,再规划;计划和执行同时进行。

没有第四稿

陈云领导编写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三稿,但错过了第四稿。

1951年5月和6月,为了贯彻中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针,在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宋绍文的领导下,以陈云为首的中国财政委员会对五年计划作了粗略的试编。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大局未定。特别是没有得到苏联的援助。因此,这一计划大纲不能被视为正式计划。

1952年7月,陈云领导中国财政委员会,试编《五年计划纲要草案》25册。周恩来、陈云、李富春带着这个提纲草案去苏联征求苏联政府的意见。

斯大林对周恩来说,草案规定中国工业总产值每年增长20%,这个数字太高了,应该降到15%或14%。苏联专家说,修建一万公里的铁路是不可能的。有人直接说这不是五年计划,甚至作为一个指令都不够。

根据苏方的意见,1953年1月和2月,陈云等人组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次编制。

1953年4月,苏联对中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正式答复。5月,双方在莫斯科签署协议,规定苏联应协助中国建设和重建91个建设项目,加上1950年确定的50个项目,共计141个项目。

据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四次准备工作开始了。

这时除了中国财政委员会,新成立了领导八个工业部门、被称为“经济内阁”的国家计委,任命高岗为主席。当时中央决定逐步取消大行政区,把高岗、邓小平、饶漱石、邓子恢、Xi中勋五大行政区的主要领导人调到北京,说是“五匹马到北京,带头”。

五年计划的编制应该由国家计委负责,但高岗指出,他对国家情况不太了解,所以要求陈云同志优先编制五年计划。

陈云回应:“这样不合适。因为制定一个好的五年计划不是一两个月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两年或者两三年的事情,要边做边改。国家计委专门做这个事情。所以,高岗同志应该是中流砥柱。”

从1953年3月开始,陈云请了病假,去南方休养。国家计委主持的编制工作是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进行的,他甚至要求每一个重要数据,自己计算。

杰里米·高岗觉得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名不副实。他对饶漱石说:“现在在党内,刘少奇有一个圈子,周恩来有一个摊子,我们要建一个大圈子的‘根据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批判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七届四中全会上作了报告,建议在年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其他有关问题。会后,高岗担任国家计委主任由李富春兼任。

二月十二日,也就是全会闭幕的第二天,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八人工作组,准备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Xi中勋、陈伯达、贾拓夫组成。陈云作为组长,再次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毛泽东做思想工作是因为陈云担心时间紧张:苏联已经决定了141个援助项目,朝鲜战争停战减少了军费和意外开支。总路线一经公布,就深入人心,之前有过几次规划的经验,短时间内完成是有可能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图/FOTOE

“剩下的只有合作。”

从2月15日开始,陈云每周去国家计委听两三次汇报。

他说:“像拉胡琴,弦不紧,调整不正确;如果你拉得太紧,绳子就会断。我们刚刚开始搞计划经济,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要特别注意计划的可靠性,不要断了弦,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2月19日,陈云、李富春主持召开中央财政、文教部长会议,研究编制五年计划纲要。

讨论过程中,有部门提出要先了解其他部门的需求。比如铁道部要商业部先提出五年运费指标,高教部要工业部先提出五年需要多少高中级技师的指标。大家讨论了一下,觉得这样做太晚了,先自己制定计划,再由国家计委综合平衡。

讨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项目的投资应该集中,比如森林铁路的投资是属于林业部还是铁道部。经过讨论,国家计委对此类问题确定了统一原则,然后逐案解决。

陈云要求各部门任命一名部长或副部长,负责五年计划,必须自己做。

他指出,确保完成141个苏联援助项目是第一任务,保持市场供应是第二任务,提高农业发展速度是第三任务。“搞工业建设,人的生活得苦一点,但不能相隔太远。如果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或请愿毛主席,那就不好了。”

国家计委初稿完成后,陈云组织了由国家计委专职委员张西和国家计委办公厅副主任梅星组成的“五人材料处理小组”,夜以继日地对材料进行总结和整理。

陈云告诉大家,苏联专家做的表太复杂,完全遵守不了。中国是个农业国,不可能统计每个家庭的鸡和猪的数量。施工之初,计划的线条粗,以后由粗到细。

陈云带领团队用15天时间编写了《1953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初稿)》,4月15日印发给毛泽东。

4月22日,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在中南海东花厅召开第一次会议。高刚没有参加会议,因为他在“反省自己”。

陈云主持会议。他介绍说,规划可以分为直接规划和间接规划,主要是苏联的直接规划和中国的间接规划,影响规划的可靠性。他说花的比预算多是不对的,有钱也是不对的,但是左右都不是最难的,要边走边看。邓小平插话道:“要稳定。”

陈云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141个重点项目。农业计划会增加28%,因为轻工业的原材料主要靠农业,农业跟不上,多投资轻工业也没用。

他估计,工业发展速度14.7%的目标总体上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有可能超过。基本建设,特别是141项目,可能完成,部分项目可能不完成。失败不完全是因为缺钱。苏联设计了141个项目。在数据收集、图纸和设备按时交付方面可能会有问题,尤其是缺乏经验。总之,还是把基建稳步上市比较好。

5月3日,陈云在国务院东花厅主持召开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会上反映出各经济部门都要求加大投入。陈云说:“我们中国这么穷,这个规模的建设已经很难了。”他强调,在收入增长不确定、行政支出、国防支出和财政储备资金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增加建设投资是审慎的。

陈云认为,铁路运输很重要,给铁道部增加3万亿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他又请李富春和薄一波谈判。在农林方面,他向农业部长廖鲁彦解释说,增加了2万亿,不能再增加了。廖鲁彦同意了。

5月6日,陈云在国家计委会议室主持了小组第三次会议。

关于增加农业收入的问题,他反复思考并指出,“一五”期间,大规模开荒耗时长,投入过大;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在是无条件的。剩下的,只有搞合作了,这比国有机械化农场投资少,见效快。

陈云认为这是一个紧张的计划,所以现在有必要研究一下是否会“崩溃”。他提出了三个问题:建设项目会完成吗?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怎么办?有没有金融崩溃的可能?

他的回答是,有些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无法完成,有些产品可能达不到目标。所以计划的建设项目不必全部公布,但141苏援项目是影响工业化的重大建设项目,不能削减;如果发生大的自然灾害,20万亿不解决问题,那么计划只能延期;如果工业建设投资292万亿不能尽量超支,其他方面可以限制投资,财政可以充足,“一五”最后三年财政可能增加10万亿,但现在不能纳入预算。

陈云的结论是:现在可以稳步前进,不需要削减项目,一些问题可以在年度计划中解决。

经过三次讨论,陈云、李富春、贾拓夫、张西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并邀请了哪个港口的负责人参加,对五年规划纲要初稿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修改。

1954年,毛泽东和陈云在北戴河。图/新华

“紧密平衡”

6月29日至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陈云做了汇报。他说,计划最薄弱的部分是农业生产,能否按计划完成很难说。工业生产计划可以完成,基建可能差不多差,铁路运输很紧,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如期实现。

他说,针对农业生产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问题,有三种方法:开荒、兴修水利、合作改造。"这些方法必须采用,但目前最快的效果还是合作."

他指出,重工业的问题主要是寻找石油资源。关于未来铁路运输的短缺,他主张首先保证141个项目,满足挖掘旧线路潜力的需要。如果技术力量不足,就要靠工厂多办技校和培训班培养技术人员。

他重点阐述了编制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即“均衡发展”和“综合平衡”的原则。

他说,中国经济落后,需要短时间内赶上,所以计划平衡一定是紧张平衡。“所谓张力平衡,就是往往有些东西不够。”计划里应该有引领的东西,就是近期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不会有均衡的平衡。手牵手不算快,但紧张一定不能导致平衡破裂的程度。”

他说,平衡包括财政平衡、现金平衡、外汇平衡以及购买力和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工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重工业部门、工业发展和铁路运输都要按比例发展。

陈云主张初稿不宜过早公布,应继续贯彻、观察和调整。由于间接计划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个计划应该由地方党委进行更大规模的讨论。

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陈云、李富春、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张西、杨英杰、办公厅副主任梅星的主持下,在北戴河再次修改了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草案》。八人小组连续举行了17次会议,逐章讨论和修订草案。

9月,八人小组将修订后的“草案”送交毛泽东审查。毛泽东认真审阅了初稿,逐行圈出,并发表了许多意见,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审阅。

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以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国务院成立后,中国财政委员会的工作结束,各部委由国务院直接领导。陈云在国务院副总理中排名第一,仍然主管全国经济工作。

9月29日,代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率领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来到中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

在来中国之前,赫鲁晓夫主持了CPSU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一次会议,决定大幅度增加对中国的援助作为礼物,在中国的141个援助项目中再增加15个项目,并提升技术含量。伏罗希洛夫说这对于苏联经济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赫鲁晓夫说不然中国人民感受不到友谊。

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李富春多次会见苏联政府代表团,双方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将帮助中国政府新建15家工业企业,扩大原协议规定的141家企业设备供应范围。到目前为止,苏联援助的项目有156个。

对此,陈后来觉得的156项确实是救助金。陈云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提出要把国际力量援助中国革命列入决议,被起草小组吸收。

“看到它我觉得很开心。”

10月底至11月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三人离京赴广州,在李富春的陪同下,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修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初稿。

在此期间,陈云担任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在广州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听取他们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指示。

11月15日至25日,陈云主持会议,讨论五年计划草案,北京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全部出席。在为期11天的会议中,讨论最多的问题是石油、农业和运输。

薄一波说,石油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建议组织专门小组研究石油问题。陈云说,只要石油找到资源,投资一定满足。现在主要的办法是请苏联派成套的人来帮我们调查。

陈云说,农业计划的变化会影响整个计划,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农业计划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1953年和1954年中国的经济恢复期和粮食增长情况,得出了农业是最薄弱环节的结论。

王守道批评五年计划草案把交通排在商业之后。他认为,按照生产顺序,应该是工、农、贸、商,而不是工、农、贸、商。陈云插话道:“你可以考虑怎么放法。”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在广州审议五年规划草案时,认为各省市没有必要搞区域规划,要求各地对五年规划草案提出意见,制定地方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纲要,12月10日送中央。

陈云、李富春根据中央和地方提出的修改意见,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再次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中央原计划在1953年3月召开全国党代会,听取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但未能如期进行。1954年冬,再次提出召开全国党代会的问题。毛泽东要求陈云写一份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12月中旬,陈云写了一份报告草稿。毛泽东在审阅后说:“整个报告非常好,我读完之后感到非常高兴。”他做了一些小改动,建议重写商业部分。

陈云修改了报告草稿,并于1955年3月14日再次送交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的内部审计在5天内完成,并返回给陈云。

1955年3月21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统购统销”

《第一个五年计划》终稿中,目标定为:五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98.3%,农副产品总产值增长23.3%。

这是激进党和保守党妥协的结果。

随着1953年7月朝鲜战争的结束,毛泽东希望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他说:“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是8700万吨,而中国只有61万吨,相差140多倍。国家实力差距太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要真正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反保守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工业建设的力度和热度进一步加大。在国内那段时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

1953年,赤字30多亿元。基本建设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中国城镇人口激增。吃商品粮的人口猛增到2亿,全国粮食供应十分紧张。

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陈云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实行粮食收购和配给。他并非没有疑虑。当时,中国财政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刚刚被批评为“新税制”,粮食问题就更严重了。他后来说:“征用与分配,农村征用与城市分配。硬汉。我有点胆小,有点害怕。我告诉毛主席,我怕开除党员。20多年了,不好就翻盘。”

毛泽东和周恩来同意陈云的意见。申购称为“计划收购”,配售称为“计划供应”,两者统称为“统购统销”。

尽管存在“高指数”的问题,“一五”时期仍然是新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原计划年均增长14.7%,实际达到18.4%。1957年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高出近3倍。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24.8%,年均增长4.5%。粮食产量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

在苏联援助的“156”项目中,有150个项目最终得以实施。这是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始。高等级合金钢、硅钢片、复合不锈钢板、无缝钢管、喷气式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预警雷达、汽车、万吨级海船、大容量消防、水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容量高炉设备、新型机床,这些过去在国内生产不出来的,现在都可以生产出来。

苏联计划五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 和氏璧是和田玉吗 和田为什么盛产玉石 和氏璧是和田玉吗下一篇:德国想与奥地利合并 德国想与奥地利合并 为什么欧洲国家普遍反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