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缘起申论

导语:本文介绍了大规模生产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指出生产运动是解决粮食和财政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文章从历史和理论角度解释了大生产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作者:师连枝 【关键词】大规模生产运动不是1942年开始的。早在1938年,生产运动就开始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实际上,1942年的生产运动是在根据地进行了几年的生产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大生产运动的兴起既有严峻复杂的客观环境,也有深刻的历史和理论背景。改善生活条件,解决粮食问题,是发动大生产运动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1938年以来的生产运动首先是由粮食问题引起的。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实行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这项政策赢得了人民的心,为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驻扎在陕北的人数日益增多,粮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Xi事变和平解决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此后,中国抗日根据地采取了争取外援的政策,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但粮食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难以吃饭。为了改善根据地的生活条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号召一部分军队发展生产自给。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召开第二兵团军政领导人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会议决定发起生产运动。后来,总后勤部和后方政治部下令各团立即开展种菜、养猪、制鞋、种粮等生产工作,以改善部队生活。生产运动应运而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兵力剧增,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这样,粮食供应又紧张了。因此,从1939年开始,生产运动由1938年的改善部分部队生活条件的活动,转变为动员一切、搞经济自给、解决普遍财政供给的群众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根据地粮食短缺问题、打破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的基本方法。同样,吃饭问题也成为晋西北和晋察冀根据地面临的严峻问题,于是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自然就被推到其他根据地,发展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与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是解决我党我军财政问题的现实途径。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也是改变和调整我们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过程。这种变化和调整是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条件,但也使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经费上有很大困难。资金问题已经成为继吃饭之后的第二大问题,也是大规模生产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共建立统一战线之初,国共谈判的结果是陕北红军准备三个师,国民党中央只给我们这三个师的经费。自1938年以来,陕甘宁边区经历了财政困难。此后,随着我军兵力的迅速增加,经费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军发展和进行抗日战争的重要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决定了军队筹资的局限性。光靠没收大地主中汉奸的财产,显然是解决不了资金短缺问题的。这样,以往解决根据地财政问题的做法受到了很大制约,遇到了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自己发展生产,以解决紧迫的财务问题。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新民主主义思想理论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必然结果。改善人民生活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团结人民力量、实施全面抗战路线的时代需要。财政经济独立是政治军事独立的前提,生产运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建立公有制经济,使之成为根据地的主要经济成分,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保证,是实行新民主主义路线的必然要求。通过大生产运动建立公共经济也是我们党实践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31280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多田骏 日本陆军与“蒙疆联合委员会”下一篇:刘建武 一二八事变后国际联盟的调处活动评析

文章评论

  • 佩凝

    文章详细介绍了大生产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深入分析了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