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古代爵位 中国古代爵位讲究世袭 但为什么有些人的后世子孙 只记载了官职

导语:古代的爵位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大体上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两种。世袭罔替是值其后代子孙按照原来的爵位承袭,假如你的父亲是侯爵,那么作为嫡长子的你就会继承为侯爵。其他孩子是没有爵位继承的,其他孩子可能会借助父辈的关系谋取一些官职,但是毕竟一个家庭的爵位只能传给一个孩子,所以就会出现即使是有爵位的官员的子孙辈也不一定都还有爵位,大多数情况下

古代的爵位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大体上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两种。

世袭罔替是值其后代子孙按照原来的爵位承袭,假如你的父亲是侯爵,那么作为嫡长子的你就会继承为侯爵。其他孩子是没有爵位继承的,其他孩子可能会借助父辈的关系谋取一些官职,但是毕竟一个家庭的爵位只能传给一个孩子,所以就会出现即使是有爵位的官员的子孙辈也不一定都还有爵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嫡长子继承。

还有一 种世袭就是普通世袭,不再是完全的继承爵位,而是降一级爵位再进行继承。这种方法也是嫡长子继承,其他孩子是没有爵位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有爵位的人的后世子孙是否有爵位的几率会更小,大多数子孙是没有爵位的,所以只记载一些官职。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爵位是终身爵位。顾名思义,人死爵位收回,是不能传递给子孙的,那这样情况下的后世子孙也是没有爵位的,可能有官职,但是没有爵位。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见解,如果你觉得满意,请采纳,谢谢!

古代有些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

而越是到后来世袭制度越完善,能够世袭的人也越来越少

就你所说的有的人会重点记载有的人而只是有个名字官位而已,这主要跟他们平生事迹及对当时贡献有关

文革期间因毛泽东主席推荐,这面这篇文章曾经老幼皆知。针对上面的提问笔者引用其中几句。其中谈到所谓君子之宅,传三代的也是不多。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触龙说赵太后》文章中,左师触詟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詟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詟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乘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

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他们要不断进行财产的再分配。因此即使是世袭的爵位,一般也很难传到三代以下。封建帝王好像都有杀功臣的坏习惯。史上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没有杀功臣,封为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养起来。刘邦、吕后杀韩信,还灭了他的三族!朱元璋几次兴大狱!笔者初略计算,被他杀的功臣及后人、家人、下人等,几近十万!然后就是战争,对社会、对百姓、对统治阶级,都具有相当有破坏性。四川的剑门关,自公元3世纪诸葛亮建关起,到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1600多年之间,平均20年一战!

中国封建社会人均寿命,始终只有20多岁;民国年间突破30岁,1949年平均35岁。经济不发达、战乱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是重要原因。这种情形下统治阶级的所谓爵位,也难于维持下去。很可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见到多的是官位记载,而少有爵位记载的原因。新中国1978年即达到平均67岁,改革开放40年,2018年达到77岁。现在再安定2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80岁以上,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完全是可能的。

先理几个点:爵位、爵位的继承、历史记载、后世子孙

1、关于爵位。《通典·职官·封爵》写,尧舜、夏朝开始封爵,这应该是记录最早的。然后看通典和一些西周史料,夏商周三朝爵位有点乱,不过大体为"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随后封建王朝各朝各代都有变化,或增加、或废除,或重新分类。

2、关于爵位的继承。

秦朝以前,奴隶制社会,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例如西周记载就比较多,光记录的分封诸侯多达181个,还有没记录的不知多少,周的爵位均世袭罔替,诸侯们由周天子册封,代为管理分封地区的,不过都是嫡长子继承,没有继承爵位的诸侯子孙只能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又由嫡长子继承,没有继承的卿大夫子孙只能分封为士,这里的卿大夫、士都是官阶了,而非爵位。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坏了规矩,比如秦献公传位给次子秦孝公、赵武灵王和楚平王废嫡长子,加上相互攻伐吞并,很多诸侯被灭。

秦朝以后,封建社会。那叫一个乱,比如秦朝废了先秦这种世袭罔替,改为凭军功封爵,这些爵位指定的继承人没有犯一些特定罪行的,可继承死者的爵位;西汉封爵又改为继承仅限于亲生子, 末年后又扩大继承人的范围,养子和孙子都可承袭爵位,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唐以后封爵继承人基本只限于直系嫡子孙,但金国这类少数民族又不一样,按实力战功和德行走,不分嫡长,实在是各有不同,不想列了。

强调的魏晋时代开始世袭制度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只要不被帝王废除;普通世袭即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

3、历史记载

说到这,就要跟第二条挂钩了。先秦时期,本就史料相对较少,而史书在编订过程中,又遵循两个原则,即为什么修和怎样修。其中,关于为什么修的问题,又有两个主要原则,即记录的延续性原则和以史为鉴的原则,怎样修就是采取多种方法保证记录的真实性。

秦朝后期,这种情况就少了,民间修史,补充了正史因为国家太大,每天发生的事太多,只能筛选很少的部分来记录的情况,对一些历史内容进行补充,但有些史料参杂了个人情感,发生了错误,在后世的编订中,可能会出现修改的现象。

4、后世子孙

无论是先秦的君主诸侯,还是封建王朝的皇帝贵族,都是子孙大量繁衍,一些没有继承爵位的子孙来说,延续性原则不强,如果又没什么重大事件发生,以史为鉴原则也不强,正史很难编订进去,一些民间修订的史料倒是有可能记载。所以非常容易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特别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先秦时期的记载都被烧毁,能看到的都是墓葬里出土的,比如魏襄王出土的《竹书纪年》。现在能看到记录的都是爵位继承和具有借鉴意义的人物事件居多,一些小事自然忽略了。

关于你问的终身爵位,我觉得世袭罔替这种,这种就是帝王的恩宠笼络。另一个没看懂,皇帝是他姐夫,皇后是她妹妹?不应该是他姐姐吗

爵位的世袭制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一跟随开国皇帝打天下的老臣们都会获封响应的爵位,比如公、候、伯、子、男五等,也有异姓王但是很少而且下场都不好,比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

王室成员一般是封为亲王、郡王。但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除非是国家明确说明爵位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都是每带递减的。这点连王室都不能例外,比如明朝后期皇子皇孙们一大堆,奉国中尉都不值钱!

还有就是爵主们犯了错误被削去爵位,成为平民的,这种也会影响后代。

世袭制大多数情况下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爵位,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那这个爵位就取消了,朝廷也会收回封地、食邑、国号,自王以下,每传一代,则递减一等,汉朝有二十等爵位,晋朝有十八级爵位,所以经常有些人的爵位传着传着就没有了,但是诸侯王的爵位会一直存在,前提是不犯事。

爵位有些是每代递减的,通常也就继承三代。而更多的是不可继承的。爵位只能说明你的富贵程度。

而官职是有实权的,是真实管事情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民族英雄岳飞 应不应该把岳飞算作民族英雄下一篇:苏东坡电视剧 《清平乐》电视剧里有苏东坡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