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中国会计准则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史

导语: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会计改革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计划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政治的变化,会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

会计改革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计划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随着政治的变化,会计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一,中国会计改革

我国历次会计改革都显示了会计制度改革的伟大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9年,建立了统一的各行业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各行业、各企业的会计制度并不统一。既没有规范各行业会计工作的国家会计准则,也没有系统内各单位统一的会计制度。

如何设计一套适应社会主义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成为当时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司面临的新课题。

建国前三年,主要解决了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1950年,为适应新成立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资金的需要,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总预算会计暂行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单位预算会计暂行制度》。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财政政治经济委员会规定,由中央主管部门制定本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的无政府状态。

1951年和1952年,中央财政部召开了两次全国财务管理和会计会议,制定了完整统一的国有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农场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后,“一五”期间,对已建立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中央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核算制度。

从1958年到1959年,会计工作受到了大量“烦琐哲学”的影响。有人提出会计制度越简单越好的错误观点。他们实行所谓的“以表代账”,甚至搞“无账核算”,严重破坏了会计制度的设计。

例如,一些主管部门将20多个会计系统简化为一个系统。

企业、单位的许多会计机构被撤销或合并,大量会计人员分散工作或调离岗位,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

从1960年到1966年,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

理论界对“无账核算”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批判,使会计制度的设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此期间,财政部制定了一些新的会计制度,如《建设单位简易会计制度》和《国有企业会计工作原则》。

1978年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中国会计制度设计出现了新的局面。

例如,1978年,国务院修订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条例》。

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出现了大量中外合资企业。

但当时我国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特别是资金三段式资产负债表,使得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籍人员很难计算和使用会计信息,急需引入新的制度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为此,财政部于1979年11月起草了《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若干规定》,1982年2月起草了《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调查大纲》,6月制定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并下发各地区、各部门广泛征求意见,随后又于1983年3月制定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工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并参考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终于在1985年3月4日颁布,并于1985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新会计制度。与以往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相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明确五项原则为会计的一般原则:合法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匹配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原则。

资产、负债、资本、成本、损益被视为会计的基本要素。

确定了“资产=负债+资本”的平衡公式。

在成本核算方面,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作为工业企业的成本项目,管理费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经批准,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规范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核算方法。

明确收入确认的原则。

财务状况变动表被定义为除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外的第三大外部报表。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设立的各行业的所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的本质,实际上树立了不同行业通用会计准则的典范。

与此相适应,财政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根据这一规定,中外合资工业企业应按规定每季度和每年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部分附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具体化。

在这一会计体系中,所有与国际惯例类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都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和表述,如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摊销、限制性条件下加速折旧法的应用等。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开端。

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7年,随着外商在华投资的增加,中外合资企业不再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层出不穷。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规范显然是必要和迫切的。

与此同时,1985年财政部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未能规范一些本应规范的会计实务。

财政部在总结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于1992年8月10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取代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该制度于1992年7月1日实施。

这一制度在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规定上更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

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金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允许对货物、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实际账面成本的部分,因残次品、过期、冷退造成的本年度损失进行处理;采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定时差按应纳税额法计算;允许采用权益法核算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有影响的长期投资;明确加速折旧法仅限于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限总和法;以及投资者权益的核算和列报,以及汇兑损益的处理。

1992年5月25日,财政部还发布了《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并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制定发布了《外商投资旅游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94年7月20日,又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分行业会计报表及其编制说明》,使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处理标准逐步完善,便于操作。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涉外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内资企业会计制度的整体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又一次广泛借鉴国际惯例的会计制度改革。

1992年5月,财政部和国家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了这一制度,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实行。

其主要内容与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比如将投资者在会计要素中的权益变更为“股东权益”;坏账准备计提范围不包括“应收票据”,提取比例变更为3‰-5‰;企业对外投资占被投资单位资本总额50%以上的,才能采用权益法核算。

我们可以看到,《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也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从而开创了内资企业实施适合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

此后,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相继出台了大量借鉴国际惯例的针对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

与《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此次改革涉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

《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对会计要素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确认、计量和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

它将我国各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化统一。

为规范和加强除股份制试点企业以外的各行业内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自1992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制定发布了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农业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金融企业、保险企业、电影和新闻出版企业等14个行业的会计制度。

这些制度解决了改革前按所有制成分划分的40多个细分行业的会计指标不可比的大问题。

在新的行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中,超过5%属于普通科目。

既借鉴国际惯例,又充分体现各行业特点和政策要求。

1997年以来,《企业会计准则》和不同行业会计制度实施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存在诸多不便。

为了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规范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必要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体系。

现阶段不仅要制定30多项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还要制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形成配套体系。

这一阶段标志着《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正式开始发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 对哪些物品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时可以扣押下一篇:visa是什么意思 银行卡上的银联和VISA是什么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