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花山岩画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简介花山岩画绘画之谜

导语: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简介:花山岩画的内容是什么?华山岩画的奥秘是什么?本文将向您介绍:广西左江华山岩画简介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与其相依的山川、河流、梯田共同构成了左江花山岩画壮丽的文化景观,包括约105公里的左江、明江段。遗产面积6621公顷,其中宁明县为第一遗产区,龙州县为第二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简介:花山岩画的内容是什么?华山岩画的奥秘是什么?本文将向您介绍:

广西左江华山岩画简介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与其相依的山川、河流、梯田共同构成了左江花山岩画壮丽的文化景观,包括约105公里的左江、明江段。

遗产面积6621公顷,其中宁明县为第一遗产区,龙州县为第二遗产区,江州区、扶绥县为第三遗产区。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当地壮族始祖罗越人祭祀时留下的遗物。

岩画的绘画年代可以追溯到战国至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分布地点广、绘画难度大、画面瑰丽,在国内外罕见,具有较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华山岩画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其山水岩画与南方壮族先民罗岳人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上,中国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与湖北神农架一起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50处世界遗产。华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世界遗产项目空的空白。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修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名单。

华山岩画的内容

中国战国至东汉时期画在悬崖峭壁上的图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花山屯东南14.5公里,北靠明河东岸。花山,壮语名叫“巴来”,中文翻译为“画石山”。

宋明时期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发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宣布其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河边,悬崖明显倾斜。

图长约172米,距河面约90米,底部高出河面30米,距山脚第一梯田3 ~ 10米。绘画颜料是赭石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用稻草或鸟羽直接画在天然悬崖上。

画法采用单色块的平面画法,只显示被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详细描述。风格简单,风格粗犷,场面壮观。现存图像1900余幅,包括人、动物、器物等,以人为主。

人物只画头部、颈部、身体和四肢,没有五官等细节。有两种基本形状:直的和侧的。全身人像身材高大,最大的一幅有2米多高。双臂向两侧水平伸展,弯曲的肘部抬起,双腿分开,膝盖弯曲并蹲下,长刀或剑穿在腰部。有大量的侧身画像,造型小巧。大部分是手臂从胸部伸出,双腿向前,面向一侧,做一个跳跃。

动物形象主要是狗,侧身小跑。器物形象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爪钮等。刀和剑通常佩戴在人的腰部。铜鼓数量众多,只有鼓头是画出来的,有的鼓头中央有芒,有的鼓头侧面有耳。

这些图像在屏幕上交错共存,组合成单元填充整个屏幕。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粗壮、身体丰满的男子为中心,手持利剑,脚边放着一只狗,胯部或旁边放着一个或几个铜鼓,周围或左右两侧有无数矮个子侧身人。

这些图片可能是祭祀仪式的记录,也可能是巫术文化的遗存。由于岩画的长期曝光,很多人像的色彩逐渐褪色模糊,有的画墙已经坍塌。现在正在研究保护措施。

华山岩画之谜

根据华山岩画上的角、钮、刀、铜鼓的形状,并与出土文物对比,专家们基本可以确认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令人惊讶的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壁画的颜色依然很鲜艳。我想知道祖先们用什么颜料画画。这些图像是如何像斧头劈砍一样画在高耸陡峭的悬崖上的?

“谁挥笔如椽,干坤写此大诗”;“魔技虽失,风雨犹鲜”——这是古人对华山岩画的感叹,也提出了两个让人不解的问题。

华山岩画画在光秃秃的悬崖上,最高点离地面约40米。现代考古学家无法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拍摄精确的照片和完整的岩画复制品。可想而知,古代壮族先民画在悬崖峭壁上。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说,上天堂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完成了这样一件杰作,显然不是随便做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让岩画流传千古,让观者肃然起敬”。

当他们在悬崖上画第一笔时,他们肯定猜到了人们脸上的表情,以及几千年后看到这幅伟大杰作时的惊讶和震惊。

直到今天,没有人确切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古代罗越人的巫师是否真的有上帝的启示,并从中得到一些神秘的启示?还是当时的人们掌握了高超的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似乎任何一种猜测都是不可思议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深圳惊现龙吸水 深圳龙吸水是怎么回事下一篇:蒙古高原 历史上蒙古高原的发展演变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