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匈奴王后 匈奴“阏氏”不是“皇后”吗?读成“焉支”其实是错的

导语:古代匈奴王号“单于”,王后则称“阏氏”,如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号“宁胡阏氏”,这都是古代史的常识。晚清女诗人薛绍徽跟随她的外交官丈夫陈寿彭出使欧洲,写了一阙词《八宝妆》,其中还将法国拿

古代匈奴王号“单于”,王后则称“阏氏”,如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号“宁胡阏氏”,这都是古代史的常识。晚清女诗人薛绍徽跟随她的外交官丈夫陈寿彭出使欧洲,写了一阙词《八宝妆》,其中还将法国拿破仑三世的皇后称作“阏氏”。由于这是对早已失传的古匈奴语的音译,因而都有特殊读音,《现代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等各种工具书都标注“阏氏”当读如焉支,为人所信从。然而,这个读法其实是错的。

最早训释“阏氏”音义的是唐代司马贞撰写的三十卷《史记索隐》,在《史记·匈奴列传》下,他对“阏氏”的注解是:“旧音於连、於曷反二音。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阏音烟。想足下先亦不作此读汉书也。’”此说影响深远,何云《阏氏考略》中甚至发挥想象力说:“匈奴单于的嫡妻,自然天生丽质堪与胭脂相媲美,然而以皇后的尊贵,名之为胭脂却显得稍欠庄雅。于是非‘常’之人,当以非‘常’之字名之,易之为‘阏氏’,读音依旧,隐然含红蓝之意而无‘胭脂’之俗。”

阏氏在当时并非专指单于正妻,这是很好理解的。匈奴社会当时还相当淳朴,等级制并不明显,正如李硕在《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一书所指出的,两汉时期的匈奴其实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松散政体,与中原在战国时代就已确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完全不同,当时的匈奴骑兵从不与汉军进行硬碰硬的正面作战,因为这样一种政体下的军事统帅并不拥有绝对权威来命令士兵进行殊死搏杀。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尚未发展出严格等级制的称呼,名号并无特殊讲究,单于、下属贵族之妻都可称作“阏氏”,因为这本来就是通称。试比较另一情形就可明白:王昭君嫁匈奴单于后,所生二女名为须卜居次、当于居次,因为她们分别嫁给匈奴须卜氏、当于氏,而“居次”在突厥语系中并非是对“公主”的尊称,仅是“女儿、姑娘”之意。柯尔克孜族传说其祖先是“四十个姑娘”,原因就在于“克孜”一词在突厥系语言中指“姑娘”。

这种语义演变不仅突厥系民族如此。英语的queen,源出古英语cwen,意为“国家的女性统治者,妇女,妻子”,其原日耳曼语形式是*kwoeniz,这个词最终可追溯到原始印欧语词根*gwen-,意为“妇女”。根据现代英语词源的研究,英语queen的最初含义可能就只是“妻子”,只是到古英语中才被用来专指“国王的妻子”。在印欧语系中,像英语这样单独有一个词来指称“王后、女王”的语言并不多,其他不少词语中对这一职位的称呼大多衍生自“国王”一词本身,如古挪威语drottning明显派生自drottinn。汉语与后一种情形更接近:“后”字与“司”同源,本指发号施令的掌权者,因此上古并非特指王后,像中国农业始祖后稷也被冠以“后”的尊称,但他是男性。也因此,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一度被误认为是“司母戊”——其时统治者的正妻也往往仅被称作“母”。

很多等级身份的专称,最初都是由通称演变而来,这都是不足为怪的现象。如汉语的“爷”本指父亲或祖父,但元代之后“老爷”变成对显贵的敬称;“丫头”在吴语崇明方言中迄今仍指“女儿”,有些方言中也可指小女孩,但在古代也指婢女。无独有偶,11世纪维族学者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k?z一词也兼有“女仆,丫环,婢女;姑娘”等不同含义,而另一个词条kis则指“妻子、内人”,这意味着一个原始词语在不同语境下使用时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北京大学蒙语教师道宝臣曾怀疑,蒙语对母亲的称呼eje与匈奴语阏氏谐音,推想“阏氏”的本义也可能是母亲之意,犹如旧时汉语称皇后为“娘娘”,这个推测是很有道理的。可能也正因“阏氏”原本只是通称,所以当北方游牧社会进一步发展到北朝那样集权化的社会时,新的称呼随之出现,那就是“可敦”。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引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之说,认为北朝的赫连皇后之名“可孙”并非其本名,而是代语“皇后”,“与吐谷浑语之‘恪尊’,突厥语之‘可敦’,蒙古语之Khatun,土耳其语之Katun,皆同一原语。”

因此,匈奴“阏氏”的本义的确并非专指“皇后”,但忽视语义源流演变而孤立地看待其语义,同样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即便是中原汉地这样政治进程远比匈奴成熟的社会,很多称谓的演变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众所周知,“朕”字在先秦可广泛用于自称,到秦始皇时才规定为皇帝专用,但汉代太后仍能自称为“朕”。“臣”也曾是宗法制社会下隶属者的普遍称呼,白芳在《人际称谓与秦汉社会变迁》一书中指出,在秦汉时代,“谦称称谓的‘臣’不仅适用于寻常百姓,也适用于社会上层人物;不但位低者对位高者自谦称‘臣’,而且有时长辈对晚辈也会自谦称‘臣’”,只是到了南北朝时代为了防止僭越,才规定“唯有官员与君主之间可用‘臣’的称谓,一般人不准以此相称”,此后以法律形式编入《唐六典》中,明确规定“百官于皇帝皆称臣”。

明乎此,两汉时期匈奴单于、贵族的妻妾母亲被通称为“阏氏”,实不足怪;但要说“阏氏不是皇后”,那这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称号了。司马贞、颜师古将“阏氏”解释为“匈奴皇后号”,其实也没错,只不过那是一种不严格的比照,一如希罗多德将埃及的太阳神也按希腊人的习惯称作“阿波罗”。由于汉帝国与匈奴社会的差异,“阏氏”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严格的对应称谓。确切的解释是:在当时匈奴社会中,人们对妻子、主妇、母亲的身份并未特意加以区分,而统治集团也尚未将社会等级通过称谓专门化的方式予以明确,这和匈奴社会作为松散部落联盟的性质正相符合。尽管如此,“阏氏”这一称呼还是流传了下来,并分化为蒙古语中对主妇、母亲的称呼以及现代土耳其语中对王后、皇后的称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青海的历史沿革 青海的历史沿革下一篇:93年广九铁路广告 93年广九铁路广告灵异是真的吗? 香港灵异广告真相破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