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封神榜谁的神位最高 封神榜姜子牙最后的结局 姜子牙家谱后人都是谁现状

导语:姜太公虽然没有神位,但他可以管辖诸神这才是最高神位。 商周之争没有什么悬念,这场比赛本身就缺乏公平竞争性质.一切都在天宫政府的全盘掌握之中. 结局基本是皆大欢喜,有点本事的,无论红绿,都招进天宫当公务员了。 两个神除外。 姜子牙封神那天,申公豹从姜子牙手中接过任职文件一看,一个分水将军之职,主管东海事务。算是小小提了一级。 申公

姜太公虽然没有神位,但他可以管辖诸神这才是最高神位。

商周之争没有什么悬念,这场比赛本身就缺乏公平竞争性质.一切都在天宫政府的全盘掌握之中. 结局基本是皆大欢喜,有点本事的,无论红绿,都招进天宫当公务员了。

两个神除外。

姜子牙封神那天,申公豹从姜子牙手中接过任职文件一看,一个分水将军之职,主管东海事务。算是小小提了一级。

申公豹也算知足,尽管比起其它神来,职务低了很多,不过总比没提拔的好。

不过他还关心另外一个妖仙的结果。

“九尾狐?她怎么样?”申公豹问姜子牙。

“这正是上头老爷子要交待给你的另一个任务”。姜子牙拿出另一个信封给申公豹。

申公豹把信拆开看完,脸顿时白了。

“怎么可以这样,当初是我劝说人家出山去当卧底的,并给人家许诺事成后当神仙,这些我都给上头打过报告获得批准的,现在怎么能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不行,做神,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这是上头的意思,我也没有办法,干革命嘛,总要有神牺牲个人利益,不这样,此次招考活动怎么显得大义凛然,师出有名。”姜子牙事不关已,话说得很轻松。

“不行,我不会执行这样的任务,就总把我撒了,我也下不了这个手!”。

“你就是死钻牛角尖,不执行任务后果自负”。姜子牙恶狠狠的威胁申公豹一通后自行离去。

玉帝张友人的办公室。

姜子牙向张友人汇报了此次招考活动的最后录取工作。

他看得出老板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

“不过最后一件事有点小麻烦,申公豹同志不愿意执行老板你指派给他的任务。”姜子牙打起了小报告。

“这个申公豹嘛,从来都是个死脑经,不会变通,别管他了,这项任务就交给你,就当是为此次招考活动画个句号!”。玉帝考虑了一阵,说道。

“子牙啊,这次招考活动你立了大功,组织是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到人间休养一段,组织会对你的工作重新作安排的。”走的时候,玉帝张友人和姜子牙握手的时间比平常要长了10秒,并让姜子牙捎了几个蟠桃几瓶好酒回去。

走出南天门,姜子牙意气风发,他看到了自己的神仙仕途是一条平坦的星光大道。

九尾狐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她的青丘山.

为了她的升仙梦,她到光怪陆离的人间走了一趟,荒废了她的修行,出卖了她的身体,背叛了她的爱情,沾污了她的灵魂.

最后她发现,原来她向往的天宫,也是一地鸡毛.并不是她梦想的天堂.

青丘的山山水水仍是旧日模样,九尾狐却回不到过去.

九尾狐她跳进清澈的溪水,一流风尘,

一切可以重头再来吗?九尾狐自问.

等待她的没有未来的答案.而是姜子牙.

"九尾狐,你可知道你为祸人间的结局吗?本只是叫你在纣王身边打探一下情报,想不到你却贪恋人间的富贵@#$%^&*_+_*&^%$%^&*_+".

九尾狐冷冷一笑,这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啊!总是能找出一堆又一堆的道理来颠倒是非.

"这是天宫对你的处理意见!"姜子牙把文件拿给了九尾狐.

九尾狐接过文件,也没看,就撕了.

升仙,现在在她眼中已经是狗屁不值的事情.."

她正眼都没睢姜子牙,转身离去.

也许九尾狐永远都没有想到,一个未来的大神,大周王朝的丞相,竟然会在背后出后.

九尾狐倒在了血泊中,她生命的最后,脑海中映出的竟然是那位曾经为她倾其所有的暴君帝辛.

"九尾狐啊,莫怪姜尚心狠,没有你的牺牲,这封神后面漫天的罪恶,又推卸到什么人的头上呢?"姜子牙轻轻叹了口气,擦净他打神鞭后悄然离去.

那些曾经是姜子牙的对手或部下,一个个都去天宫任职了,只剩下姜子牙一个在凡间休养。姜子牙不急,尽情的享受着为数不多的人间生活

玉帝叫他休养嘛.

他安心的当他的大周王朝的宰相.

很快武王姬发去世.成王年少,周公姬旦代政.

本来姜子牙是代政不二人选,因为他功劳最大,部众众多,天下人最为信服.实力是年轻的周公姬旦不能比的.

但子牙想自己在人间日子不多了,没必要去争这些东西,他的未来在天宫.就作了一个顺水人情.将监国大任交给姬旦.

姜子牙等啊等,上头就是不来人重新安排他的工作..

他终于坐不做了,到天宫问一个究竟.

在南天门外却被门卫挡做了.

"对不起,你的通行证,已经过期,不能进去."新招考的南天门门卫很有礼貌。

但是姜子牙在南天门外

很多人都在讨论长平之战,版本很多。这场战役已过去2000多年,都想把这场战役的真实情况展现给世人,有说赵括纸上谈兵的,也有搞翻案的,每种解释都似乎合乎逻辑。每个人似乎都比司马迁更了解事件的真像。无论赵括有没有纸上谈兵,我们不能纸上谈兵。

战场指挥官和现在的专家可不一样,错了也没多大责任,战场指挥官要是决策错误,那就是全军覆没的可能。赵括被围四十几天都没有全军覆没,也没有赵军主动出去投降就说明了赵括的能力,他只不过给赵王背锅。

在23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秦国与赵国围绕着上党郡的归属,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的大决战,这便是“长平之战”。多数人所熟知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在战争期间,赵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步的流言,罢免了主张打持久战的老将廉颇,换上了有名无实、只会空谈的赵括,结果导致赵军全军覆没……。

可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靠一两个偶然因素就能决定它最终走向的。如果以赵国的视角从头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长平之战”其实是一个战略决策失败的典型案例——赵国的失败其实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成为了定数。

失误一:决策

长平之战始于上党,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这里恰好是如今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汇之处,加之这一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之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是古往今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战国时代,上党郡最初是韩国的国土。为了夺取这片战略要地,秦国以武安君白起为主将,率领秦军与韩国连续激战三年。三年之间,秦军夺城十余座,斩首五万多,最终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让它成为了一块“飞地”。

到了公元前262年,当时已经彻底绝望的韩王最后不得不向秦人屈服,答应把上党郡全部17城尽数割让给秦国。可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上党太守冯亭却来了一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并没按照韩王的命令向秦国交接上党郡,而是跑到临近的赵国,向赵王提出愿意把上党郡尽数献给赵国。

冯亭这么干的动机是什么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单来说赵国。农业时代的攻城战通常都是异常惨烈的,要攻下一座城池往往需要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如今一下子白来了17座城,在赵王眼里这简直就是赚翻了。

可是不要忘了,为了上党郡,秦人整整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期间所付出的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可想而知。如今被赵国凭空“摘了桃子”,秦人显然不会善罢甘休。

当时的秦国是七大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而经历了赵武灵王变法的赵国则是当时华夏的“NO.2”【齐国在经历了五国伐齐之后,虽然没被灭国,但国力早已大不如前】。面对秦国,只要开战,赵国就必须把所有的家底儿都投入进去,这就说必须打一场战略决战。

关于战略决战,通俗的来说就是:只有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候,才可以把老本一股脑都投进去。如果赢了,那就意味着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输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可如果只是为了蝇头小利就把本钱统统压上,那么赢了,最终得到了也只是这点蝇头小利;而一旦输了,那就是满盘皆输。

失误二:风险评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典故同样是我们所熟知的。所谓“知己知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而这也是赵国君臣所犯的第二个致命错误。

如今国外企业如果要上马一个项目,那么风险评估和防控所占的资金,通常要达到项目预算的2%-5%——否则你根本拿不到银行贷款,因为银行会认为这个项目风险评估工作不足,不确定性太强,贷款风险过大。

当时的赵国上层显然就是没有认真去做风险评估。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几年,赵国与秦国三年三战,三战三败,虽然都是小规模战争,但是依然可以看得出双方军队战斗力的差距。但这并没有引起赵国高层的住够重视。更要命的是,秦赵两国的经济实力、社会动员能力、军队后勤保障能力都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到后面我们会看到,对于这么一个涉及到基本盘的问题,赵国上下其实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说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完全是“盲人瞎马”架势。

失误三:选将

而在选将方面,赵王的决策同样是非的公示公告档看到了关于自己的命运公示-----:

姜子牙同志在担任西周方总教头间,滥用职权,挑动了商周双方的战争,让原来一场和平公正的选拔活动变成了一场血腥的暴力屠杀.*******

经天宫政治局会议研究,开除姜子牙同志天宫公职,贬为凡人,但可享人间富贵.

聪明的姜子牙总算明白了,天宫新一届的政府的人员都是经他之手录取,玉帝张友人又怎么可能让他上天,形成一个新的势力派系呢?

劳碌奔波一场,最终却竹蓝打水。

商周那场封神的肥皂剧,片尾曲是姜子牙那无奈而自嘲的笑。

据说后来姜子牙在人间封地至齐,在齐地,他简其礼,尊其俗,将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简其礼,尊其俗是很隐晦曲折的说法,说白了就是不敬神怪。

因为他太明白了,天上的那堆神仙,是些什么样的玩意儿了。

据族谱记载,姜子牙后裔的繁衍、兴衰、居住地迁徙情况大体分三个时期:

1.有国时期

姜子牙封于齐后,姜氏共传20代,立国君30位。太公死后,其子姜亻及立,号丁公。丁公死,其子姜得立,号乙公。以下癸公慈母、哀公不辰、胡公静、献公山、武公寿、厉公无忌、文公赤、成公脱、庄公购、僖公禄父、襄公诸儿、桓公小白。桓公时期,姜氏达到其鼎盛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之后,齐室内乱不已,国势日趋衰弱。而后田氏势力兴起。至18世简公时,田常杀君、专国权。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个国君, 19年被田常曾孙田和逼迁于海上,食一邑,姜氏遂失其国。26年姜贷死,奉邑皆归田氏。在这600多年内,姜氏经过了由兴到衰的变化。族谱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族谱更为简略,且个别文字有别,如“僖公”,《史记》为“厘公”,但其世系却十分清楚,当为有史可据。

2.在淮时期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田氏篡齐之后,移康公贷于海上,七年后,姜贷死,无后而绝祀。然而据

姜氏后人所藏的旧谱记载,姜氏并无绝后。姜贷尚有姜诚、姜雍二弟。为避田氏祸乱,诚、雍二人隐迹讳名,南逃于淮郡,即现在江苏淮安,开始了姜氏家族在淮的繁衍阶段。据谱所记: 姜诚生三子,但

名字都不能记载,后代都生活于淮。其中有一支迁居单县。姜雍生一子,名思聪,列21代。

思聪生姜刚、姜毅、姜木、姜讷四子,为22代。23代有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四子。……这样一直延续到74代,时间跨战国到明初的最长时期,约1700余年。其间历经多次兴衰荣辱,姜氏子孙多

有磨难。如: 29代姜洞、姜瀚、姜汩、姜湘四支,汉初人。姜洞举贤良。汩生九子,其六子性刚烈,杀

令长,招至整个家族累及被杀,有少数子弟逃匿,后代不能记载。只有姜湘之子名承嗣因出家为僧

得以免祸。后承嗣反俗,乃以继世。因避难,姜氏曾有一支迁居丰县 ,至今该县仍有季庄、范

庄姜姓村民存有太公家谱。汉代以后,姜氏多有为官者,如汉时有虎贲中郎将、仆射,晋时有国子祭

酒、浚仪令,五代时有山阴县令、车骑将军,唐时有定远将军,杭州太守、长沙令、道州刺使等。谱皆有记。其后代多在淮居住。

3.寿张时期

明初洪武年间,姜氏75代人茂周因“军户苦累”逃出淮郡,同原配许氏“北至兖州府张秋镇西南三里许”居住,后世称此地为姜家营。张秋镇系运河边的一个古镇,现属山东阳谷县,清代时属寿张县治。寿张在春秋时,为寿良,东汉时改寿张。乾隆十年,姜氏族人续谱,因名《寿良姜氏族谱》。《谱》尊茂周为始迁祖。茂周子孙在姜家营共传五世,并有坟茔、墓碑可考。这些坟茔、墓碑一直至1958年时还有保存,姜氏迁居和传世情况尽书于碑上。明朝末年,国势惭乱,姜氏各辈相继迁离姜家营,散居在周围各县40多个村庄。其中以姜庄命名的就有8个,如“北姜庄”、“南姜庄”、“姜家庄”、“东姜庄”、“西姜庄”、“后姜庄”之类。这些村庄多系明末姜姓人口迁居此地而建。至今已传到22世,中经明清、民国,时间计600多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目前这些姜姓所在村庄分别属于河

南省台前县、山东省梁山县、东平县、阳谷县,总人口约计12000多人。如台前县姜庄,是姜姓人口最集中的村子,全村180多户,人口900多。其中除2户异姓外,全部是姜姓。全

村从村干部到部分村民,都保存有姜氏族谱,以姜太公后裔子孙自重。

网友观点:

@心的归依146:申公豹封神了还心数不正……

@光辉岁月罗:其实最委屈的就是姜子牙了。明明封神是他功劳最大。到最后还是没有神位,不过也还可以,他到哪里,哪里的神仙都得让位给他坐。

@迎风布阵巅顶斗战:紫薇大帝根本不是封的,六御之一,级别同于玉帝。化身太乙救苦天尊,东华帝君。

常草率的。当时所选的老将廉颇,其实并非像后世所传说的那样,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名将。 在当时,曾经两次击败秦军的名将赵奢已经病故,这么一来,论资排辈廉颇就成了赵军当中资历最老的将领。在此之前,廉颇最大的战绩是曾经攻破过了齐国阳晋。问题是这个战绩发生于五国伐齐期间,赵国在其中的权重并不算特别大,廉颇的这个战绩的含金量自然也就有限了,更何况相对于马服君赵奢而言,廉颇并没太多和秦军作战的经验。

公元前261年,数十万赵军由廉颇率领浩浩荡荡的开始接管上党郡。果不其然,赵国的这个举动激怒了秦国,秦军随即开始向上党的赵军发起攻击。

最开始指挥秦军的并不是名将白起,而是王龁——爵位为“左庶长”,在秦国的爵位体系中这只是一个中偏上的爵位。这就说明王龁其实最多也只是秦军当中一个“二、三线”水准的指挥官。可就是这个并不出名的王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从廉颇手中的上党17城全部夺了下来。仅此来看,“名将”廉颇恐怕是“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赵军被秦军从上党赶出来以后,一路往南退到了长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高平县一带。秦军也一路如影随形,没过多久就追了过来。廉颇在当地的一片河谷地带修了东西两道防线。结果在王龁的猛攻下,西线很快就被秦军攻破,剩余的全部赵军都退到东部防线。

一般故事里廉颇的“坚守不战”其实就是这么来的——不是不战,是你出去以后压根打不过人家,所以只能以拖待变。可是没过多久,赵国就发现这一招根本行不通。

廉颇的以拖待变,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赵军在长平拖了两年,秦军没被拖垮,赵国的国库却已经见底儿了。再这么拖下去,不但前线的赵军会被饿死,连整个赵国的财政都要面临彻底奔溃的危险。

失误四:外交

再来说赵王。原本赵孝成王志得意满,觉得自己白白赚了一块战略要地,结果却完全相反,面对这种超乎想象的危险局面。赵王从极度自信,一下子跑到了另一个极端。面对秦国,赵王彻底乱了方寸,又火急火燎的派使臣入秦求和。秦王于是便“就坡下驴”,让秦国的外交官员高调、高规格接待赵国的外交使臣,给其他诸侯国这样一个印象——秦、赵两国很快就要和解了。这样一来,其他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再考虑与赵国合纵抗秦的问题。

其实就当时的态势而言,秦国根本不可能接受任何形式的和解:从商鞅变法之后算起,经过历年征战,秦国面对多数诸侯国都已经具备了压倒性优势,唯独位于北方的赵国,依然能对秦国构成潜在威胁。原本秦人只是想夺取上党这块战略要地,没曾想由于赵王的胡乱决策,两国提前进入了战略决战,而且现在的战略态势还完全有利于秦国,这样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秦国君臣肯定不能放弃。赵国在长平战场投入的兵力前前后后已经达到了四十五万人之多,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土地而是人口,这四十五万人不光是士兵,还是宝贵的青壮年劳动力,如果能把他们全歼于长平战场,那么赵国将彻底被打残,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会对秦构成威胁。

显然,赵王根本没有看透这一层意思。外交上的盲目求和使得赵国丧失了最后的止损机会。

失误五:操守

在意识到秦国根本没有意愿和解之后,赵国的面前只剩下两条路:要么继续听凭廉颇在前线耗下去,那要不了多久赵国国内就会因为粮食储备枯竭而出现内乱;要么最后赌一把,主动打一场速决战,打赢了一本万利,打输了赔掉未来的国运。显然,赵国只能选第二条路。

于是,这才有了赵国跟换主将。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赵括当时已经人到中年,根本算不上什么毛头小伙。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作为他父亲赵奢的参谋人员,参与过阏与、麦丘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恰好是赵军对秦军为数不多的两场胜仗。论对秦军的作战经验,赵括其实反倒要比廉颇丰富。

到此处我们还会发现,由于赵国上层一个接一个的决策失误,这个时候前线的赵军其实已经半拉身子探进地狱了。赵括能做的,无非是最后搏一把,而且他接手的还是一个残局——两条防线现在就剩一条了,后勤也基本已经被断绝了。

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这个时候我们能感觉到的其实应该是悲壮,这几乎注定是有去无回的一仗。由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赵括的母亲会在赵王面前竭力贬低自己的儿子,在拦阻不住后,又让赵王承诺一旦战败追究责任,不能殃及赵括的家人。

最终,赵括的主动出击以失败告终,赵军被秦军在一条河谷中围困了四十六天,最后,赵括带领残余赵军对秦军防线发起了最后的自杀式冲锋,赵括本人在冲锋中被秦军乱箭穿身,死在了战场上。起码从军人的气节、操守来讲,赵括起码远胜过后世投降匈奴李陵。而且按照史书记载,这一战虽然以赵军失败而告终,但秦军也伤亡惨重,短时期内无力再战。由此来看,赵括的军事素养显然并不差。

在失去指挥官后,残余的赵军向秦军投降。为了彻底打残赵国,白起下令,除了240多名未成年人,其余战俘统统处死。至此,赵国元气大伤,一直到最后灭国,再也没力量对抗秦国。

至此,秦国一统天下的道路上已经再无大的障碍。而赵国上层此时还在忙着善后。赵王自己,也并没有承担任何责任,最后长平战败的全部责任都落在了赵括一个人头上,所幸的是因为之前有言在先,赵括的家人没有受到波及。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时,在数十年之后的秦灭楚之战中,秦王嬴政错误的否定了王翦稳扎稳打的策略,而采信了李信轻兵急进的方案。这个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伐楚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在战败之后,嬴政自己扛下了全部责任,主动去老将王翦家中道歉,请老将军再次出山。此外,秦王嬴政非但没有让李信为自己承担错误,还在后来的灭燕灭齐之战中,给了这名年轻将领洗刷了自己战败的耻辱的机会,这也为秦军增添了一名优秀的将官。

精彩评论:

@渠公子:事后诸葛 马后匹 都是最聪明的。

@大山40896927:为作者点赞!为中华后代子孙觉醒点赞!

@手机用户6771491100:赵国想不劳而获,凭空得到十七城。须知天上不掉馅饼!

@用户1286766702566:廉是正确的,赵国的士兵骁勇善战,坚持三年,比坚持,赵先不坚持。

@荡妻洄潮:四十五万,秦军伤亡过半,可见打的惨烈程度,更厉害的是白起,这么惨烈的打仗打的还是围歼战。

@秦三凤璧:这评解比较中肯,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给个赞。

@U147430681:这也叫秘密?,没啥可发的就别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萧伯纳简介 萧伯纳的第一部小说 萧伯纳的经典幽默简介下一篇:水镜八奇 水镜八奇之一 诸葛亮的历史评价及轶事典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