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吕碧城词笺注 我与吕碧城的不解之缘

导语: 我与吕碧城的不解之缘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与吕碧城的不解之缘   屈指数来,我第一次知道吕碧城这个名字,距今快要三十年了。那是1983年的国庆

我与吕碧城的不解之缘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与吕碧城的不解之缘

  屈指数来,我第一次知道吕碧城这个名字,距今快要三十年了。那是1983年的国庆前一周,我在沪上福州路古籍书店仅仅花了一元五角,就买到了崭新的线装本一函二册《吕碧城集》,它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于1929年,从版权页上知道作者吕碧城是安徽旌德人。第二天的大清早,我将有黄山之行,途中要路经湖州、广德、宁国、旌德,因为碧城故乡近黄山的缘故,想到了《吕碧城集》或有相关的内容可供行旅间消遣,于是出发时随手带上了。那一年的9月26日下午,我登上了北海, 向“猴子望太平”的方向眺望,天空远大,一览无余。其时,山顶上四望无人,只有习习的凉风不时地从耳边掠过。在歇脚时,我打开《吕碧城集》读了起来。书中没有任何地方写到黄山,有的是意境深远,令人回肠荡气的词作,传递出奇情窈思,一下子感染了我,欲罢不能。自此我与吕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吕碧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吕凤岐做过山西学政。她天生聪慧,才艺过人,5岁能诗,7岁画就巨幅山水。她原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潜心读书的闲适生活,不幸的是12岁时就父亲病故,稍后母女又遭绑匪勒索幽禁,幸亏她父亲的同年江南布政使樊樊山出手相救,才得以脱险。大概在她14岁的时候,母亲把她送到在天津做官的舅舅严朗轩家,目的是让她受到较好的教育。她在舅家寄居有六七年,当时社会上新思潮涌动,女权运动高涨,受其影响,碧城想外出求学,却遭到了思想保守的舅舅反对,她一怒之下,离家出走。那时她衣食居所皆无着落,所幸遇到大公报的主人英敛之,欣赏她的才华,聘她为报社的记者,让她在报馆里住了下来。这时的吕碧城有充裕的时间写作,施展她的文才。《大公报》上接二连三刊登她写的文字激昂、热血沸腾的政论和鼓舞人心的诗词佳作,一时间文人骚客竞相与她订交,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远在京城的女革命家秋瑾,亦慕名专程去天津造访她,并且有过同床共榻,促膝谈心的传奇故事。虽然她们的政见有所不同,秋瑾谋求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碧城重在政体改革,以科学教育救国,但都愿为妇女解放事业奔走,因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秋瑾后来甚至为了革命而献身,碧城不仅赋诗凭吊,数十年后还念念不忘与秋瑾相遇相知的往事。

  我常想,秋、吕的相会,是晚清女界革命重大的事件,她们是当时学界和思想界女性的标志性人物,都特立独行,代表着女性革命不同的方向,同时又是两位成就非凡的诗人和词人,她们的相交是千秋的美谈。

  碧城有四姐妹,皆有文才,她与大姐惠如和二姐美荪分别都在二十来岁,做到了江宁、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和北洋女子公学的校长。一时有“淮南三女,天下知名”的美誉。

  吕碧城是一个不断追随时代进步,求知欲望很强的人物。她自觉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中年离开祖国,去欧美求学,是中国最早积极谋求成立保护动物组织的第一人,为此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她还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衣着上,不畏人言,年轻时就毫无顾忌地穿袒肩露背的晚礼服出入社交场所,甚至照了相印在书上。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突出的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方能做到,可以说是开了海上浪漫时尚的风气。然而她个人的家庭和婚姻生活却非常的不幸,与二姐不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情死义绝”,三十年不通音信,两人闹到绝交的地步。个人的情感上,她迄无称心如意之人,独身终老。也正由于这些,有人说她个性太强,刚愎成性,对人对事总是固执己见,不肯圆融,实际上也并非事事都如此。吕碧城在瑞士雪山隐居期间,著名学者吴宓出于对她的才华仰慕,曾经主动提出要给她的词集作序,本意是溢美称许,没想到不恰当地把吕碧城词作的主要内容,解读成“集中所写,不外作者一生未嫁之凄郁之情”。这显然与事实不符,自然引起吕碧城的不快,甚至愤懑。于是她给吴宓回信,断然拒绝了来访的请求,也不让其作序,并且还指责吴宓所为,纯属上海滩小报无聊文人之恶意中伤。吴宓觉得很委屈,赶紧写信去解释,劝读自己主编的《学衡》杂志及《大公报》文学副刊,借此消除误会。虽然没有能即刻取得吕碧城的谅解,但是事后不久,当吕碧城了解到吴宓确实是国内知名的学者,还是接纳了吴宓成为文友,很多年里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再有碧城在去世的前一年,经戚友的劝说,最终与其二姐言归于好,并没有真正刚愎到“情死义绝”。

  碧城离开祖国时年36岁,正值盛年。她辗转于欧美,并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也曾一度归国,为时甚短。她在欧洲期间,瑞士日内瓦住得最久,畅休息游,陶冶性情,广泛地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提倡护生,面对国内外不断发生的天灾人祸,内心充满了失望和不安。上世纪30年代初,碧城因受印光法师《嘉言录》的影响,皈依佛教。但是她始终未能忘情人世,绝笔文艺,而是悲天悯人,关注苍生,继续着她的诗歌创作。1943年1月23日,她病逝于香港九龙,遗命将遗体火化后团成面丸投入海中,与水族结缘。

  吕碧城是近三百年来最杰出的女词人,这一点已为学界所公认。她生前也非常珍爱自己的词作,在流离迁徙或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为免身后湮没,多次结集刊行。然而在她死后近半个世纪中,再也未见她的著作出版。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中,吕碧城如同一颗尘封已久的明珠,不为人知晓。我为词人身后的萧条感到悲哀,整理她的作品,介绍她的生平和创作成就的想法,越发坚定。

  从1985年到1999年岁末,在这漫长的15年里,我前一半时间在高校里做法律古籍整理研究,后一半时间在商海沉浮,同时为报社和出版社自由撰稿。不管境遇发生怎样的变化,不管工作有多忙,不管走到哪里,从未间断过对吕碧城文献资料搜集和研读的热情。

  为了出版她的词集,收集吕碧城词集各种版本,成了我首先要做的工作。1988年的初夏,我从上海文庙的书贩子口中听到,沪上某藏书人手中有一本碧城的《信芳词》,说是巾箱本,这使我有点喜出望外。因为此前我曾遍访过国内各大图书馆藏书,未见有此本。几经周折,我找到了其人,看到的《信芳词》果然是巾箱本,初版于1917年,是今日所见吕碧城词最早的线装单行本。于是恳请对方出让,并且一再申说价高一点也愿意。想不到对方的回答很干脆,再多的钱也不转让,但答应可以用书换书。经过多次的接触磨合,最终忍痛以手中所藏的民国印线装本《石遗室诗话》和《爰居阁诗》两部书交换,请回一册薄薄的《信芳词》,然而心中并不后悔。在整理校勘词集的过程中,发现它与后来的本子多有不同,更能真实地反映吕碧城早年的生活情景。此外再也没有遇上过与之相同的刊本,其珍稀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自从喜欢上了吕碧城词,我准备了好几本小黑面抄,把她的词一首首抄在上面,随身携带,平时既便于阅读记诵,也可以随时将发现的零星材料和个人读词心得抄录其间。当年的周日逛文庙书市,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很少间断,目的是为了搜集整理碧城词所需的各种文献。也许是与吕碧城真的有缘,心中的期待往往成为现实。我在文庙里先后买到了上世纪清末民初出版的《大陆》、《半月》等杂志,买到了三四十年代印行的《永安》、《觉有情》等期刊读物,那上面或登载吕碧城作品,或介绍吕碧城其人其事,大都鲜为人知。如今这些出版物除了在个别省市图书馆还有极少量的收藏外,在社会上流传的已稀如凤毛,罕有发现。而让我格外欣喜的是在《半月》杂志中,我发现了目前所知吕碧城唯一的日记体白话小说《纽约病中七日记》,首次披露在我整理的《吕碧城诗文笺注》一书中,纠正了此前学者普遍认为碧城从未用白话文写过小说的错误结论。

  物聚所好,精魂不灭,仿佛冥冥中总有定数。1993年暮春,上海沪港本站书店处理一批库存线装古籍,我闻讯后急速赶去,已经有不少的品种被人挑走,剩下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常见书。就在我极度失望的时候,无意间惊喜地发现二册《韦斋诗稿》稿抄本,夹杂在一堆不显眼的破旧古籍中,好像是故意隐身,不让别人发现,事先知道我研究碧城词用得到它,特地为我预留的。我很早就从吕碧城的作品中得知韦斋乃吴江名士,碧城诗友费树蔚的字号,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碧城一度病亟时,曾致函费树蔚,以身后事相托,拟死葬邓尉,有“青山埋骨他年愿,好共梅花万祀香”之句。《韦斋诗稿》系费树蔚诗集的家藏稿,有不少的地方保留了作者涂抹改动诗句的痕迹。幸运地买到它,我如获至宝,与其后人出资,1950年选印的石印本《韦斋诗文集》相比,多有不同之处。最让我兴奋的是稿抄本中,保留了许多与吕碧城往来相关的诗歌和夹注,有些不见于石印的本子,是研究吕碧城生平事迹弥足珍贵的资料。举例而言,一般认为碧城第一次跨出国门时在1917年,而据稿抄本提供的信息,结合费树蔚与吕碧城往来书信所言,可以确知其时她正在香港海滨养疴,病得很厉害,羸弱的身体根本没有办法负笈海外。因病拖累迁延,迟至1920年夏,她方始成行,游学美洲。

  来源:《收藏/拍卖》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上被成为上帝之鞭的三个男人 每次都曾经横扫欧洲大陆下一篇:《春夜》扮演李静仁的是谁?韩志旼背景资料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