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桓温北伐三次为何都失败 而西征一次却成功了

导语:为什么桓温北伐三次失败,西征一次成功?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东晋是一个门阀士族都非常强势的朝代,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和陈郡谢氏轮流坐庄,作为一个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建立的国家,并且随时可以遭受南下胡人政权灭

为什么桓温北伐三次失败,西征一次成功?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东晋是一个门阀士族都非常强势的朝代,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和陈郡谢氏轮流坐庄,作为一个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建立的国家,并且随时可以遭受南下胡人政权灭国之战的威胁,内部也会有诸如王敦、苏竣以及桓玄等人的叛乱,这个国家偏安江南长达百年之久,也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一提起东晋,会和苟且偷安和好谈清流结合在一起,所以,也有很多士大夫不安于现状,而举行了很多次北伐或西征,而桓温北伐和西征却是一件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次事件而载入史册,他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了当时东晋小朝廷的政治战略以及当地人的一种政治态度。 1. 桓温其人 桓温,谯国龙亢人,东晋门阀势力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权力问鼎皇位的权臣。曾有一句名言「 ”大丈夫若不流芳百世,自然要遗臭万年”而反映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干的最出格的事情就是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凭空编造了一个非常令人搞笑的理由;在简文帝司马昱在位时,因忌惮他的威名而在临死之时的遗诏写到「 ”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意思是要将皇位传给桓温,这也使他实现了自己的「 ”大丈夫若不流芳百世,自然要遗臭万年”的理想。其实,作为个人来看,桓温的品格能与之前的王莽相媲美。这是因为桓温的父亲桓彝被叛军部下江播杀害,此后三年里,桓温卧薪尝胆,终于在江播之子江彪为自己的父亲守丧期间,拿刀偷偷潜入江彪府邸将其手刃,并杀死了江播另外两个儿子,可以说是为父报了仇。而且他的这一行动也践行了父亲为仇人所杀,儿子自然要为父报仇的一种孝道,因此桓温杀三人虽犯了法,却受到时人的赞许,他的豪侠义举也为他赢得了不少好名声。因此,可以认为,青年的桓温胸有大志,不拘小节,城府极深,为他后来的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桓温,谯国龙亢人,东晋门阀势力的代表人物 2.桓温西征和北伐 桓温于永和二年担任荆州刺史、安西将军并领户南蛮校尉,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西征的对象是盘踞在四川的成汉政权,最终攻取成都,将立国40余年之间的成汉灭亡,从而将天府之地四川重新纳入东晋版图;此战使他声名鹊起,被晋穆帝策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随后桓温又在永和十年和永和十二年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的北伐,但第一次因大军滞留灞上而反遭前秦军所包围,失地得而复失;第二次面对羌族首领姚襄的反叛,二次北伐旨在收复洛阳,说服朝廷北上迁都。在击败了姚襄的军队后进入古都洛阳,祭祀西晋皇室宗庙,然后驻留少许军力掩护洛阳以及四周的防御,自己则带领沦陷区的三千多户平民南归,第二次北伐取得的胜利没有维持多久,洛阳等城市又被北方鲜卑族建立的新兴强国前燕政权所占领,前燕壮大,其战争范围延伸到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区域,严重威胁东晋中上游地区的防御部署。于是桓温在太和四年上书奏请朝廷北伐,北伐一路势如破竹,进驻枋头,却和第一次北伐面临相同的局面,前燕军断绝了桓温北上援助的粮道,当前秦军准备援助前燕军队反击东晋时,北伐军撤退,在撤退途中又中了前燕慕容德的夹击,可谓死伤惨重。第三次北伐没有达到占领河北,削弱前燕国的目标。 北伐路线 3. 西征成功和北伐失败的原因分析 纵观桓温西征和三次北伐,一个使他流芳百世,另一个使他遗臭万年。西征的成功,使东晋拥有天府之国四川,粮食源源不断的运送至国防最为重要的淮河长江以及荆州地区,使那里的粮食可以作为北伐的后勤供应基地。北伐的失败,不仅劳民伤财,使胡人看清了东晋军队外强中干的现实,也是部分江左人士对收复失地丧失了信心,此后40余年内,东晋没有再组织过大规模北伐,直到刘裕的出现。 西征和北伐,从当时发生的时代背景来看,都是极为相似的。西征四川,是因为成汉国主李势昏庸残暴,人心尽失。第一次北伐是因为后赵政权被冉魏所灭,但又败于前燕,氐族前秦于关中建立政权,前秦将领梁安发动叛乱,北方大乱。第二次和三次北伐面临的局势都是外敌入侵,先是投降东晋的姚襄据洛阳造反,后来前燕军队不断入侵,可以说,东晋朝廷是以伐无道的方式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但为何西征成功了,北伐却失败了。 第一,从客观因素来看,四川的成汉政权势力较为弱小,四周没有相互掣肘的强敌,而地理位置由于是四川盆地,打起仗来难守难攻,在加上紧邻荆州,东晋军队可以说朝发夕至,所以桓温正是由于身兼荆州刺史、都督荆雍诸州诸军事的身份来指挥这样战争的;而且四川是当时重要的粮食产地,由处在东晋长江防线的最上游,所以受到重视。而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五胡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民风彪悍,军事实力也很强大,并且北方政权相互连成一片,像关中、河南和河北都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即便占领河南河北这样的无险可守的开阔地,兵马和粮草也要源源不断的供给以备防守之用,而且随时会受到其他政权的打击,成本高,收益小,所以东晋朝廷对北伐不怎么重视,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从主观因素看,桓温的个人野心是主要驱动力,桓温以荆州军起家,成汉位于荆州的西边,夺取四川盆地,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的名望,收买人心,也可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加强军权,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做法。西征就是一个使自己踏上政治权力巅峰的敲门砖而已;而北伐同样是为了收买人心,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地位,以备最终篡权作准备,而当时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儿,比如「 ”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乘阻以败其事。”所以在北伐之中,驻军灞上、驻军洛阳和驻军枋头而逡巡 第二,不前,其实一方面是担心东晋各个门阀士族联合起来反对他而发生军事政变,一方面是给自己的后方荆州留有一部分军队,以备不测之用。所以北伐一事,表面上是在打仗,实际上是在捉摸如何篡夺晋室的打算。这就打破了皇权和门阀士族共治的政治格局,必然会促成他们的集体反抗。桓温「 ”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就是他北伐的最终目标。而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近花甲之年,没有先立功河朔,而受到门阀与皇族共治局面的掣肘而「 ”乘阻以败其事”,所以大怒之下废除海西,立软弱的简文帝做个过渡,为他的还受九锡之礼做铺衬。 第三,从主观因素来看,站在门阀士族的角度来看,东晋偏安一隅,他们崇尚清流,不谈国事,对于收复失地,还都洛阳的打算不感兴趣,物质主义或享乐作风是那些文人墨客的特质,每天花天酒地,或者与志同道合的好友深谈玄学之风很流行。而且古人大多安土重迁,叶落归根,不愿意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东晋时代的江南士大夫阶层表现的特别明显,反倒是那些出身寒族的草根群体为了建功立业而念念不忘北伐。站在东晋朝廷的角度来看,晋室南渡后能在江南站稳脚跟,完全是靠着他们的拥戴,所谓王与马共天下是也,如果强行北伐,收复洛阳,他们与士大夫联系的纽带就断裂,说不定就会有另一个名门望族取代东晋而改朝换代,而且北方由于长期战乱,人丁稀少,农田荒废,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即便北伐成功,东晋政府还得花费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因战争破坏而造成的房屋和土地贫瘠。成本巨大,请问东晋政府怎么出这笔巨大的费用来达到休养生息呢?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当时漠北草原已然兴起一个强大的部落,倘若若干年后,再一次被迫衣冠南渡,又该怎么办,所以东晋朝廷对北伐的态度是持排斥态度的。 总之,桓温个人野心和当时的政治格局都不具备让北伐能成功的因素。东晋没有北伐成功而统一中国,而最终让新兴的北魏拓跋部统一个整个北中国,若干年后,具有北魏鲜卑血统的北周外戚杨坚统一了中国,缔造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揭秘唐朝剑术第二的李白的剑圣师傅是谁下一篇: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众人只知抵御匈奴 却不知它让古中国成为唯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