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知青下乡是哪年开始 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导语:知青什么时候下乡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考察知青下乡的由来,首先要对知青一词进行界定。文革至今,人们常说的“知青”一词的含义和潜意识中的概念是:文革后毕业的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分散到农村或农场、兵团的农民的总称;其时间跨度大致在1967年至1979年之间

知青什么时候下乡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考察知青下乡的由来,首先要对知青一词进行界定。

文革至今,人们常说的“知青”一词的含义和潜意识中的概念是:文革后毕业的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分散到农村或农场、兵团的农民的总称;其时间跨度大致在1967年至1979年之间。

从广义上来说,“知青”的范围也应该包括文革前分散的、去种地的知青。过去,有人把这部分人称为“老知青”。

除此之外,也有少数人模糊地把原本属于农村户籍的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称为知青。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社会青年”或“返乡青年”。

因为众所周知,知青下乡、离镇下乡的现象,早在文革之前就存在了。

那么,知青是什么时候开始下乡的呢?而导致知青下乡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从杜凤同志最近在《旧生活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冯文章的题目是:“知青下乡,源于苏联”。

杜凤同志在文章中写道:“由于广大农村长期落后,经济萧条,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基础薄弱,五十年代中国粮食严重短缺。

对此,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955年4月,共青团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改变了移民开垦土地的方式,将城市青年作为开垦土地的主体。两年来,共动员27万城市青年移民进行土地复垦。

这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也解决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回国后,代表团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有实力、有文化的青年参加垦荒工作是有益的,也是解决城市失业青年今后无法上学、找不到工作等问题的途径”。

在困难的情况下,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一切”的时代,这一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

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带头组织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省洛北县荒地举行垦荒仪式,在白桦林搭起帐篷。

半个月后,他们开垦了1200亩荒地,第二年,他们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和30万公斤蔬菜,并修建了宿舍和食堂。

后来,北京市第二、第三批青年志愿垦殖队和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作为志愿垦殖队员来到洛北县。

上海青年没有示弱,都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毛泽东知道后,考虑再三,给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写信说:‘淮北条件太差,不如去江西,那里气候靠近上海,吃的是饭。

于是上海挑选了96名男女共青团员和青年,由一位副市长亲自送到江西省德安县酒仙岭。

在北京和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和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海南、江苏、四川青年和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下乡的序曲。冯文祥可以佐证的是,1955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组织高晓河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自学的报告》。以下为批复文件相关内容节选:大量群众回到农村后,在农村文化工作、宣传工作、青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表明,它们是发展互助合作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和后备力量。

舆论也开始欢迎他们从事农业劳动,说“毛主席的做法是对的”。

组织高中毕业生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既是在农村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也能发挥他们的政治热情,有助于他们安于农村生活,热爱农业劳动。

事实上,当前高中毕业生是农村群众文化和宣传鼓动最活跃的群体。

在冬季学校和常年民办学校的教师中,高中毕业生一般占2/3以上。

许多毕业生在农村图书馆、俱乐部、业余剧团和其他组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些已经好几年没听到歌声的地方现在正蓬勃发展。

老人说:‘这就像办社会主义!’在统购统销、征兵等党的中心工作中,许多高中毕业生积极学习宣传。

在很多地方,广播管、黑板报、读报团的工作,根本就是他们“承包”的。

他们确实是一支乡村文化大军。

我们和世界各地的同志研究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有1000万中小学毕业生留在家乡。如果我们能组织他们每个人平均三年消灭十个文盲,几年就能消灭一亿多个文盲。

目前主要是要有计划地进一步组织好这些工作,积极给予领导和支持。

又如河南省盐城县的联合诊所,为区内每个合作社培养了一名卫生员,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只要各级组织多加重视,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根据上述材料和现有资料,可以确认共和国最早的知识青年是在1955年8月下乡的。

第一批知青是北京的60名青年,他们带头组织志愿垦荒队,直奔北大荒的洛北县,在北大荒建立了“北京村”。

发起人是华阳、李秉恒和其他人。

他们还在黑龙江省萝北县举行了庄严的开荒仪式。

另外,8月30日出发前,胡耀邦同志将“北京市志愿垦荒队”的横幅送给了志愿垦荒队。

同年,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河南省佳县大李庄乡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村合作规划的经验》的专题,报道了这个村的情况。

毛泽东主席看了非常激动,亲自写了一张纸条:“凡是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分子,都应该高兴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那里可以做很多事情。注:河南省佳县大李庄乡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是我们今天通常表述的“知青”。他们原本是农村户口,并没有选择进城打工,而是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如人们常说的“社会青年”。

这是毛泽东对知青的第一个“最高指示”。在这个最高指示中,知青和社会青年没有严格的区分,至少和文革后期发布的最高指示不同。

虽然在68年动员知青下乡的过程中,这一最高指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宣传和鼓励,成为知青下乡的动力来源之一。

后来北京又有了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2000多名来自河北、山东的青年来到洛北县担任志愿垦荒队队员。

上海青年没有示弱,都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在北京和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和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海南、江苏、四川青年和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下乡的序曲。第二,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初步说明以下几点: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封锁;以及缺乏治理一个近6亿人口大国的经验,对苏联是“一边倒”,向苏联学习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

所以,组织中国知识青年下乡向苏联学习,或者受苏联启发,是很正常的。

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组织、推动、落实和推动知识青年下乡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未名曾在《知青下乡大事记》中写道:“之后,共青团中央组织远征垦荒队,在全国10多个省市动员城市青年下乡。

知青的例子:董加耕、邢雁子、侯军等。被共青团、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等宣传媒体捧红。”3)当时,中华民国刚刚从连年战乱中走出来,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千疮百孔。

城市的就业水平只能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面对每年毕业的大量高水平学生和初中生,确实不愿意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动员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城市青年学生去农村是一种无奈的方式。

4)、早期知青下乡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知青下乡动员,肯定解决了城市就业问题,或者说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决策者急于加快改变当时农村落后的面貌,解决农村文化匮乏的实际问题,争取“几年后,一亿多文盲就能被消灭。”这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

5)总的来说,当时下乡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当年保持了一个小数量级。更多的小学、中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军入伍,或升入高等学校,或在工矿、手工业、商业等各种渠道就业。

所以,当年下乡的知青,即使生活上有困难或问题,也只能是点问题。无论如何,他们不可能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所有三年级学生一起分散,然后连续几年大规模分散青年学生,人数达到几千万以上。能够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能量和覆盖面是远远无法比拟的。

6)20世纪50年代中期,知识青年短期下乡。随着“三面红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特别是大规模的钢铁精炼运动的发展,旗帜被暂时悬挂。

当时甚至出现了农村户口人员重新进城的现象。

直到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央才果断大刀阔斧地调整经济政策,工厂工人和城市居民“下乡”的高潮才再次出现。

关于20世纪50年代和文革后的知青下乡运动,多年后的1981年,国务院知青办对知青下乡的历史有了基本的看法。主要内容如下:“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二十五年来知识青年工作回顾与总结》,对这次运动的起因、发展、错误和教训等几个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一是20世纪5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是根据我国人口多、基础弱、就业难的国情提出的。这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实验。

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第二,知青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被视为一场政治运动,指导思想偏颇,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造成了劳动力和财富的流失,人民群众的不满和下乡名声的受损。“这个总结基本符合客观事实,是公正的。

请注意文章中的说法“知识青年下乡本来就是就业问题”。说到事情的思路,并不是“要接受贫农中农的再教育。”知青抱怨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时候,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不是更好吗?“指导思想有偏差”,这能导致以后的工作正确吗?从根本上说,文化大革命后知识青年大规模下乡是个大错误!遗憾的是,这次经历和教训让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知青们为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宝贵的代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一合酥 一人一盒酥讲的是谁与曹操斗智的故事下一篇:河南省有哪几个市 平顶山市有哪几个区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