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仡佬族 仡佬族的民族历史

导语: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白蒲,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蒲、辽,都与祖先有关。“圪寮”“圪寮”“辽”“圪寮”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它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仡佬族。仡佬族与古贵州当代有亲缘关系。唐宋时期,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白蒲,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蒲、辽,都与祖先有关。“圪寮”“圪寮”“辽”“圪寮”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它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与古贵州当代有亲缘关系。唐宋时期,史书中出现了“葛寮”、“葛寮”、“葛老”、“仡佬”等名称,合称“辽”。辽人在古代可能是这个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但与仡佬族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仡佬族”最早见于南宋朱福的《Xi满丛小》。

明朝以来的许多史书都说:“仡佬族在古代叫辽”。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间,一些仡佬族中仍然存在着古辽人的一些习俗,如妇女穿统一的裙子,凿牙齿,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表明仡佬族与古辽人有亲缘关系。古代辽人是西汉时期夜郎国的主要民族之一。

2100多年前,夜郎现在的人也是“被施了魔法,被耕种,被聚集在城市”,即他们曾经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他们的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的开端。公元前130年,汉夜郎设犍为县,前111年,又分群。此后,这一地区与中原的联系逐渐变得更加紧密。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辽人的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公元7世纪,唐朝在黔北辽人的生活区建立了集美州和集美县。这时,当前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米、麦等粮食,有一部分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纺织面料质量也很好,成为向封建王朝进贡的贡品。

学者们一致认为仡佬族的起源与古代辽人有关。在住房、衣着、饮食、丧葬、穿耳等方面,也有很多与古代辽人相似的特点。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莱文乡的仡佬族,到19世纪末仍有“打牙”的习俗。

古代辽人很早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汉代怒县建立之前,这里有几个部落群,其中夜郎最为强大。公元3世纪至5世纪,由怒女迁居四川的辽人被纳入封建国家户籍,向封建王朝纳税。到公元5世纪,他们已经能够制造金属矛和盾、墨鱼工具、铜阀等,并用大麻纤维编织成精细的布料。7世纪以后,四川辽人的货物交换更加频繁,辽布质量好,成为封建王朝的贡品。直到宋志平年间,一些领主还占有大量土地,拥有数千户依附农民的家庭,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

宋代各地区仡佬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在湖南陈、袁、荆州周边山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以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生产玉米、豆类,食物短缺以猎物为补充。然而,生活在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种水稻单产较高,手工业生产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他们掌握了开采朱砂的技术,生产出各种特色产品。著名的有精美的银酒器“银龟”、用桑皮织成的“圈布”、用花纹织成的“环带”、缝制的“厚点”这些都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主要通过土司统治仡佬族地区,部分地区还保留了仡佬族特有的社会政治制度——马头制度。郎代亭的仡佬族称土官为马头,马头由马头场支付。他们出去巡逻时,坐轿子,仪仗队吹长号在他们面前开路,显示他们的威望。马头后裔在仡佬族中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至今在六枝地区被称为“马头仡佬族”。中央王朝还在仡佬族地区建立了卫生、医药、村落、炮台等军事机构。从明末开始,到清朝雍正年间,在仡佬族地区基本完成。

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古代人民,包括仡佬族的祖先,曾经多次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公元7世纪中叶,四川西部的崖州、琼州、梅州地区,因反对繁重劳动,在当时的民众中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9世纪中叶,四川荣州、泸州一带的葛寮也因封建官吏的嚣张而反抗,一路战斗到四川三台一带。

到16世纪中叶,在抗击侵华日军的斗争中,生活在湘西的仡佬族与土家族、苗族一起,被召集到江浙一带作战,为保卫祖国做出了贡献。19世纪中叶,贵州苗族、汉族人民掀起了反清“咸通起义”。同治四年春,当义军经过平坝县仡佬族居住的大狗场时,仡佬族积极为义军提供食物、水和炊事,支持这一正义斗争。安顺黑寨地区的仡佬族农民也直接参加了起义队伍,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1949年以前,仡佬族地区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大部分土地都在外国地主手里。比如遵义县郑萍乡,占人口9%的外来地主富农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剥削的主要形式是实物租金,分为固定租金和活租,租金一般占收成的一半以上。租地时要交“押金”,相当于租金的50%到200%。在黔西地区,除了每年支付玉米、鸦片、大豆、熏米、辣椒等东西外,每年还有一部分人要在地主的土地上劳作50到80天,没有任何补偿。大定县石狮乡的农民,每年几乎1/4的生产时间花在喂牲畜、盖房子、扛粮食、运煤、抬滑杆等等。

当房东家里有婚礼、葬礼和生日庆祝活动时,房客们必须帮忙并送礼物。一些地主还实行所谓的“人租”,即地主可以剥夺农民的人身自由,扣留农民的子女作为奴婢,这被视为租金的数额。仡佬族被各种沉重的剥削压垮了。遵义县田坝村的32个农民中,有30个经常要采挖大蒜充饥。大定县石狮乡常年有外出逃难的人。1945年,仡佬族村52个仡佬族人中有11个被迫逃离。

国民党政府还加强了保甲制度,并采取了“联合保险和联合保险”来加强其统治。苛捐杂税很重,包括军粮、日月捐赠、鞋袜劳动、区乡基金、自卫捐款等等。据安顺县仡佬族农民统计,有多达50种。为了进行反人民的内战,用拉丁文抓丈夫更是咄咄逼人,名义上规定“三工一烟”和“五工二烟”。事实上,即使是独子也不能幸免。国民党政府为了便于统治,故意挑起纷争,制造民族纠纷,推行强迫同化。仡佬族正处于苦难的深渊。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贵州黔西、大定、遵义、仁怀等地,为那里的仡佬族人民留下了革命火种。在“地主收粮满仓,穷人无米煮汤”的苦日子里,仡佬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支持红军打胜仗,才能解放工农。1943年10月,贞丰县布依族、仡佬族曾反抗国民党统治,一度攻占县城。1948年,遵义县李村、田坝村的汉族、仡佬族农民有一次进入地主家,抢走了7万斤粮食。遵义县郑萍村的中青年仡佬族等。,还武装反对征兵,强迫国民党爪牙和乡镇长官不敢进村强行抓捕青年男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伊拉克现状 海湾战争对伊拉克的影响有多大下一篇: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