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怎么创作成的 罗贯中编过张飞吗

导语:《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罗贯中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其中包括了张飞。罗贯中的创作精神和文学才华使得《三国演义》至今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目录导航:

  1.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怎么创作成的
  2. 三国演义原著怎么没写张飞战吕布枪法乱了
  3. 三国演义第4回描述张飞的形象
  4. 罗贯中将三国演义刻画为
三国演义罗贯中怎么创作成的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三国演义原著怎么没写张飞战吕布枪法乱了

毛宗岗版的三国演义删去了张飞枪法散乱这一细节,是作者为了突出吕布的英勇无敌,用了夸奖桃园三结义的武功,把三人比作武功超常,无人可敌的,然而却胜不了吕布,表示吕布更加天下无敌,杀伐骁勇。

三国演义原著没写张飞战吕布,是因为刘备知道张飞打不过吕布,所以不让张飞去战吕布,而是由刘备、关羽和张飞三英战吕布


1. 三国演义原著没有写张飞战吕布枪法乱了。
2.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原著是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改编而成的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创作时可能没有收集到关于张飞与吕布交战时枪法混乱的相关史料或传闻。
3. 三国演义原著主要着重于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策略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可能并不注重具体的战斗细节。
如果对于张飞与吕布交战的枪法混乱感兴趣,可以参考其他历史文献或研究资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国演义第4回描述张飞的形象

元末明初罗贯中对张飞外貌的描述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译文:刘备回头看这人,身高八尺,相貌精悍,长相威武,声音如雷,声势勇猛。

这是对张飞的肖像描绘。所谓“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皆见其长相奇特;用虎、豹等猛兽作比,更显其勇猛,这是对张飞静态的描写;再加上“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动态烘托,他的势不可当的声威便跃然纸上。

在这里,作者所用的是以物状人和夸张的方法,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描绘人物肖像时常用的写作手法,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张飞“粗豪”的性格,有时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判断失误,常常做错事,但人们还很喜欢他,原因在于他知错就改,乐于改正。

古城聚会,差点闹出大错,一旦真相大白,就“大哭参拜”。

刘备三访诸葛亮时,张飞对诸葛亮的本领认识不深、了解不够,起初就对刘备说道:“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刘备第二次拜访孔明,张飞心有怨言,只是出于对刘备尊敬,才随刘备前往,但又未遇。

刘备极力称赞诸葛亮为当今大贤,张飞却说:“哥哥差矣。

罗贯中将三国演义刻画为

《三国演义》代表了罗贯中文学上最高的成就,它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明清长篇历史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起,至西晋统一止的近一百年的历史。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了四百多个人物,通过夸张,渲染,对比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了孔明、曹操、关羽、张飞、周瑜、司马懿等几十个典型人物。

《三国演义》结构宏伟,组织严密,条理清晰。罗贯中善于描写战争,全书一百二十回,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争,每次战争都写出了各自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方略等,有声有色,绝无雷同之感。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把封建社会的斗争和历史演变的状况介绍给广大人民。不少农民战争以《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战术为借鉴,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541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宋金元诗通论:一部经典的古诗词研究著作下一篇:曾国藩收到的是什么礼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