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人何以堪”是什么意思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

导语:“人何以堪”是一个表达人们内心苦闷、无奈、无法承受压力的说法。这句话还常常被用于形容人在遭遇打击、挫折和磨难时的无助和无奈。桓温的名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目录导航:

  1. “人何以堪”是什么意思
  2. 辛弃疾水龙吟典故运用
  3. 草木如此人何以堪出自何处
  4. 辛弃疾诗中桓温的典故
  5. 恒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也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
  6. 世说新语林下诸贤赏析
  7. 东晋名将桓温说过什么
  8. 树犹如此,何况人乎
  9. 桓温北征典故
人何以堪”是什么意思

“人何以堪”是什么意思?东晋权臣桓温北征,途经金城时,看到当年他任琅邪内史时亲手所栽的一棵柳树已亭亭如盖,不由感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都变化这么大了,人又怎么能经得起岁月的流逝呢?于是攀枝折条,泫然流泪。 “人何以堪”之意为:人怎么能经受得起呢?还有“更何况人呢”之意。 见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辛弃疾水龙吟典故运用

1.“玉簪螺髻”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2.“把吴钩看了”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3.“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6.“树犹如此”。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从而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草木如此人何以堪出自何处

中文名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记载,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没有草木如此人何以堪,只有【成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拼音】:mù yóu rú cǐ,ré hé yǐ kān

【简拼】:myrcrhyk

【解释】:堪:忍受。树林已长成这样,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呢?表示对眼前事物发生的巨大变化,触景生情而发出的慨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面,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可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辛弃疾诗中桓温的典故

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辛弃疾诗歌中的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任琅琊内史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折柳,泫然泪流。桓温流的是多少志士仁人恢复神州的英雄泪。

恒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也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

桓温经过金城,见到之前中的柳树,都已经很粗了,感叹道,树都这么出了,人有怎么能忍受呢。

世说新语林下诸贤赏析

原文: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籍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

故事,讲的是竹林七贤基本都能有卓越的儿子:阮籍的儿子阮浑,度量宽广开朗;嵇康的儿子嵇绍,志向高远,本性正直;山涛的儿子山简,通达高洁;阮咸的儿子阮瞻,谦虚平易,也有远大的志向;阮瞻的弟弟阮孚,性格爽朗,而对世务却多不放在心上;向秀的儿子向纯、向悌兄弟,都很美好善良,以上都是具有名望的清高名士。王戎的儿子王绥王万子,颇有成就大器的风度,可惜未及长成就夭亡,只有刘伶的儿子默默无闻。所有这些人的儿子,阮瞻堪称第一,此外嵇绍和山简也被当代人所推崇。(注意这个当代人,很可能指的是刘义庆所在的南朝宋时代)

司马昭杀了嵇绍的父亲嵇康,而嵇绍却拼死保护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傻皇帝,司马昭的孙子司马衷,最终中箭而死,这可以说是竹林七贤的后人中,最令感动的事迹啊!

东晋名将桓温说过什么

桓温,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人。先祖曹魏忠臣桓范,父桓彝晋元帝“百六掾”之一后死节于苏峻之乱﹐桓温枕戈泣血十八岁那年手刃父仇,步入仕途。后任荆州刺史,曾经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晚年欲废帝自立,未果而死。可以说他是中国最风度特异的时代最风格特异的人。

他比较有名的话很多,现摘取一二: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任琅琊内史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柳,泫然泪流。桓温流的是多少志士仁人恢复神州的英雄泪。

“大丈夫既不能留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

桓温在五十多岁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北伐中原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的梦想的时候,抚着床边的枕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桓温在任荆州刺史时举兵溯大江逆流直上讨伐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途径长江三峡只见绝壁天悬,腾波迅急,遂发出此叹。

“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

公元三零六年,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自己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结果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二十多年后东晋明帝派桓温率军收复洛阳,桓温不胜感慨王衍等人使神州陆沉,繁华的洛阳变成一片废墟。[1]

树犹如此,何况人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短短的时间里树都老得不成样子了,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了年龄的催迫!

出自: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辞赋作品《枯树赋》,原文如下: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译文:

桓大司马听了我的歌恐怕还会大发感慨:“当年栽种的柳树,繁茂可爱。现在看到它们枯败凋零,不能不令人凄伤。在短短的时间里树都老得不成样子了,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了年龄的催迫!”

这一段表现出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飘泊羁旅的孤独与凄凉和无穷无尽的哀伤而已。最后在桓温的几句哀叹中结束了全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既与赋首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相呼应,又是全篇以树形人的致意之点,读之令人辄唤“奈何”。

桓温北征典故

346年,东晋的大将桓温镇守荆州,管理着长江中上游的军事。这时候,在西蜀一带,存在着李势的蜀汉政权,北方存在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权。桓温认为这些势力的存在对东晋是一个威胁,再说,自己长期当军事首领,手中握有兵权,不用显得自己无能,便经常和自己的部下商量北伐的事情。

一次,江夏相袁乔对桓温说:“胡人(北方少数民族)、蜀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并且对我们长期构成危害,胡、蜀两处比较起来,蜀国地势险要,但实力较弱,容易攻取,不像胡人那么强大。现在,蜀汉政权的头头李势残暴无道,我们选一支精兵,奇袭蜀国,李氏政权一战就可消灭!”桓温大喜,立即向皇帝上表,请求讨伐西蜀。这时候,当皇帝的是2岁的晋穆帝司马聃,朝中大事由褚太后做主,太后同意了桓温的请求。桓温便率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出兵攻蜀,第二年便打到成都,李势投降,蜀国被扫平。

蜀汉灭亡以后,桓温在朝廷中的威名更大了,朝廷中的大臣很害怕,任用殷浩来与桓温对抗。桓温很不高兴,常常对别人说殷浩的坏话,桓温说:“我和殷浩少年时在一起玩骑竹马的游戏,我玩过了就扔掉竹马,他却把我的竹马捡回家,你们说,这么小气的人怎能治理国家?”

殷浩本来是个文人,被朝廷重用以后,连续几次领兵北伐,想恢复晋朝原来的山河。352年,殷浩从寿春出发,进攻后赵,在许昌战败,退守寿春。第二年,殷浩再次从寿春出发,领兵7万北伐,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因羌族将领姚襄叛变,被姚襄袭击而战败,领着残兵败将逃到谯城(今安徽亳州)。桓温乘机向朝廷上书,说殷浩连年吃败仗,毫无用处,应该降为老百姓。于是殷浩被免官为民。殷浩想不通,成天默默不语,用手指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字,不久病死。

殷浩被免官的第二年,即公元354年,桓温自己领兵北伐,共发动水陆军4万,水军从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步兵向武关(今陕西丹凤东)进发,进攻前秦,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打了几个胜仗。

前秦苻健领6000来人退入长安,保守长安小城,桓温大军一直进到灞上驻下。关中的父老乡亲听说晋国的军队来了,纷纷抬着慰劳品来迎接桓温的军队,有些老人流着泪说:“想不到今天又看到了官军!”许多郡县的长官都在考虑向桓温投降。

这时候,桓温如果乘胜前进,能够一鼓作气打下长安,可他只是驻军灞上,按兵不动。这时候,北海人王猛来拜见桓温。王猛在当时是个很有学问、名气极大的人,但他不拘小节,不修仪表,求见桓温时穿着一身脏兮兮的短衣服,简直像乞丐一样。桓温见王猛虽然外貌不怎么显眼,但他有很好的气质,便虚心地接待王猛,问他:“我奉天子命令,领雄师10万北上,现在到了这里,怎么地方上的豪杰、英雄等却不来见我呢?”王猛说:“你奔袭数千里来到这里,节节胜利,面对长安小城,却不进攻,大家不知道你到底怎么想的,所以不敢轻易地来见你。”王猛一边谈论天下大事,一边在身上抓摸,时不时地摸出一只虱子放在嘴里,桓温却非常认真地听他讲话,根本不在乎这些。这就是“王猛扪虱谈天下”的故事。后来,因为军粮接济不上,桓温收兵退回襄阳。

356年,东晋委任桓温为征讨大都督,再次举行北伐。桓温从江陵出发,行过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部),见到自己当年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已经成林,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木都长这样了,人怎么经得起岁月的消磨!)桓温这次出兵,又是接连获胜,占领了洛阳,桓温将洛阳故城整修一番,想请皇帝把首都再移到洛阳来,朝廷的君臣不愿意迁移,桓温很不高兴,留下将领镇守洛阳,自己领兵回朝。

369年,桓温从姑孰领兵5万北伐,在进军途中,也打了几个小规模的胜仗,但因决心不够坚决,加上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最后接连败给燕国军队,特别是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境内)一战,桓温军队死亡3万多人,大败而回。

桓温几次北伐,虽有胜利,但最后都放弃了战果,桓温不满朝廷,与朝廷的矛盾越来越大。

东晋中期,桓温为捞取政治资本和抢夺军权。先后三次北伐中原。

第一次攻打前秦,直抵关中,进军灞上(今属陕西),由于决心不大,遭前秦反击而失败;第二次攻打羌族姚襄,一举攻克洛阳(今属河南),但没过多久便被前燕收回;第三次打前燕,直抵枋头(今属河南),由于坐失战机,给养供应不足,最后也不得不退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733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苏美尔和古埃及之间是否有过军事冲突?下一篇:唐朝后期进入哪个朝代 唐朝时期的发展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