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杜预家族世系 西晋杜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导语:西晋时期,杜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赞誉。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被称为“杜工部”。

目录导航:

  1. 杜预家族世系
  2. 杜审言的介绍
  3. 杜甫的资料20字左右
  4. 以德取胜的名人故事
  5. 西晋文臣武将
  6.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是谁写的
  7. 杜预与杜甫
  8. 如毛针毡什么意思
杜预家族世系

杜预是杜甫的祖先,杜预的三子杜耽、四子杜尹,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杜牧的先祖。

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

杜审言的介绍

初唐诗人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和李峤、崔融、苏味道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

杜审言在唐代诗坛,不是特别显耀的一个,但他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祖先,就是西晋名将杜预;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加有名的孙子,就是“诗圣”杜甫。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杜审言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隰城县尉,后来又调任洛阳丞。

杜审言自以为才能过人,为人特别高傲,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忌恨。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他犯了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在吉州,他又得罪了同为司户的同僚郭若讷以及长官周季童,于是这两人就合谋诬陷,把他抓在牢里,判了死罪。

这时,杜审言只有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不是杜甫的父亲,杜甫的父亲是杜审言的长子杜闲,杜并是其次子)为父报仇,用藏在袖子里的刀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这件事情震惊了朝野,人们都嗟叹不已,说杜并是孝子。被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写了墓志铭。

因为这件事,杜审言的冤情得以洗雪,却也丢掉了官职。此后,武则天把他召回了东都,准备重用他,问他:“你高兴吗?”杜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则天又让他写了一首《欢喜诗》,写完后,武后看了很满意,就任命他为著作郎。

后来他又担任了膳部员外郎一职,却因为勾结张易之兄弟,在中宗神龙元年(705)被流放到了峰州。

流放途中,渡过湘江南下时,春回大地,花鸟喜人。但当他看到滔滔的湘江水,却向着与自己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时,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想到自己的遭遇,他写下了一首《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色彩清淡,感情浓烈,受到了后人的赞赏。诗中用今昔的衬比,哀乐的映衬,以京国逐客的南窜对照江水北流,把内心的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不久后,杜审言被召回朝廷,历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等职,大约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去世。

杜审言的一生,因自负和傲慢,多年仕途失意,沉寂下僚,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但他的这种性格至死都不曾改变。

《新唐书》《唐才子传》等书记载,苏味道担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杜审言对身边的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这话的人都大吃一惊,赶紧问是什么原因,杜审言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他还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说:我的文章,即使是屈原、宋玉也只能成为部下;我的书法,即使是王羲之也只能成为学生。

还有,他病重时,宋之问等人去看望他,他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就是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不会再压抑你们了,所以很欣慰,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杜审言的诗歌成就当然没有他自诩的那么高,但他工于五律,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所以被后人认为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就说过:“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 。”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被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大约写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在江阴县任职时。此时离他考中进士已经接近二十年,他诗名甚高,但依然远离京城,在江阴当一个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反而生出了不如归去的想法。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景色优美却兴致淡然,满腹牢骚,尽在言外。

杜甫的资料20字左右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2][3]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生平:

1、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2、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3、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创作了《登高》《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4、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天宝三载(744年)也就是杜甫33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当时李白刚刚被“赐金放还”,二人同游梁、宋,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

天宝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其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几次干谒汲引,但都落空。可以说长安十年,使杜甫历尽艰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及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因疏救房琯,贬为为华州司功参军(758年)。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杜甫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一度在剑南兵马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后因剑南兵马使反,成都混乱,晚年携家出蜀,住梓州,来往旁县,大力五年(770年)病死自潭州赴岳州途中。一说饫死耒阳。

杜甫 - 诗歌特点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大诗人杜甫,唐朝诗人,今河南郑州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我就知道这么多了。

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义人,被称为诗圣 ,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三吏” “三别”等诗被称为“诗史”。年轻时所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成为后来历代青年人的励志名言。

诗圣杜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其父祖皆为著名诗人。杜甫生于河南巩义,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因为做过工部员外郎和左拾遗,又被称杜工部或杜拾遗。杜甫的诗歌关心民瘼,记述历史,充满爱国主义深情,因此又被称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唯一能与诗仙李白相提并论的诗人。

天宝三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大约有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 出自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德取胜的名人故事

西晋建立后,荆州地区成了西晋与东吴两国最长的边境线。因此,两国都非常重视,分别派出重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荆州的边境线上。晋国派出的是羊祜,东吴派出的是陆抗。两个著名的军事家在荆州的战场上相遇了。

羊祜与陆抗都是身经百战的统帅,智谋相当,军事力量也相当。因此,两国的军队各自镇守在边境线上,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可是,272年8月发生的一件事,迫使羊祜与陆抗动了手。

这一年,东吴皇帝孙皓免去了西陵都督步阐的职务。步阐不高兴,一怒之下向西晋献城投降。陆抗得知消息以后,立即派兵围攻西陵。羊祜派荆州刺史杨肇前去救援步阐,自己与徐胤兵分两路,分别攻打东吴的江陵和建平两座城池,以此分散陆抗的军事力量。按理,羊祜的军事部署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是,陆抗也不是吃素的,他早料到羊祜会有这一手。在羊祜的三路军队全部进入东吴的地盘后,陆抗突然派兵切断了羊祜所有的粮道。羊祜的三路军队陷入绝境,结果大败而归。

羊祜吃了败仗,心里那股怨气可就大了。他恨不得把陆抗抓来,蒸熟了下酒吃。可是,羊祜毕竟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家,他知道贸然出兵的后果,所以,面对陆抗这个强硬的对手,羊祜又气又急却毫无办法。

这天,羊祜带领几名侍卫在边境线上打猎。忽然,一只兔子蹿了出来。羊祜弯弓射箭,一箭射中。侍卫把兔子捡过来,羊祜一看,上面还有一支箭。这支箭是东吴军队的箭。那时候,两国的军队经常在边境线上狩猎。东吴军队打的猎物,有时候会跑到西晋这边。西晋军队打的猎物,也会跑到东吴那边。按理说,谁抓到猎物,谁就应该享受。可是,这时候,羊祜灵机一动,让人把这只兔子给东吴的军队送了过去。他想看看东吴那面如何处理这件事。

没有想到,第三天,奇迹出现了。东吴那面送过来一只雉鸡,上面有西晋军队的箭。于是,羊祜下了一道命令,凡是从东吴那边跑过来的带伤的猎物,一定要送还给东吴军队。羊祜搞得陆抗不好意思,也下了一道同样的命令。这样一来,两国的军队就像是亲兄弟一样,相互谦让起来。

羊祜先在西晋这边建筑了五座城池。这样,西晋在荆州以东就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不仅如此,羊祜还在这些城池里发展商业,增加两国的贸易。羊祜下令,凡是东吴的百姓来西晋的地盘上做买卖、探亲戚,西晋的士兵一律不许阻拦。这样,西晋这边的人气就高了起来。东吴的老百姓来西晋,跨越边境线就像是回家一样容易。时间一长,东吴的人就觉得西晋比东吴好。

每次边境发生摩擦,羊祜一定要下战书,然后在约定的时间打一仗。羊祜讲信义,陆抗也只好与羊祜讲信义。于是,两国的仗打起来,就好像是在搞军事演习。你擂一通鼓,我擂一通鼓。你派出一员大将,我也派出一员大将。两军拼杀一阵便鸣金收兵。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哪国抓了对方的俘虏,一定要好酒好菜招待,再派人给对方送回来。

当然,羊祜的军队中也有反对羊祜这种做法的。他们认为羊祜就像是战国时候的宋襄公一样迂腐不堪。一次,两军又约定第二天打仗。这天,几位将军在一起商量,决定第二天突袭东吴军队。这件事很快就被羊祜知道了,羊祜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请这几位将军喝酒,把他们灌得大醉。等他们酒醒的时候,仗已经打完了。将军们知道这是羊祜给自己面子,再也不敢造次了。

一次,有两个小孩从东吴的军营里跑出来,越过了边境线,跑到了西晋的军营里。按照西晋的军纪,东吴人误入军营,一律当成奸细,格杀勿论。可当士兵把这两个小孩送到羊祜的中军帐时,羊祜不仅不杀,反而赐给小孩很多吃的、玩的,派人送回东吴军营。东吴的将士深知羊祜的为人,非常敬重他,亲切地称他为“羊公”。有几位将军还偷偷地带着士兵,投降了羊祜。陆抗对于羊祜的做法,真的是束手无策。他下了一道命令,要严守阵地,不要轻易出兵,不要占西晋军队的小便宜。否则,格杀勿论。

正当羊祜的“以德取胜”的计谋快要得逞的时候,羊祜病死在了荆州。羊祜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市场罢市,农民罢工,荆州地区一片哭泣声,就连东吴的军队也为之戴孝,可见羊祜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13年后,西晋的大将杜预率军灭了东吴。有人称赞杜预。杜预却说,我哪里有什么能耐,这完全仰仗羊公的恩德呀!

一只兔子打败一个国家,这全是美德的力量呀。其实,无论什么人,只要你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西晋文臣武将

文人:竹林七贤,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等

武将:王浑,王浚,苟曦,马隆,刘琨,邵续等

太多了,就不一一说了

武将:石苞、卫瓘等。

文臣:裴秀、荀勖、王祥、贾充、张华、山涛、王戎、王衍、荀顗、和峤、王沈、傅玄、荀勗、李密、潘岳、左思、石崇、王恺、向秀等。王导、谢安、王坦之、王羲之、温峤、周玘、顾荣、贺循、周顗、殷浩、殷仲堪等。

西晋(266年—316年),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与东晋合称晋朝,享国51年,三国时期曹魏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是当时的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改国号为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孙吴,统一全国,西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的士族和百姓开始南渡,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

1、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姨母是蔡文姬,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经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为中书侍郎。司马昭建五等爵制后,羊祜被封为钜平子,和荀勖共掌机密。司马炎称帝之后,筹划灭吴的战争,羊祜被任命为荆州诸军都督。羊祜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羊祜58岁时病故,在临终前举荐杜预代替他。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成。

主要成就:西晋开国元勋,定策灭吴。

2、杜预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祖父和父亲是曹魏时期的官员,杜预三十多岁的时候才出仕,在司马昭执政后才受重用,还娶了司马懿的女儿高陆公主为妻,讨伐蜀国时,杜预为钟会的长史,后来又参与晋律的修订,西晋时期,杜预受羊祜临终前举荐,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为灭吴的战争作准备,在杜预、王浑等人的上书下,司马炎才决定伐吴,灭吴战争时,杜预担任西线指挥,智取江陵,占领荆州,同时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为西晋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杜预终年63岁,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主要成就:参与西晋灭吴之战。

3、王濬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娶光禄大夫徐邈之女为妻,深受羊祜看重,王濬任广汉太守时,平定益州叛乱,转任益州刺史,封关内侯,羊祜筹划灭吴时,王濬负责修造舟舰,在朝中大臣纷纷反对伐吴时,王濬、杜预等人上书请求伐吴,才让晋武帝下决心伐吴,晋武帝分六路大军攻打吴国,王濬率领一路大军从成都出发,用木筏破吴军的铁锥,用火炬断铁锁,在各路大军的配合下,王濬率先攻入建业,接受吴国皇帝孙皓的投降,灭吴后王濬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后来又改为镇军大将军,终年80岁,谥号为武。

主要成就:参与西晋灭吴之战。

4、马隆

马隆,生卒年不详,字孝兴,马隆原来是兖州的武官,王凌叛乱失败后,令狐愚虽然已经死去,但因与王凌合谋,也被开棺曝尸三日,事后没有人敢收葬他,马隆自称是其门客,为其殓葬和服丧三年,后来升迁为司马督,凉州刺史杨欣被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杀死后,马隆自荐率三千兵马前往讨伐,马隆依照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打败敌军,最终斩杀秃发树机能,平定凉州,马隆任西平太守后,镇守陇右地区十多年,最后死在任上,马隆著有兵书《八阵总述》。

主要成就:平定鲜卑秃发树机能之乱,镇守陇右十多年,改革兵器。

5、周访

周访(260年—320年),字士达,祖父是吴国将军,周访初为寻阳县功曹,琅玡王司马睿升为镇东大将军后,周访为其参镇东军事,永嘉之乱后,周访率军平定江州刺史华轶、竟陵太守杜曾的叛乱,又与陶侃等平定杜弢的叛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安南将军,终年61岁,死后追赠为征西将军,谥号壮。周访和祖逖去世后,王敦才敢起兵作乱。

主要成就:平定华轶、杜曾、杜弢的叛乱。

6、刘琨

刘琨(270年—318年),字越石,鲁公二十四友之一,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八王之乱时,刘琨在几个诸侯王辗转,曾跟王浚借八百骑兵,与范阳王司马虓击破东平王司马懋,击败刘乔,斩杀司马颖的大将石超。永嘉之乱时,刘琨任并州刺史,抵御汉赵和后赵,曾吹笳退匈奴兵。晋愍帝即位后,刘琨被封为都督,掌管并冀幽诸军事,石勒攻下并州,刘琨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互结为兄弟,刘曜攻破长安,西晋灭亡,刘琨惨遭段匹磾杀害,死后被平反,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主要成就:抵御汉赵和后赵军队。

7、苟晞

苟晞(?—311年),字道将,苟晞初为司隶校尉部从事,经东海王司马越引荐,任通事令史,齐王司马冏迎接晋惠帝复位,为大司马辅政,苟晞为大司马军事,司马乂上台后,苟晞被任命为从事中郎,在八王之乱中的几个诸侯王中辗转,击败汲桑、石勒、公师藩、曹嶷等将领,被任命为大将军、大都督,被当时的人比作韩信、白起,最后苟晞兵败,被石勒俘虏杀害。

主要成就:击败汲桑、公师藩、石勒、曹嶷等将领。

8、张方

张方(?—306年),张方出身低微,得河间王司马颙的赏识,官至振武将军,八王之乱时,齐王司马冏要讨伐赵王司马伦,司马颙支持司马伦,派张方打败了响应司马冏的夏侯奭,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打败后,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讨伐司马乂,张方率七万兵马攻打洛阳,烧死司马乂,荡阴之战后,张方进驻洛阳,劫持晋惠帝和司马颖到长安,东海王司马越讨伐司马颙,张方率军前往,后来司马颙听信毕垣谗言,杀死张方。

主要成就:击败皇甫商、消灭长沙王司马乂。

9、刘弘

刘弘(236年—306年),字和季,汉末扬州刺史刘馥之孙、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之子。刘弘与晋武帝司马炎少年时感情非常好, 后出任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以功封宣城公。张昌起兵作乱,刘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统领赵骧、陶侃等击败张昌,平定荆州。陈敏起兵叛乱时,刘弘率兵抵御,死后新城郡公,谥号元。王夫之称赞刘弘,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

主要成就:消灭张昌、抵御陈敏。

10、李矩

李矩(?—325年),字世回,受梁王司马肜赏识,任牙门将,在讨伐齐万年的叛乱中立下功劳,被封为东明亭侯,因平定叛军侯都,被封为荥阳太守,李矩率军抵御前赵将领石勒的进攻,屡次击败前赵军队,打败了刘畅、刘粲、刘聪等的军队,前赵皇帝刘聪愤怒发病而死,晋元帝司马睿,李矩被封为司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李矩的将士阴谋叛降后赵,无力镇压,南下投归朝廷,途中坠马而死。

主要成就:平定叛乱,击败刘畅、刘聪等军,抵御前赵军队。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羊流人。

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不过,杜预本人几乎没有什么武艺。

连骑马都不会,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

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

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

刘琨,字越石(271年-318年6月22日),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

西晋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金谷二十四友”成员之一。

李毅(?—306年),字允刚,曾任益州主簿、别驾,并被举为秀才。

后随王濬伐吴,吴国平定后,因功受封关内侯。

历任陇西护军、繁县令、云南太守。

又被晋武帝任命为犍为太守,转任使持节、南夷校尉。

胡奋,西晋皇室外戚。

其父胡遵是曹魏车骑将军,封阴密侯,是个官宦世家。

与路蕃联合,平定了匈奴刘猛叛乱,建立了赫赫军功,升迁为征南将军,散骑常侍。

王浚(252年-314年),字彭祖,历任员外散骑常侍、右军将军等职,是西晋灭吴的大功臣,但后来因有不臣之心被杀。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是谁写的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是西晋杜预写的

《守弱学》——(西晋)杜预

守弱,道家哲学,谓之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能够守弱,必能变强,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由弱转强。守弱是强弱转换的学问。

处世奇书《守弱学》: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杜预与杜甫

杜甫是杜预的后人。

杜预是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初仕曹魏,授尚书郎,成为司马昭高级幕僚,封为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迁镇南大将军,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封为当阳县侯,入为司隶校尉。太康五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杜预的后人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

杜甫是杜预的后人。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自称“京兆杜甫”;他又属于襄阳杜氏的支派,所以史书上说他是襄州襄阳人;他降生的地点则在河南巩县。

杜甫在他给他第二个姑母写的墓志铭里提到他的家世:“远自周室,迄于圣代(唐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他在《进雕赋表》里也说,他的祖先自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杜预对于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以来杜预都是杜甫追求向往的对象,因此,杜甫多次提到自己的这个先祖,其中在《进雕赋表》之中就非常恭敬的提到了这位文韬武略、功勋卓著的先人,而且后来杜甫还有一段时间居住在杜预的坟墓所在地,写下了《祭远祖当阳君文》来祭奠杜预这个先祖,甚至到了晚年还对杜预念念不忘,提到“吾家碑不昧”。可以说杜预是杜甫建功立业的一大动力。

如毛针毡什么意思

如坐针毡的意思:就像坐在插了针的毡子上面。常常被用来一个人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成语出自《晋书·杜预传》,作者是我国唐朝时期一代名相房玄龄。原文为:“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成语典故

“如坐针毡”讲的是西晋时候,名将杜预之子杜锡,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杜锡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

指的是就像扎满了针的毡子一样。有一个成语叫做如坐针毡,指的是一个人唐突不安就像流氓刺猬一样。还记得一个综艺节目里边,李承儒说过这样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看了这样的节目,就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浑身的不舒服。所以说犹如针毡,就相当于浑身不舒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339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南唐开国国君是谁 五代十国第一位皇帝是谁下一篇:太史慈与吴国的历史关系是怎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