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明军松锦大战为什么失败呢 洪承畴兵力多少万兵

导语:明军在松锦大战中的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洪承畴兵力太少,只有不到三万兵,无法抵抗清军的进攻。此外,明将领的内部矛盾以及战术上的失误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目录导航:

  1. 明军松锦大战为什么失败呢
  2. 明朝驻防过山海关的总兵有
  3. 古代二十万大军真有二十万吗
  4. 满清入关时军队总共多少人
明军松锦大战为什么失败呢

细究明清历次战役就能发现这些战役中,很多局部的野外战斗明军打得还是很好的,并没表现出明显不敌。但是,最终历次大战役除了宁远宁锦,明军基本上全输了。

何解?且看如下十点:

1 ,浑河之战,辽军坐视不救白杆兵与浙兵。为什么不救?并非站一边的辽军贪生怕死,而是辽军与南军本来就有矛盾(援朝时就有矛盾)。南军不仅与辽军有矛盾,与蓟镇边军也有矛盾。

为什么南兵与白杆兵分河布置?根本就不是什么战术规划,而是两军互不信任,因为在援辽之前这两军在蓟镇已经打了一次群架,各有死伤,连炮都动用了,何谈信任和配合?大敌当前互不下绊子就算良心了。

2 ,经常有部分将领为保存实力而选择逃跑。如大凌河中的长山之战,吴襄率家丁骑兵和两降夷营骑兵直接跑路,将宋伟车营和步兵甩给了皇太极。回锦州清点他所带的军队居然没太大损失。

3,部分人利用战争发国难财。明末渤海湾内向辽东海运输粮食还能动不动就漂没,真不知下西洋怎么下的。松锦大战很多人都说皇太极抄了洪承畴的粮仓,是造成明军败北的关键,但实际上被清军派去运粮食的朝鲜世子发现那个粮仓里的所谓粮食都是腐臭不可闻,根本不能吃。

实际运往辽东的各仓储粮食一直都在被官吏“插和沙土糠秕”,朝鲜世子真是大惊小怪。

4,倍受今人赞誉的西法党在万历四十七年曾提出练精兵两万人,报价是各种军械营房四十万,粮饷五十万。就是说练兵2万就敢向朝廷要90万,这价格让后来的蓟辽督师们看了都得感觉辽饷要太少了啊。这么高价的理由就是“制造极精器械,一人食数人之饷”

然后崇祯时西法党们终于在山东开始练兵了,练的这些兵为了一只鸡最后叛乱投了八旗。真不知一人食数人之饷的精兵怎么会饿到去抢一只鸡?

5 ,崇祯初,京营士兵月饷一两四加一斛米,丝毫没什么战斗力,一年吃掉97万8千的粮食,却只选出来不到一万战兵。关宁军月饷1.4两加一斛米。南兵1.5~1-7两。东江月饷7钱加一斛米。其他九边军镇从2钱到8钱不等,如蓟镇有4.5钱的,也有7.5钱的。

都是兵怎么差距这么大?

6 ,永平城原本有1千标兵,民壮操兵两千余,辽事兴起后又增设了忠武营3000。但是崇祯起搞汰兵,一下子营兵兵力减了2/3,操兵减了十之六七。己巳之变就被清军轻松打下来了。

7 ,蓟镇守台用火箭,戚继光定制需5分银一支才能制造出合格品,且每年淘汰库存换新。明末崇祯变成了8厘一支,实际只给了工匠4厘银子制造,还从不更换,不知另外4厘到谁腰包了。

8 ,万历19年定大同镇8万兵力守六百里边,崇祯时堪战仅万余,养马仅春秋给点豆草,夏秋自己放牧去养吧。

9 ,“辽难无兵非无兵也,将官家丁额有成数”

辽西一家丁吃五六名士兵之饷,其家丁之饷又有一半入了将官囊中。前面说关宁月饷1.4两,实际大半克扣给了家丁,然后实发给普通士兵才4钱。祖氏一门多蓄家丁,吴襄养3千彝丁,真是好买卖。

10 ,辽事初起时,调川湖贵三省兵,兵部为了凑数,把无主苗民招来凑到这些援兵了。然而这里苗民之间很多就是世仇…“以世仇杀之人并驰而入”…这特么什么操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松锦大战失败原因很多,关键在于实力差距。

明军共20万,清军共24万。

而当时明军战斗力较差,就算是24万对20万清军恐怕也赢不了,更别说实力颠倒。

实力差距决定了明军几乎不可能获胜。

当时大明辽东的战局已经极为恶化。

除了敌众我寡以外,满清曾多次迂回杀入今天的华北地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实行三光政策,导致华北遭受很大破坏。

而辽东以华北为后方,现在后方尚且自身难保,前线当然就更岌岌可危。

就整体防御来说,一线的锦州、松山、宁远等城市孤悬山海关以外,面对满清随时可能的攻势。

而山海关的明军数量有限,守城尚且没有把握,更别说北上救援。

而松锦大战,满清其实就是围城打援。

围住锦州、松山的目的,是将洪承畴的主力引诱到这一线的关外野战,发现满清最大的战斗力优势。

而洪承畴虽看破满清的计谋,却架不住崇祯的催促,况且一旦锦州松山沦陷,山海关也难以固守。

最终,洪承畴率主力北上救援,很快被优势清军合围,最终歼灭。

此战其实明军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即便没有崇祯来搅局也不可能获胜。

主要是敌我力量悬殊,辽东明军其实处于内外夹击的局面。前面是满清大军,而农民军已经从后方杀入河南。

其实,当时明军唯一可行的就是以部分兵力固守锦州一线,能守多久是多久。

主力则收缩到山海关,不要出击。

等到锦州一线沦陷,明军则继续后撤,以山海关为一线,主力转移到后方长城以北的山地,尽量坚守。实在不行,退守长城。

总之,保住本钱,多支持一会是一会吧。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松锦大战是发生在明末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明清之间的决定性战役,是决定明朝兴衰的关键之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明朝在拥有精锐边军,坚固堡垒,和清朝士兵数量差不多的前提下,会马失前蹄,一败涂地!

一、明朝和清朝在辽东的情况

明崇祯十一年,由袁崇焕打造的辽东堡垒圈已经全部完成,并且在清朝第一次攻击辽东的时候,明朝利用这些堡垒防线,彼此相互呼应的特点,给了清军惨重的打击,极大震撼了当时的清朝政府,他们没有想到明军依然有如此强大的战力。在第二次进攻辽东的时候,皇太极不顾身负重病,夜行600里,亲赴前线,充分说明了清朝对此次作战的重视!

而锦州守将祖大寿自大凌河战败以后,骗取皇太极的信任,逃回锦州,坚守不出,并且拒绝了皇太极一再的招揽!皇太极在苦招无果之后,依然像大凌河之战一样,利用地形,挖壕筑墙,围困锦州城,并派出大量轻骑兵,歼灭锦州附近的明朝有生力量!祖大寿在锦州被围之后,曾最后上书明朝皇帝,城内粮草不足,如若锦州城破,则辽东破!

明皇帝崇祯最终下令洪承畴率边关八总兵,兵力总共13万,驰援锦州城!

二、崇祯不通军务,大臣不顾大局 在洪承畴率兵驰援锦州城的路上,曾和清军进行过小规模的战斗,均以明朝胜利告终!这个时候的崇祯不顾前线的具体情况,只是下令催促洪尽快赶赴锦州,确保锦州不失,反驳了洪承畴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策略!而这个时候的皇太极正心急如焚,不顾身体有疾,星夜奔赴前线,探查军情。

明朝援军在行军到锦州外围的松山时,遭遇了清朝的大部队,形成了对峙局面,几十万人的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人胆敢主动发起攻击,无论清朝还是明朝,都明白,这次是决定清朝能不能入关,明朝会不会灭亡的关键之战!

这个局面一直到皇太极到来之前,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对抗。在他关注明军布阵的时候,突然发现明军由于地形原因,在阵后疏于布防,有严重疏漏!于是皇太极利用清朝骑兵机动力强的特性,组织大量的军民在明军后方挖掘壕沟,斩断明军后撤和增援的路线!对明军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粮道被堵,十几万人的粮食即将告罄!

洪在上书朝廷以后,掌管兵部的尚书以“兵多响艰”为由,催促洪承畴尽快决战!这种不顾前线战况,不顾大局的做法,彻底葬送了明军最后的希望。

三、明将贪生怕死,士兵畏清如虎

在洪承畴接到朝廷命令以后,下令决战。我们都知道,对阵的双方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下,谁先发动进攻,就要付出更大的伤亡!明军在经过前期的战斗以后,面对巨大的损失,将领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出现撤退的声音,士兵反战的情绪日益高涨,畏清如虎!洪承畴无力调动将士,唯有下令突围!

明军的突围毫无章法,被早已等候在侧的清朝骑兵追击歼灭!至此,明朝葬送了最后的精锐,松锦大战以明朝的战败落幕!

松锦大战是由皇太极率先发起的,明军和清军在这次大战之中各自投入的军队有10万之多,而这场大战从崇德四年二月一直到崇德七年四月,战争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最后以明朝的失败而告终。

既然有胜有负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来看战胜方。皇太极在战前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为战争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之中,也是由于皇太极运用战略打击目标的选择正确、作战时机的掌握恰到好处、临阵指挥灵活多变等方面。

比如,皇太极十分注重吸取对明朝作战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发挥拔气兵善于长途奔袭野战的长处,并没有发动兵力对明朝的守军进行猛攻,因为清军并不善于攻城拔寨。皇太极十分灵活地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顺利的消灭了洪承畴所率领的10余万援军,还迫使松山、锦州的明将投降,明朝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被彻底摧毁。

再来看战败一方。造成这次战争惨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明朝朝廷的腐败,但其突出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是战略选择失误。当时的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听信辽东督军张若麒轻敌冒进的片面之词,催促洪承畴率明军迅速与清军进行决战。张若麒是何许人?

这个人为官清明,政绩十分突出,曾经任北直隶保定府清苑县知县,后来又任刑部主事,张若麒“原属刑曹,本不知兵”,后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成为明朝军事部门的实权人物。在张若麒的逼迫下,洪承畴无奈只好率领明军进军,结果陷入骑虎难下之势,最终明军10万余人覆没殆尽。这厮后来投降了大顺军,作为使者去山海关劝降吴三桂的就是此人。后来又投降了清军,顺治元年担任顺天府丞。

二是指挥系统混乱。洪承畴时任蓟辽总督,他根据关外的兵力和锦州守将祖大寿的建议,准备逼迫清军于明军展开野战,而且且战且守,步步为营。结果督军张若麒却坚决反对,主张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结果在明军之中,只知道辽东督军张若麒,而不知道蓟辽总督洪承畴。可以说,总督和监军的意见相左,经常会出现互相掣肘的现象,说明军的指挥系统完全崩坏毫不为过。

三是临阵指挥失误。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谋略,但他考虑到崇祯皇帝、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以及个人的安危,毫无原则的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张,选择了孤军深入,结果招致一败涂地。此后,洪承畴又多次在指挥作战上表现出犹豫和动摇。

四是将官贪生怕死。明军在嵩山与清军对阵的时候,兵员和火器,都比清军要强,若是拿出决一死战的劲头来,是很有可能解锦州之围的。但是一些明军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比如总兵王朴不顾全军的安危,率先逃跑,造成了明军松山大败。再比如,明朝朝廷为了解救洪城城,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结果两个人都不敢带兵出阵。

松锦大战是决定明清军事力量对比,帝国命运兴衰的关键战役。

黄太吉精心谋划,将崇祯残余智商紧攥手心,洪承畴则被迫配合表演。

阵地堑壕,步步为营。

佯败诱明,待祯催战。

三倍红夷,围歼承畴。

铁骑追击,九边尽屠。

此役中,清军并非以重装骑兵冲锋击溃明军,反而先以阵地战和明军对峙,佯败引诱明军主动出击,落入布好的口袋,方才搬出3倍于明军的37门红夷大炮围歼明军。明军溃败四散后,再以八旗骑兵机动优势追击屠戮。

火药时代,火炮饱和轰击比骑兵冲锋,威力更大、效率更高、伤亡更小、成本更低!

满清虽整体野蛮落后,但掌握了先进火枪火炮技术,又兼具骑乘优势。明朝廷输了军事一项,便输了一切!

明朝驻防过山海关的总兵有

明朝驻防过山海关的总兵很多,山海关总兵是万历年间所设,萨尔浒战役前后,东虏猖獗,山海关也成为辽东防线,拱卫京师的最后雄关,山海关总兵比较出名的有杜松,高第,杨霖等人,杜松在萨尔浒一战中过于冒进,全军覆没,也导致了东虏的崛起。山海关在明末成为大顺朝和满清,大明最后的主战场,在辽东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中,被卖给了满清,也导致了汉人几百年的苦难。

山海关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建关设卫。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设山海关总兵一职,历二十三任总兵。

二十三任总兵官中有兵部尚书袁崇焕、名将戚继光、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等,都在这里留下过不可磨灭的足迹。

杨麒,明朝末年历任固原总兵、山海关总兵、辽东巡抚。 公元1629年 明思宗崇祯二年十一月,因辽东战事吃紧,诏天下镇巡官勤王。

延绥吴自勉、宁夏尤世禄、甘肃杨嘉模、固原总兵杨麒、临洮王承恩等五镇总兵官前往。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

辽东经略高第、山海关总兵杨麒拥兵拥兵11万人于山海关,却不发一兵救援。

独由袁从焕率领很少的兵力坚守一座孤城,英勇抗敌。

然而,没过几天,后金兵久攻不破,解除了对宁远的包围,袁崇焕传报捷到北京。

与宁远之战同时进行的觉华岛之战,明军却败得一塌糊涂。

后金兵开始解除对宁远的包围时,分了几万兵去夺取觉华岛,杀了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人。

袁崇焕正在修复城池,没有兵力去救援。

高第、杨麟在山海关镇守,不去救援觉华岛,且多有折磨侮辱各将官之事,将官全都涣散了。

高第对杨麒就像对偏裨将校一样,杨麒谒见,被高第手下的士兵侮辱。

到这时因为失于援救,高第、杨麒都被削去官职,而任命王之臣代替高第,赵率教代替杨麒。

被削官的杨麟回到西北。 1643年11月李自成部将贺锦西进,21日占领兰州,明朝卸任总兵杨麒父子缚肃王来献,贺锦处死了肃王,也也处死了杨麒父子

洪承畴,抵抗了皇太极努尔哈赤数百万军队数月之久,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城破被俘,经过孝庄皇太后大玉儿劝降,投降清朝。

杨麒,明朝末年历任固原总兵、山海关总兵、辽东巡抚。 公元1629年 明思宗崇祯二年十一月,因辽东战事吃紧,诏天下镇巡官勤王。

延绥吴自勉、宁夏尤世禄、甘肃杨嘉模、固原总兵杨麒、临洮王承恩等五镇总兵官前往。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

辽东经略高第、山海关总兵杨麒拥兵拥兵11万人于山海关,却不发一兵救援。

独由袁从焕率领很少的兵力坚守一座孤城,英勇抗敌。

然而,没过几天,后金兵久攻不破,解除了对宁远的包围,袁崇焕传报捷到北京。

与宁远之战同时进行的觉华岛之战,明军却败得一塌糊涂。

后金兵开始解除对宁远的包围时,分了几万兵去夺取觉华岛,杀了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人。

袁崇焕正在修复城池,没有兵力去救援。

高第、杨麟在山海关镇守,不去救援觉华岛,且多有折磨侮辱各将官之事,将官全都涣散了。

高第对杨麒就像对偏裨将校一样,杨麒谒见,被高第手下的士兵侮辱。

到这时因为失于援救,高第、杨麒都被削去官职,而任命王之臣代替高第,赵率教代替杨麒。

被削官的杨麟回到西北。 1643年11月李自成部将贺锦西进,21日占领兰州,明朝卸任总兵杨麒父子缚肃王来献,贺锦处死了肃王,也也处死了杨麒父子

1、熊廷弼

明末将领,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万历进士,楚党。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建州叛军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

2、吴三桂

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

3、戚继光

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这样戚继光再次来到他年轻时曾经戍守之地,直到万历十一年被调往广东。这十几年时间,他为明朝长城防御体系的最终完善以及抵制蒙古族入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袁崇焕

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属广东省东莞市)人。后进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等胜利,并构建了清军难以逾越的“关宁锦防线”。

5、李如桢

名将李成梁第三子。由父荫为指挥使,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已危在旦夕,朝廷无镇辽将军可派,有大臣建议以李氏旧威,派李如桢为镇辽总兵官。初守铁岭,后屯沈阳。天启初(1621)下狱论死,崇祯四年,崇祯皇帝念李成梁勋绩,特免死从军。

6、杨麒

明朝末年历任固原总兵、山海关总兵、辽东巡抚。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辽东经略高第、山海关总兵杨麒拥兵拥兵11万人于山海关,却不发一兵救援。独由袁从焕率领很少的兵力坚守一座孤城,英勇抗敌。

古代二十万大军真有二十万吗

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军队人数,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辨析,如战国时期各国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这些兵力是同时包括了战兵和作为辅兵的壮丁,甚至是民夫。

如果用这种兵力计算法则,那么淮海战役时我军投入的兵力就并非只有野战军六十万了,而是必须把543万“支前民工”也就是战地民夫全算进去,那就是整整六百万大军,对面那众叛亲离得不到人民支持的八十万敌军,又焉能不败呢?

春秋时期,各国交锋出动兵力尚且有限,吴军攻破楚都,兵力不过三万。秦国出兵援楚,也只用了兵车五百乘,也就是37500兵马。而此后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大破十万齐军,竟基本摧毁了齐国这个数百年强国的世袭贵族阶层,间接促成了“田氏代齐”。

吴王:夫差

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经过数百年长久分裂,货币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民族意识的真正国家,才能在相互兼并战争中,动辄出兵数十万(战兵+辅兵+民夫),将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口投入一场战争,打出类似近代工业化国家的残酷总体战。

商鞅变法后,整个秦国就是一个只有耕战二字的战争机器,举国上下所有官民,群起一致的人生目标,就只有打仗、种地,而种地也是为了支援对外扩张和掠夺的战争。其余各国为了在这残酷的大争之世存活下来,同样各自进行了适应时代的变法,将自己国家体制转变为不同程度的古典军国主义体制。

古典军国主义体制是真正意义的“全民皆兵”。每个成丁男子(15岁-60岁)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按国家征发命令,定期去服兵役,都是所谓的“预备役军人”,随时可以变为正规军战士,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举国“三丁抽一”甚至“二丁抽一”组成大军,成年妇女和未成年儿童也立刻动员起来去接替国内生产。

战争时,战兵和辅兵更不像后世区别得那么严格,辅兵甚至民夫在战事紧急时,一样拿了武器就要作战。成年妇女也随时要动员起来,担运后勤甚至守城。当然,战国七雄的动员力看似强大,还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内线作战”,而非后世王朝那种长途远征。

比如长平之战最关键时,秦昭襄王嬴稷直接就把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就地动员,直接就作为一只援军,去阻击赵国的援军,断其粮道了。

秦昭襄王:嬴稷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又比如李信蒙恬二十万大军攻楚,原为楚国公子的秦相昌平君起兵反秦,断绝秦军后路,致使秦军被楚将项燕杀得惨败。而就在几年之前,秦将桓齮领十万大军攻赵,被赵将李牧大败。

然而,经历了两场损失合计近三十万人的惨败后,秦王嬴政下令举国“空甲士”,又迅速动员一只六十万人的大军,由王翦率领,大破项燕的四十万楚军,攻灭楚国。

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伐楚这六十万大军,当然是战兵和辅兵的总和,但也是随时可以变成货真价实的六十万军队,只有所有成年男子常年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国主义国家,才能随时化民为兵,这是后世那些搞募兵制的王朝,如宋朝和明朝后期所不可想象的。

同时,正因为战国七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绝非后世的袁绍袁术、王世充窦建德、陈友谅张士诚那种割据一时,连一次决战失败都扛不住的军阀政权可比。因此,指望和后世的内战那样,一方占优势、决战胜利则一鼓而下,一战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战国时期打仗,首要目的还不在于攻城略地,而在于屠军,只要把一国的青壮年男丁都屠光了大半,自然该国的国力就削弱了大半,所以众多战国名将才会有动辄斩首几十万的辉煌战绩。

长平之战,赵军战死五万,被坑杀四十万,全军覆没,死的人肯定是正兵、辅兵和随军民夫也一起计算。白起堂堂“人屠”难道还会那么慈悲,只杀战兵不杀民夫?他的战争目的不在区区长平,就在于将赵国所有青壮年男子在内的潜力动员兵力,去尽可能削弱。

秦国武安君:白起

后世王朝也有类似的例子,以西夏北宋战争中著名的永乐城之战为例,西夏方面称,斩杀二十万宋军,大胜特胜,而宋朝方面则坚持,只损失了一万二千多士兵,小败而已。其实双方都不过是玩“辅兵和民夫算不算士兵”的文字游戏。

真实事实是什么情况呢,战前宋军有战兵+仆从蕃军7万,民夫16万人,战后按其主帅奏报「永乐城陷,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

也就是说,城是丢给西夏人了,宋朝士兵战死了1.23万,伤者另计,至于宋朝丢下不管的那十多万筑城民夫,宋朝方面可以不把他们算自己军队的损失,西夏人当然老实不客气地要计入自己的歼敌斩获数里。

正因为后世封建王朝尤其是王朝后期的动员力组织力,完全没法和战国时这样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相比,因此后世许多文人,才会觉得战国时的兵力数据匪夷所思,便简单认为是司马迁在《史记》夸大其词。

当然,如赤壁之战,曹操军号称“八十万”,就纯粹是曹操在书信里用来恫吓孙权的话,并非其实际兵力,而只是所谓宣传用的“号称兵力”。司马迁同时亦写明了鸿门宴时,刘邦军实际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所率诸侯联军实际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这些数据自然不会有大的误差。

明初开国时,持续的几十年战乱许多地方杀成白地,需要朱元璋去强制跨省移民大迁徙,和鼓励人口生产,总人口数量远远不及明末。

可那时候明帝国政权如旭日初生,组织动员力强大,所以朱元璋、徐达、冯胜、傅友德、朱棣们,谁不是统带几十万大军挥斥方遒?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而到了明末,国家体制病入膏肓,动员力组织力已经十分低下了,所以举倾国之力也只能在萨尔浒之战动员不足十万战兵,松锦大战也只有十三万人马。

再看看对面的敌手满清,根据现代史家发现的满清档案,萨尔浒之战时,以满洲八旗为主的八旗总男丁只有七万左右(后金天命六年数据,6.9万人),其丁口和大明比不过百分之一 。

到了山海关一片石大战时,因为持续几十年战争的损失,真满洲男丁只剩5万,加不足3万编入八旗的蒙古男丁,剩下26万多,都是历次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归顺的汉八旗男丁。其八旗总男丁才区区34万。

然而,因为刚兴起时的满清政权,采取的正是类似于战国七雄的“全民举族皆兵”的古典军国体制,组织力和动员力异常强大。因此当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他们举族极限动员,和同样倾举国之力动用精锐的大明朝比,兵力上居然可以不落下风。

萨尔浒之战,面对8.7万明军精锐、以及朝鲜军1.3万、叶赫军1万,总计十一万大军的联合征剿,在亡国灭族边缘下,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下令,举国总动员。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

因此总共还不到七万男丁的满洲八旗,竟能让努尔哈赤极限动员出超过5万的军队和2万随军民夫,妇女老人小孩无不上阵支援后勤,最后成功歼灭四路明军中的三路,取得一场斩俘明军四万多人的奇迹大胜。

当然,后金政权能做到这个地步,也是因为他们是纯内线作战,动员到投入战斗的时间相对较短。

松锦大战时,满清皇帝皇太极,通过“三丁抽一”,维持一只十万人左右的常备军队,和洪承畴部13万明军持久抗衡,终于再获一场歼灭明军过半的大胜。

清太宗崇德皇帝:皇太极

一片石大战,总共才34万男丁的满清,由多尔衮“三丁抽一”组织了十万多大军,大破李自成的闯军,更入关分路突进,一年时间就平李闯,克南京,征服占领了近亿人口的明朝大半疆土。

而满清这些兵力数据,都是距离今天很近,各种史料互证,无数专家学者考证,挤掉水分的。所以,看了满清这种距今不过三百年的现成例子,还有人还会对两千多年前战国七雄的动员力和兵力有疑问么?

满清入关时军队总共多少人

满军入关的时候军队共十二万人。 清朝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纳叛,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 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红夷大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

12万人。

满清军队入关的时候只有85,000兵力,吴三桂在山海关的驻军是35,000人,合在一起就是12万人。

清朝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纳叛,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612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福鼎万达修建于哪个历史时期?下一篇:努尔哈赤与叶赫那拉家族有什么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