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唐太宗历史功过 与唐高祖有关得历史事实

导语:唐太宗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大帝。他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军功爵位制度,使唐朝达到了盛世。但他也有不少的过失,如屠杀李渊诸人、虐待儿子李建成等。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功发动了唐朝的起义并建立了唐朝。但他在政治上有些独断专行,对待功臣不够公正,也有些暴戾。

目录导航:

  1. 唐太宗历史功过
  2. 唐高祖李渊有多少个儿子
  3. 唐历史事件及顺序
  4. 贞观9年发生的大事件
  5. 李元霸四明山之战历史真实存在吗
  6. 安史之乱唐军为什么和外族联合
唐太宗历史功过

1、功: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2、过:

(1)修改历史疑云: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 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2) 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如始皇帝一般吞服丹药,迷信长生,最后死于吞金;重名声而轻实利,和亲入藏,传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吐蕃成唐朝大患,终唐一代,到宋,掠夺财富子民无数。

李世民继立为帝,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在位期间,李世民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功:

1、协助高祖李渊统一了中国,在统一过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2、施行无为而治,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从隋末大乱世中恢复经济和生产力,最终实现“贞观之治”;

3、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打击突厥,与周边民族政权保持良好关系,使唐朝成为当时的一个世界性帝国。

过:

1、肆意篡改历史记录,贬低隋文帝,隋炀帝和唐高祖李渊的形象,使后世难以看清历史真相;

2、为人迷信,妄想长生不老;

3、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魏征死后听信谗言,甚至毁了魏征的碑文。

唐高祖李渊有多少个儿子

已经被人们知道的,且有被记载的儿子有22人,他们分别的封号和名字是以下:

1.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门。唐朝开国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唐太宗李世民大哥,陇西成纪人。

2.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3.卫怀王——李玄霸

李玄霸(599年—614年),嬴姓李氏,字大德,唐高祖李渊第三子 ,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弟,母太穆皇后窦氏,陇西成纪人。李玄霸自幼辩惠。隋大业十年(614年),李玄霸去世,年仅十六岁,无子,唐高祖以李世民长孙氏次子李泰为嗣子,并加封李泰魏王。

4.巢剌王——李元吉

唐朝建立后,封为齐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纳宇文歆计弃太原归长安。。在唐初的政治斗争中,李元吉支持隐太子李建成,主动安排刺杀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同时被杀,终年二十四岁,五个儿子一同被害,妻子杨氏被李世民强行纳入宫中

5.楚哀王——李智云

李智云(603—617年)赢姓李氏,初名李稚诠,小名祈健,唐高祖李渊第五子,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母为万贵妃。善于射箭,工于书法棋弈。隋朝大业末年,李智云跟从李建成寓于河东。唐高祖初起兵,李建成逃回太原,隋朝官吏逮捕李智云解送长安,后被阴世师杀害,年仅十四岁。义宁元年,追赠尚书左仆射、楚国公。唐武德元年(618年),高祖继位后追封楚王,赠凉州总管、司徒,谥号“哀”。

6.荆王——李元景

李元景(公元618 ―653年3月6日),赢姓李氏,唐高祖李渊第六子,母为莫贵嫔,太宗李世民异母弟。武德三年,封为赵王。八年,授安州都督。

7.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619 —643),唐高祖李渊第七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李渊封其为鲁王,李世民改封为汉王。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被赐死。

8.酆悼王——李元亨

酆悼王李元亨(?-632年7月9日),唐高祖李渊第八子,母尹德妃。高祖武德三年六月(620年7月),封为酆王。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授金州刺史,之藩。太宗怜其幼,思之,数次遣使为劳问,赐金盏以娱乐之。贞观六年(632年)逝世,因无子嗣,国除。

9.周王——李元方

李元方(619年-629年),唐高祖李渊第九子,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母张氏。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21年5月23日),封为周王,同时受封的还有郑王、宋王、荆王、滕王。李元方逝世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年十岁,无子,国除。

10.徐康王——李元礼

李元礼(619-672年)赢姓李氏,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子,母为郭婕妤,恭谦谨直,善于骑射。武德四年,封为郑王,同时受封的还有周王、宋王、荆王、越王。

贞观六年,受实封七百户,任郑州刺史,徙封徐王,徙封徐州都督。十七年,徙封绛州刺史。有善政的名声,太宗为褒奖他精勤,赐给锦与绫绢。二十三年,加实封满一千户。

11.韩王——李元嘉

李元嘉(618-688年)唐高祖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李唐宗室、画家,妃为房玄龄之女。

武德四年,封为宋王。徙封徐王。贞观六年,赐实封七百户,授潞州刺史。九年,授右领军大将军。十年,改封韩王,授潞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唯霍王元轨抑其次焉。唐高宗时,转泽州刺史。天后摄政,加授太尉,定州刺史。垂拱四年,武三思诬指参与越王李贞父子之乱,逼令自杀,终年七十。神龙初年,追复爵土,并封其第五子李讷嗣位。

12.彭思王——李元则

彭思王李元则(?-652年5月20日),字彝,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母为王才人。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21年5月23日),封为荆王。出任婺州刺史。唐太宗贞观十年(637年)徙封彭王,为遂州都督,以冠服奢僣免。久之,为澧州刺史,更折节厉行。李元则逝世后赠司徒、荆州大都督,陪葬献陵。唐高宗登望春宫,过其丧,哭之恸。

13.郑惠王——李元懿

李元懿,赢姓李氏,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史载聪明好学。唐高祖封为滕王。贞观年间改封为郑王。唐高宗咸亨四年死后追赠为司徒、荆州大都督,陪葬献陵。

14.霍王——李元轨

霍王李元轨(?-688年12月28日),初名元璹,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母张美人。李元轨少多才艺,高祖甚奇之。武德六年四月廿七日(623年5月31日),封蜀王 。八年十一月十一日(625年12月15日),徙封吴王。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坐与越王李贞连谋起兵,事觉,徙居黔州,仍令载以槛车,行至陈仓而死。

唐历史事件及顺序

唐历史事件顺序:

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迫使隋恭帝退位,建立了大唐王朝。626年,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唐高祖传位给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励精图治,把唐朝打造成为一个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声威远播的东方大国,史称“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明察善断,才干非凡,对缔造大唐盛世也颇有贡献。

唐玄宗在位45年,“开元之治”将唐朝推进诗圣引吭高歌的鼎盛时期。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和浩劫之后成为常态的藩镇割据,以及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最终导致唐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唐朝共22帝(不含武则天),建都长安,历290年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炀帝被杀,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东都。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经。

公元630年唐灭dongtujue。

各族君长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为相。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颜杲卿、颜真卿发兵抵抗。

公元756年马嵬驿兵变。

唐肃宗即位。

公元757年张巡、许远守睢阳;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

公元762年诗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70年诗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乱。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学家韩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变。

公元846年诗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bing。

公元880年黄巢进长 安,建立大齐政权。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

贞观9年发生的大事件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大将军李靖大破吐谷浑;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大唐。东突厥阿史那杜尔附唐。

贞观九年发生的大事件,是唐朝对吐谷浑的战争。

吐谷浑与突厥一样,始终是唐朝西北边境的一大威胁。贞观九年(634年),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拒绝朝贡,唐太宗派军队前往征讨。老将李靖高龄挂帅出征,侯君集、李道宗等猛将,帅部迅猛出击,大破吐谷浑,吐谷浑全国投降,伏允自缢而死。是击败突厥军队后,唐军又一次对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军队的震慑,也得到了开疆拓土的实际效果。

李元霸四明山之战历史真实存在吗

不存在

李元霸是小说隋唐演义中的人物,属于虚构的人物,四明山之战自然是不存在的。李渊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小说中的李元霸和历史上的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名字相差一个字,而真实的李玄霸在李渊没有起兵时,就病死了。

李元霸是虚构的人物,他的四明山之战自然是虚构的。

李元霸四明山是不存在的。历史没有十八路反王聚集四明山围杀隋炀帝的事件,各路反王都在自己的地盘攻城掠地,发展实力呢。而李元霸更是小说杜撰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它是小说家综合了隋唐猛将罗士信及李渊第三子李玄霸创作而成的

不存在

李元霸是古典小说《说唐》,以及评书《兴唐传》《瓦岗英雄》《隋唐演义传》中的虚构人物。原型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李玄霸。所以说,四明山之战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母窦皇后。隋朝大业十年(614年)英年早逝,得年十六,被唐高祖李渊追封为卫王,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

不存在的。

李元霸,历史原型是李玄霸,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第三子。

演义小说终归是小说,正史上的李元霸,可就没这么神勇了,反倒是一个病秧子。正史上的李元霸,其实名叫李玄霸。是李渊的三儿子。之所以改叫李元霸,是因为后来康熙年间,说书人为了避讳,绕开玄烨的这个玄字,所以才将李玄霸改叫李元霸。

正史上李渊的这位三儿子,其实早在大业十年,也就是李渊正式起兵的三年之前,就已经病死了。死时才年仅十六岁,十分可惜。

李元霸的四明山之战在历史上不存在,是评书演义中虚构的故事。李元霸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但他在幼年就夭折,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两把大锤打遍天下无敌手。至于四明山之战,也根本是子虚乌有。实际上隋唐演义中的很多英雄人物如宇文成都,杨林等都是虚构的。

不是真实的。

连李元霸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四明山之战当然也是子虚乌有的啦!

李元霸只是是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不过历史上有他的人物原型。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李渊第三子、唐太宗弟弟,被封为卫怀王。隋朝大业十年(614年)逝世,享年十六,并无儿女。

后来以唐太宗(当时还是秦王)第四子李泰为越王,改以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做李玄霸的后嗣(李泰归宗),李保定死而无子,玄霸这一支的封国也就正式被削除了。

安史之乱唐军为什么和外族联合

唐朝选择联合北方少数民族,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一点,唐高祖李渊发迹于山西地区,其身上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多年来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好,所以唐朝历来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乱很少,关系都不错。

而且北方游牧民族没有成熟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很大的野心,他们想要的仅仅是通过战争掠夺一些金银珠宝和粮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富足,并没有与唐王朝争夺天下的意思。所以,唐朝选择与北方少数民族联合实际上是各取所需,自己能够成功收复江山,重新恢复统治,而回鹘也可以从中原掠夺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双方的联合可谓是双赢。

而唐朝则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其统治时期内发生的最大的叛乱就是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安史之乱。当时唐朝的国都长安被攻陷,唐玄宗只能向蜀地逃窜。他们也选择了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联合,在回鹘的帮助下,唐王朝平息了叛乱,重新完成了复国。回鹘也在出兵帮助唐朝的同时,抢掠了中原大地,狠狠的捞了一次实惠。

安史之乱中,叛军的精锐主力是骑兵,突击力很强,而唐军战马少,骑兵战斗力弱,唐军大都是步兵,无法正面对抗敌人的优势骑兵。

而回纥大都是骑兵,可以补充唐军的弱项,既可以掩护步兵,也可同叛军骑兵正面对抗,在战场上机动能力很强,对唐军打败叛军起了很大作用。

安史之乱指的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发动。在叛乱初期,唐军确实与一些外族部落结盟,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叛乱爆发时,唐朝东北边境地区正面临来自契丹族、室韦等外族势力的压力。为了迎合这些势力,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叛军领袖选择与这些外族联合,以增加他们的势力和战斗力。

利益诱惑:部分外族掌握了重要的军事资源和财富,而叛军领袖需要这些资源来支持他们的叛乱活动。通过与外族结盟,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军队、武器以及物资支持,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族群矛盾:唐朝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着多种族的人民,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摩擦。在叛乱期间,一些外族可能抱有反对唐朝中央政府的情绪,叛军领袖利用这些矛盾,以外族的支持来扩大他们的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唐朝一度与外族联合,但在叛乱后期,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叛军领袖与外族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在军事上,唐朝皇帝李隆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削弱叛军的实力,并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因为回纥是草原新晋的霸主,为了防备他唐王朝得拍大点的军队进行防御,这些军队是可以调动的,但是万一调动了他们,让这些草原部落觉得有机可乘,这是问题所在,别安史之乱还没有扑灭下去,草原部落兴兵南犯,那对于大唐王朝来讲,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对于唐王朝来讲,远交近攻也是这一次请求回纥方面的部落发动军队进行援助的一个重要目的,对于大唐王朝来讲,此时此刻安史之乱才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唐王朝来讲,安史之乱是近忧,回纥是远祸,远交近攻,先把目前的安史之乱给搞定,同时与回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这样的话,在近处解决安史之乱,拿到安史之乱叛军所拿到的土地和人口,与此同时,回纥,虽然和唐王朝一起攻击安史之乱的叛军,但是由于他们离得比较远,没有办法拿到实质性的东西,此消彼长之间,唐王朝可以暂时平定安史之乱,等到回合方面真的缓过神来发现,要针对唐王朝动手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平定。

第三个重要的问题,大唐王朝此时没有精兵强将,作为整个大唐王朝军队的矛尖,大唐王朝最精锐的军队在谁的手里?安禄山,安禄山当时掌管着大唐王朝西北区域大部分的土地,这个地区不仅是大唐王朝沟通西域的一个重要的地点,而且驻扎着大唐王朝几乎3/4的精兵强将儿。在潼关一战里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大唐王朝剩下来的精兵强将也死伤殆尽。而此时此刻,大唐王朝实在拿不出一支可以,跟安史叛军,一决雌雄的一支精锐部队,一支军队需要通过血与火的历练,才能够成为一只雄兵,才能够成为一支尖兵。而这个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没有时间了,迫在眉睫的情况之下,只能够想尽办法去找一些能够临时作为替代的尖兵。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在战乱之中,不断的生活,不断的游荡,战斗力,这事绝对有保障的,将他们征集过来,作为整个大唐王朝的矛尖,对于大唐王朝来讲,这绝对是一个合算的买卖,这才是为什么唐王朝集结了几十万的大军,但最后还是要借兵,军队数量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是对于古代的军队来讲,阵亡超过三成,军队就出现亏本,所以精锐力量的强悍与否,决定的一支部队是否能够持续作战。

再根据史书的记载,安史之乱,唐军之所以和外族联合声音,因为当时唐军的大部分兵力被安禄山和史思明控制,所以和外族联合绞杀,胜率会更高

安史之乱时唐军和外族联合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唐帝国声威的影响,少数民族部落都很尊重大唐。

第二,唐朝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使其成了唐的地方政权,在唐发生内乱时它们出兵相助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些少数民族自愿接受唐朝的册封,由此将自己看成是一个大唐版图内的地方政权。

第三,唐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保护及优抚政策的结果。

所以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军会和外族联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820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地藏经万部共修的历史背景及意义是什么?下一篇:古代对男子和女子的称呼各是什么 古代多漂亮女子的称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