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刘邦在历史上真的是无耻小人吗 历史刘邦是小人还是君子

导语:刘邦在历史上被贴上了无耻小人的标签,但实际上他既有小人行为,也有君子风度。他以智勇双全的才能建立了汉朝,但也采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历史刘邦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目录导航:

  1. 刘邦在历史上真的是无耻小人吗
  2. 诚信是立事之本,那么刘邦
  3. 刘邦这个小人为什么评价很高
  4. 君子之勇的典故
  5. 项羽和刘邦哪个人品好
  6. 刘邦的优点和缺点
刘邦历史上真的是无耻小人

把刘邦说成是无耻小人,这确实是对刘邦最大的误解,如果客观的评价刘邦的话,他其实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君主。在他从布衣到皇帝的奋斗历程里,他至少有三项优点是常人所不及的。一是果敢,一是隐忍,一是大度。

刘邦在押送民工去骊山时,一路上,不少人都开小差跑掉了,刘邦于是干脆把所有人都解开绳索,让他们自由离开,这对刘邦来说,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情,但刘邦却毫不犹豫的就做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带回来后,向刘邦极力推荐,刘邦于是立刻就答应让韩信做将军,当时的刘邦其实对韩信根本就不了解,但他却只凭萧何的一面之词,就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其为人的果敢可想而知。

在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刘邦那里是项羽的对手,常常被打得大败而逃,有一次,甚至于刘老太公都落到了项羽的手里。项羽为了和刘邦决战,以刘老太公来威胁刘邦,说如果刘邦不和他决一死战的话,就把刘老太公给煮熟吃了。刘邦笑嘻嘻的说,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如果你要把他炖了的话,到时候别忘了分杯汤给我。

刘邦这种近乎无赖的回答,让项羽没了脾气,但这对刘邦来说,何尝又不是一种隐忍,形势比人强的时候,刘邦能够忍气吞声,但一旦局势反转,刘邦又能立刻反戈一击,所以,刘邦最后能得天下,这与他的隐忍是分不开的。

而刘邦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大度。这一点从他众多的手下就可以看出来。贵族张良,县吏萧何,狗屠樊哙,游士陈平,平民韩信,强盗彭越,车夫娄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刘邦不论其手下是何出身,他都能一视同仁,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宽广心胸的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刘邦之所以会被人误会为是一个无耻小人,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与他在开国之后,大肆屠杀功臣有关,其实,这种行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和个人的品行实在没有太大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没有成功的话,那历史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了呢?

诚信是立事之本,那么刘邦

诚信是立事之本对一般人来说的,对那些高高在上的,这个叫大丈夫不拘小节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就是个小人,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所以,项羽最后失败了。如果项羽也无赖一点,根本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我们的祖辈把文字玩的很熟练,说的话如果是把每句话都说成两头堵的话,那就成了世外高人,如果能把两头堵的话说的谁都不明白,那就是绝顶的世外高人,堪称一代宗师。”

刘邦这个小人为什么评价很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自然法则。只有更加优秀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刘邦做为汉朝的建立着,能从完全没有背景的亭长做最后的最高统治者,此壮举纵观历史也只有朱元璋能和刘邦一比。是以刘邦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优秀。而作为一个战争的结束者,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如此一个既能力优秀又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对其评价很高自然再正常不过了。

刘邦以一介平民之身登上至高无上的大一统皇朝帝位,纵观中国历史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做到这一点,这样的经历在中国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恰如其分。

我们常说秦始皇是实现华夏大一统的第一位皇帝,刘邦却是华夏真正大一统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虽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情绪化地将项羽放在刘邦之前,但是掩盖不了刘邦的非凡成就,毕竟刘邦在众多诸侯之中脱颖而出,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汉帝国。

其次,刘邦人情练达,拥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刘邦知道自己啥都不会,但是他承认这些,汇聚了以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为代表、以芒砀山同乡(萧何、周勃、曹参、樊哙等)为班底的核心团队,同时广泛吸纳外界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除了刘邦慧眼识人,还有他懂得取舍之道。对下属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大风歌》那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唱出了他对人才的渴望。

最后,刘邦能真正做到施惠于民。刘邦一入咸阳就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法令简单实用,完全摒弃了秦朝的严酷法律。

可以说,刘邦不仅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全面、有力地落实了秦朝制度,更确立了在刘氏在中国(包含原六国故土在内)家天下的通识。自那以后,被秦占领的六国故民从思想层面、朝廷体制、政策实惠上认识和体会到了自己是汉朝的一员,华夏也真正地实现了大一统。所以,尽管刘邦个人品性上有问题,但刘邦功业之盛应不逊于秦始皇,值得我们去好好怀念下。

君子之勇的典故


出自《论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能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翻译】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作为最高的处世标准。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成为四处抢劫的强盗。

君子之勇:即是道德之勇,表现的是沉着、是定力,是隐忍,是为了远大的志向,可以暂受一时一时之辱,不计眼前得失,但一定要在未来有所行动,转败为胜。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翻译】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賊。”

【解读】

君子之勇,以义为先


在孔子的学说中,“勇”被视为人生三大德之一,他本人对此曾多次论述。本章文字中,孔子重点强调了尚勇的前提,指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认为没有义的约束,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孔子生逢乱世,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断瓦解,这些乱子让孔子深恶痛绝。因而对于勇,孔子更多的是担心,而不是崇尚。

孔子并不排斥勇,但也不是无原则的提倡。在各种德行之中,他把仁义排在前面,而把勇力排其后。如此排列是有深意的,目的是强调义远远比勇重要得多,义勇相比,要义以为上。他认为,如果没有道义约束而滥施勇力,普通人就敢造反,小人就敢抢劫。

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认为礼也是应该要排在勇之前的;在本篇中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可见学也是要排在勇之前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这重重约束之下,勇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生乱。

荀子也曾论过“勇”,比孔子的论述更加详尽,更加尖锐,在《荣辱》篇中他将勇分为四等,分别是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

接下来又对这四种勇作了恰当的定义:“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用这段话为孔子的观点作注解再合适不过了。为了生存繁衍,动物就可以使用勇力,比如争食、求偶等。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有思想、有控制力,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行为就理智得多。但是社会上不乏那些为了财物争斗的人,他们甚至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奉为信条,这样的人,说起来与禽兽没什么两样。

至于“小人之勇”,荀子说是不珍惜生命,随随便便就实施暴行。这种人做事不顾后果,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忍不住,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当场就要讨个说法。他们一怒便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就是拼了命也不能受辱。

这种观念非常狭隘,因而苏东坡说这种勇“不足为勇”,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种小勇,更确切地说是冲动。而真正的君子之勇,则是以义为先。

只要符合道义,尽管是面对层层艰难险阻,也敢于挺身而出,甚至会置生死于度外,不屈不挠地斗争到底;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便有人故意挑衅激将,也能不为所动。就像韩信那样,遭受胯下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这才是真正的大勇。

判断是否为君子之勇,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是否符合道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遇事就要多考虑,看这件事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了再去做,而不要逞小人之勇。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3、《司马迁写出名传万古的《史记》》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惨遭宫刑,但他克制自己,发愤写作,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书。

4、《嗜学的范仲淹》

范仲淹 勤奋读书 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喝只能粥,冬天煮好粥,让它结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只能吃一块,他朋友知道后,给他送来吃的,他就随食物腐坏,也不碰,他跟朋友说不能让自己学会享受,最后终于有所作为。

5、《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易中天在<<品人录>>中说到项羽和刘邦时,讲了匹夫之勇 和君子之勇。“路见不平,拨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君子之勇”。匹夫之勇体现的是几分血性,是个人英雄主义,就像项羽。而君子之勇表现的是沉着,是定力,是隐忍,就像刘邦。单这几分冷静和隐忍,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说说君子之勇少之又少,非成大事者而不能为。

年少时,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特别强烈。喜欢《水浒》里的梁山好汉,外国影片中的蒙面侠佐罗,觉得他们铁骨铮铮,侠肝义胆,意气风发,率性而为,个个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血性男儿,心里特别鄙视那种唯唯诺诺,不敢挺直腰板说话,痛快淋漓做事的中庸之辈。认为那是懦弱,是胆怯。

成年后,因为要独立行走于社会,处过一些人,经过一些事之后,才发现匹夫之勇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每每都因为冲动而受到惩罚。这种与理想孑然相反的现状让我很是茫然。以致有很长一段时间思想处于懵懂和迷惑的状态。不得不重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勇。

匹夫之勇可以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心里痛快了,面子风光了,但事情却搞砸了,后果无法弥补。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了高远的目标,可以暂受一时之辱,不计眼前得失。忍一时,却得一世。这番清醒、这番机智、甚至还有几分狡猾正是君子之勇厉害之所在!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而君子之勇是万人之勇。

匹夫之勇仅仅是过程之快感的享受,而君子之勇却是完美结局的全然享受!

匹夫之勇可暂得一隅,而君子之勇则可久得天下!

项羽和刘邦哪个人品好

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相比我认为是项羽的人品比刘邦好,因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曾赞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被刘邦用计兵败,觉得对不起江东父老,后自杀。而刘邦就有点那种靠玩心眼的人的感觉,他夺取天下后,就开始杀功臣了。所以我认为项羽人品好。

我佩服项羽!真正的英雄!但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所以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是年轻人,气盛,有上层贵族的高傲,刘邦是中年人,城府,有底层农民的精明,都是刀头舔血的人,不是什么好人

项羽的人品较刘邦要好。首先说项羽是一元武将,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而刘邦既不能打仗,又不会指挥,但他有点擅长用人。

项羽在鸿门宴上,可以轻而易举的杀掉刘邦,而他为了义气放过了自己最大竞争对手,日后并死于这个对手手里。可见项羽并非是背信弃义的小人,而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的人品远远比刘邦好,刘邦趁项羽平乱的时候进攻项羽,结果被项羽打的大败,连父亲和老婆都被俘虏,项羽原本想用这两个人逼刘邦投降,但是刘邦厚颜无耻的说让项羽分他一杯羹,而且刘邦得到天下之后把帮他打下天下的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韩王信、赵相陈豨、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都杀了。

我个人认为,项羽的人品比刘邦好多了。项羽是勇冠三军,巨鹿大战吓呆十八路诸侯!是名副其实的大英雄。但是头脑简单,为人比较实在,不搞阴谋诡计,这是他的优点。恰恰这些优点又是他致命的弱点。

刘邦则不然,善于玩弄权术、阳奉阴违、挑拔离间。人品虽差,却成就了霸业!

史料记载,项羽徒有虚名,号称西楚霸王,而刘邦征服项羽,建立汉朝。成者论英雄,当然刘邦人品好。

刘邦的优点和缺点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优点包括:

1. 谦虚谨慎:刘邦对待他人十分谦虚,善于倾听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2. 能言善辩:刘邦善于辩论,能够通过口才和智慧说服他人,收揽人心。

3. 作战技巧高强:刘邦在战争中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筹帷幄,善于调动兵力,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

然而,刘邦也有一些缺点:

1. 时常缺乏计划性:有时候刘邦在执政时较为缺乏长远计划,更多地以应对当下的问题为主。

2. 好斗好胜:刘邦在与其他军阀争霸时表现出一定的好胜心理,这导致了与项羽的战争,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总体而言,刘邦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优点远远超过了缺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刘邦性格上的优点

能够出一个一无是处的小混混,成长为一代开国皇帝,刘邦身上的闪光点无疑是很多的。首先刘邦及极为擅长笼络人心。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之时,他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而这些人,在他起义之时,甚至之后天下之争当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在刘邦等人占领咸阳之后,他还确立了三条法令,以保障咸阳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无疑让他收获了大量的民心,也为他日后掌控天下,壮大了声势、打下了基础。

同时,他虽然与项羽同样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与项羽不同,刘邦一直很欣赏有才学的人。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无疑是刘邦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之一。无论是张良还是韩信,对于刘邦日后建立大汉王朝,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刘邦能屈能伸,善于隐忍的行事作风,也让他多次化险为夷,否则可能还没等到他功成名就,就会被人除掉,毕竟鸿门宴上,如果不是项羽主事,刘邦大概率就会身死当场了。

2.刘邦性格上的缺点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邦虽贵为汉高祖,但是他在后人心中的形象,却远没有项羽那么伟岸,这也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

首先比起项羽的光明磊落,刘邦则显得有些“小人”了,首先他趁项羽不在,借机偷袭彭城,这明显就有违君子之风。而且他在楚河汉界划分之后,再次对楚国发起了进攻、乘虚而入,这也是极为不光彩的体现。

其次,刘邦还极为自私,薄情寡义。他与吕雉的恩怨情仇世人皆知,而吕雉之所以后来会“黑化”,也与刘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试想一下,谁又能在付出全部真心被人辜负之后,还能保证没有一点改变呢?

而造成后来一系列后宫惨案的元凶,反而被后人所尊敬,而吕雉却背负上了无尽的骂名,因此说刘邦是一个负心汉,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同时,刘邦不仅对自己的妻子无情,他对于曾经帮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也是冷酷至极。“狡兔死,走狗烹;蜚鸟尽,良弓藏。”韩信等人的悲惨下场也在表明刘邦的冷血。

更何况刘邦曾与项羽结拜,他多次以“兄弟”之名,从项羽那里获得好处,甚至是捡回了一条性命。可是后来,却多次“暗箭伤人”,陷项羽与危难之中,这种不义之举,也是他性格中的一处重大缺点。

刘邦性格上的优点 能够出一个一无是处的小混混,成长为一代开国皇帝,刘邦身上的闪光点无疑是很多的。

首先刘邦及极为擅长笼络人心。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之时,他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而这些人,在他起义之时,甚至之后天下之争当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在刘邦等人占领咸阳之后,他还确立了三条法令,以保障咸阳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无疑让他收获了大量的民心,也为他日后掌控天下,壮大了声势、打下了基础。

同时,他虽然与项羽同样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与项羽不同,刘邦一直很欣赏有才学的人。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无疑是刘邦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之一。无论是张良还是韩信,对于刘邦日后建立大汉王朝,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刘邦能屈能伸,善于隐忍的行事作风,也让他多次化险为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100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唐朝时,皇宫妃嫔在额头贴的梅花等形状的花纹叫什么 隋唐五代皇帝纹样下一篇:朱棣种田小说叫什么 朱棣走进了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