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湖泊的退却:宋代以来宁波东钱湖的岸线演变 湖泊的退却:宋代以来宁波东钱湖的岸线演变

导语:湖泊的退缩:宋代以来宁波东钱湖岸线的演变。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导语: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有众多湖泊,比如湘湖、鉴湖、广德湖、东钱湖等等。由于人类活动以及泻湖自身的寿命,有的湖泊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有的湖泊出于灌溉的需要,不断得到疏浚,寿命得以延长。宁波的东钱湖南北长 8.5 公里,东西宽 6.5 公里,环湖周长 45 公里,湖面面积 19.89平方公里是浙江

湖泊的退缩:宋代以来宁波东钱湖岸线的演变。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导语: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有众多湖泊,比如湘湖、鉴湖、广德湖、东钱湖等等。由于人类活动以及泻湖自身的寿命,有的湖泊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有的湖泊出于灌溉的需要,不断得到疏浚,寿命得以延长。宁波的东钱湖南北长 8.5 公里,东西宽 6.5 公里,环湖周长 45 公里,湖面面积 19.89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东钱湖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 ”废湖”争议,周边围垦不断,其湖岸线一直在向湖中心推进。 宁波东钱湖 1.东钱湖湖体的变迁 东钱湖三面山体环绕,受地形限制,湖岸相对稳定,西北面的群山出现缺口,山与山之间修有堰坝,是东钱湖的主要进出水通道。宋宝庆《四明志》记载「 ”东钱湖,县东三十五里,一名万金湖,以其为利重也,在唐曰西湖,盖鄮县未徙时湖在县治之西也,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开广之,皇朝屡浚治,周回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流,四岸凡七堰,曰钱堰,曰大堰,曰莫枝堰,曰高湫堰,曰栗木堰,曰平湖堰,曰梅湖堰”。很多人据此将七堰作为唐代时的东钱湖湖岸线。若与同治《鄞县通志》中的《东钱湖图》确定的七堰位置,那么东钱湖的湖岸从唐到现在并无多大变化。 60年代航拍图,红线表示宋代东钱湖湖岸线 但是浙东地区地狭人稠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开发的加速,围湖造田情况愈演愈烈,宁绍平原上的巨湖鉴湖消失了,同样位于鄞县,东钱湖西部的广德湖也消失了。广德湖曾经「 ”湖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广德湖的湖岸线比东钱湖更长,最后也难逃消失的命运。东钱湖在历史上也曾面临围垦的危机,不过最后留存了下来。 2.东钱湖西部岸线变迁 从60年代东钱湖地区的航拍照片上看,东钱湖西部的出水河道呈现「 ”两头尖,中间粗”的状态。这种橄榄状的河流可能是围湖造田后湖泊的遗存。根据「 ”天地图·浙江”的测算,主要的两条出水河道在接近湖滨处宽仅有50米左右,到下游的宽度可达100-200米左右,之后又慢慢变窄。 东钱湖老堤坝 周边的聚落分布也反映这一带在宋代之前可能是湖泊。2006年出版的《宁波鄞州区地名志》在收录地名的同时,利用家谱、田野调查等资料,收录了各个村庄的建村时间。根据地名志提供的资料,可以在东钱湖西岸划出一条宋代开始建村的起始线。 王夹岙村:宋末王竹房自鄞江鱼山头迁入定居。 荻江村:村民主姓张,南宋时从山东张村迁入定居。 双桥村:村民主姓徐,宋朝年间从茅山花园村迁入居住。 戴家岸:村民主姓戴,北宋年间从东钱湖大堰头戴家迁来。 黄隘村:宋时有黄姓从下应迁来定居,因地处莫枝、下应之间的通道要冲,故称黄隘。 山下河:村民主姓何,宋时从西乡望春迁入定居,村旁有平峨山,山下有河,故称山下河,又称山下何。 东钱湖边的村子 这些村庄恰好可以衔接成一条完整的线条,南到凤头山,北到白石山。此线以东靠近东钱湖的村庄均为宋代以后建村,此线以西密集分布着许多宋代乃至更早就已建立的村庄。 此线以东有一顿岙村,坐落在凤头山的山麓地带,而非东边的平原上。村落位于该山麓很可能是因为东边原来湖泊的一部分,湖水直抵山边。且该村有一条河流与山体平行,从地形上看这条河不可能是周边群山水流汇集而成,倒像围湖造田后的湖泊遗存。东钱湖边上的陶公村外有一小岛,是为了防止岸线受湖水冲击崩塌而建的防波堤,小岛与公村之间恰好形成一条小河。顿岙村边上的河流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此类似。根据地名志的记载,顿岙村是明代徐姓自宁波湖西树巷迁入定居。这说明至少在明代以前,顿岙村东部一带是湖湾。 东钱湖周边的聚落 东钱湖西岸的陶公山在明代的时候还是湖中心的一座小岛。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鄞县志》中有「 ”陶公山在十六都距城四十五里东钱湖中”,又记载了明朝人诗一首「 ”霸越平吴此息机,蓑衣终日坐鱼矶。一竿风月高名在,千古江山旧是非。春雨荒台苍藓合,夕阳古渡钓船归。探奇欲试登临头,流水无情白鹜飞。”陶公钓矶是陶公山一景,诗句里明显看出前往陶公岛需要乘船。这反映陶公山是东钱湖中的一个岛屿。但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陶公山与周边的陆地相连,仅仅是半岛,不是岛屿。这也能佐证陶公山西部的平原在明代时仍在东钱湖的湖区范围内。在这片范围中,以前存在的高湫塘、平水塘可能就是湖泊的遗存。 根据以上几点,推断宋代时,东钱湖西部的岸线应该在红线附近,之后随着围垦,逐渐向湖区靠拢。冠英村元代建村,元代的岸线岸线大致在冠英村东侧一线。从明代开始,岸线一直维持在现在的堰坝一线。 3.东钱湖北部岸线变迁 东钱湖北部为梅湖,现已淤塞,清代同治时期的《东钱湖图》中,梅湖尚在。梅湖周围的群山有三个缺口,一个为堰头村附近,一个位于梅湖村附近,另一个位于栗树塘村附近。北部的缺口和西部的不同,缺口很窄,两岸的山体相距很近。东钱湖历史上本身就有沼泽化倾向,水生植物盘根错节,有利于泥沙的淤积。这三个缺口狭窄,应在早期就以淤塞,仅留三条出水河道。 《东钱湖志》 在周边的聚落形成时间上,钱头堰头建村于宋代。梅湖村建村于明代,但稍北的方水村建村于宋代,宋代梅湖缺口岸线应在梅湖村和方水村之间。而栗树塘村缺少资料,无法估计。依照宝庆《四明志》,明代梅湖岸线在钱堰头村、梅湖村和栗树塘村一带。清代依旧维持在这里。建国后,梅湖遭到围垦,建立国营农场,在60年代的航拍涂上,梅湖已经彻底消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罗濬等撰,宋宝庆《四明志》 2.闻性道等撰,清康熙《鄞县志》 3.董沛等撰,清同治《鄞县志》 4.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 5.宗发旺《水利与地域社会——东钱湖水利治理研究》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江南蓑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劳连城龙井历史 古劳连城龙井历史下一篇:购买游艇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请详细一点说明 购买游艇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请详细一点说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