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宋真宗时期 宋真宗时期 一只蝗虫煽动了一下翅膀 可怕的蝗灾冲向了大海

导语:宋真宗时期,蝗虫成灾,集结成群的蝗虫最后竟然飞向大海。此文解析了蝗灾的形成和蝗虫的行为,指出蝗虫已失去理智,最终冲向大海并不是不可能的。蝗灾对古代人是噩梦一般的存在,人们也十分痛恨这小小的昆虫。

在宋真宗时期,一只蝗虫扇动翅膀,可怕的蝗虫灾难冲向大海。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戊辰,青州飞蝗赴海死,积海岸百余里。己巳,诏民有出私廪振贫乏者,三千石至 八千石,第授助教、文学、上佐之秩。——《宋史·本纪》 这是《宋史》中有关蝗灾的一段描述,前半段的大意是说,青州的蝗虫成灾,集结成群的蝗虫最后竟然飞向了大海「 ”投海而死”。 ​对此很多人表示除了怀疑,认为这是大臣虚构出来的故事,来哄骗当时的宋朝皇帝宋真宗。 事实真的如此吗? 身居京城的皇帝这么好骗吗? 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蝗灾的形成。在中国古代,蝗灾一直都是重大自然灾害,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是无数以种地为生的百姓的噩梦。集结成群的蝗虫,犹如乌云蔽日,所过之处寸草不成,而且蝗灾一旦形成,蔓延迅速,加上蝗虫极高的繁殖能力,灾情将会急剧恶化,危害程度也会成倍增加。 中国历史学家邓拓编写的《中国救荒史》中统计:中国古代的蝗灾爆发十分频繁,而且间隔越来越短,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高,蝗灾具体周期统计如下: 秦汉平均8.8年/次 两宋平均3.5年/次 元代平均1.6年/次 明、清两代平均2.8年/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蝗灾周期越来越短,主要是人为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蝗虫的天敌,以及不适合蝗虫繁殖的环境受到破坏,导致蝗灾爆发频率越来越近。到了明清,随着人们对蝗灾的了解加深,预防措施基本健全,蝗灾的频率又有所下降。 蝗虫,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 ”蚂蚱”,在正常情况下,蚱蜢是「 ”独居”的,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与异性配对。但在饥荒爆发的时候,由于食物缺乏,四面八方的蝗虫汇聚于一个地方,导致蝗虫习性发生改变,成为盲从的自然灾害,其运动轨迹往往是向着更为肥沃,或更加湿润的地区移动。 但蝗灾时的蝗虫已经基本失去理智,具体往哪飞很不确定,在这种陡然性极大的迁徙中,最后冲向大海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与搁浅的鲸鱼有些类似,由于蝗虫彼此间间距很近,队伍前面的蝗虫无法掉头,中间的蝗虫更是「 ”身不由己”,末尾的蝗虫则是盲目跟随。或许是某一只关键性的蝗虫,煽动了至关重要的一下翅膀,导致整个队伍向着大海飞去。 所以看似荒唐的奏折,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蝗虫的数量达到「 ”积海岸百余里”,似乎就有些夸张了,但这正是文官的一贯特点,宋神宗相信蝗虫「 ”自杀”也是正常的。 但能够冲到海边的蝗灾,说明当时的山东以及河北的庄稼地,应该都已经成为这群蝗虫的腹中之物了,按照它们寸草不留的一贯作风,饥荒中的人们,未来的生活将会十分堪忧。而且蝗虫虽然最终被海水淹死了,但田地里产下的蝗虫卵块,都是下一场人间悲剧的隐患。 蝗灾对于古代人是噩梦一般的存在,人们也十分痛恨这小小的昆虫,这种情绪是现代人很难体会到的,以至于很多年轻人问出蝗灾来了,人们为什么不吃蝗虫这种问题! 要知道蝗灾破坏的往往是还未长成的庄稼,而这些庄稼所产的粮食是农民未来一年的口粮,蝗灾时期的蝗虫移动迅速,即使人们能够少量捕捉,也仅够几天果腹而已,未来漫长的一年,农民拿什么吃?此外,蝗灾之前往往伴随干旱,本身就是自然灾害,蝗灾的爆发是进一步加重了原有的灾害,让农民雪上加霜,所以以后千万不要问出这种有些幼稚的问题,岂不类似古代的「 ”何不食肉糜?” 当然,人们对于蝗虫的痛恨,的确是恨不得食其肉,所以如今河北和山东的乡野田间,经常能吃到油炸蚱蜢这道菜,记得一次回老家参加朋友婚宴时,就有幸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嘎嘣脆! 当然,如今城市是很难见到蝗虫,即使绿化很好的公园里也不多,毕竟它背着「 ”害虫”的打标签,往往是人人喊打,不过可以买个鲜叶编织的草蚱蜢,既可以给孩子当玩具,又可以给孩子讲讲古代劳动人民和蝗虫斗智斗勇的故事,寓教于乐。 棕草编动物工艺品长沙非遗手工新鲜叶编织蚂蚱草蜢蝗虫摄影道具 ¥10 购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27135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老文明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老文明 都起源于「 ”亚洲北纬49度的某处”下一篇:风筝的图案.历史.由来.制作 风筝的图案.历史.由来.制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