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西晋灭亡之后 东晋为何不能统一全国

导语:东晋统一全国不易,历经艰难。统治阶级来自北方,南方家族对他们敌对。王导成功说服南方家族支持新政权,但东晋内部仍存在分歧,军事集团在朝廷中的话语权较大。桓温曾多次北伐,但未能成功,东晋统一全国的意义值得商榷。

对于那些对东晋统一非常感兴趣的朋友,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为了逃避战争,大量北方文人、文人、平民逃离家园,逃往南方。在历史上,这一事件被称为“南渡”。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尧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次年,提前到达建邺的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宣布称帝,改名叫建武。历史上,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被称为东晋。

东晋历时103年,十六国同时占领中原。与“你唱我上台”的十六国相比,东晋政权相对稳定,没有大的分裂。但令人不解的是,虽然中原很多政权自相残杀,一片狼藉,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把握住收复中原故土的机会。虽然他们在此期间组织了几次北方探险,但都是噪音大,雨少。那么问题来了,东晋为什么统一不了全国?

东晋建国之初,统治阶级大多来自北方。在南方家族眼里,包括司马睿皇帝在内的这些北方人都是居心叵测的“侵略者”,所以可以想见当时统治阶级在南方是敌对的。最后,宰相王导代表北方移民集团,成功说服南方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支持新政权。在这些根深蒂固的家族的推动下,其他南方精英纷纷效仿,东晋政权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但对于东晋统治者来说,与南方家族和解只是各种困难中的第一步。公元322年,控制长江中游的王敦发动叛乱,率军入京,控制了朝廷。两年后,王敦病死,司马家族重新获得皇权。

公元327年,负责保卫淮河的东晋大将苏军造反,一度占据京师,控制朝廷。后来在陶侃的讨伐下,苏军被击败,被杀。由于在平叛方面的突出表现,陶侃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实际控制者。

公元347年,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桓温率军回江,攻打并消灭了占领蜀地的成汉政权。这次胜利给桓温带来了非凡的威望。在随后的二十年里,桓温控制了南方的政治。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司马家族名义上是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但军事集团的将领在朝廷的话语权非常大,很多情况下皇帝成了弱势一方。

桓温上台后,东晋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朝廷中有人开始提议收复北方中原故土。然而,这一提议引起了很大争议。首先,从北方越界的老家族,已经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住在南方舒适的庄园里,在朝廷里悠闲地担任重要职务。对于这些“二三代官员”来说,所谓中原故土只是书本上的概念,并不存在乡土情结。因此,是否以全国之力进行北伐,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支持北伐必然会给桓温为首的军事集团的将领更多的权力。一旦北伐成功,桓温等人的威望将凌驾于皇权之上,统一全国对现在的朝廷来说就是灾难。即使北伐失败,握着“刀柄”的将领也有发动叛乱建立军事王朝的隐患。因此,从皇帝到朝廷的绝大多数公务员都是北伐收复中原的强烈反对者。

事实上,大家关心的不是空。桓温上台后,对北伐表现出过度的热情。以他当时的名气和地位,如果再加上丁琪媛干坤的大胜,恐怕没人能阻止他称霸。朝廷知道桓温的想法,但不敢设置障碍,所以采取了拖延的态度。

后来,桓温利用自己的力量,引起公众的强烈抗议,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但由于东晋内部缺乏共识,北伐军实力大减,三次北伐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因而桓温的声誉受损,夺取皇位的野心终究未能实现。

从桓温一案可以看出,在北方十六国大乱期间,东晋统一全国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实力,但是朝廷里除了军事集团,没有人愿意北伐,也没有人支持。如果收复中原故土的代价是所有权的变更,那么对于东晋统治阶级来说,统一全国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晋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772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云顶天宫》续集引热议,吴邪又换了?下一篇:唐三彩属于 唐三彩概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