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真迹真的存在吗

导语:王羲之真迹真的存在吗王羲之距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他的真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现在所存的都是王羲之作品的拓本和墨本。唐代的精摹本历来是被当做真迹看待的。《兰亭序》拓本由于年代比较久远,

王羲之真迹真的存在吗

王羲之距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他的真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现在所存的都是王羲之作品的拓本和墨本。唐代的精摹本历来是被当做真迹看待的。

《兰亭序》拓本

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很多作品都享有盛誉,被许多人追捧,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和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一样,对他临摹拓印的年代就有不同来推断,有宋摹,也有认为怀疑是米芾所临摹的,但是更多的则认为是唐代临摹的。唐代所临摹着录的非常的多,并且很多次被刻入各种从帖里面。元朝以后所有的无论是朝廷公开要临摹出来的,还是私自要临摹的而且流传下的,都是有历史可以验证的,所以它的珍贵所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相传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作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直到在王家的第七世孙智永的手中的时候,智永出家做了和尚,所以没有子孙继承,于是将真迹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弟子辩才和尚。到了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并经常临摹练习,但是出于对《兰亭序》的喜爱,所以曾多次悬赏,却一直没有结果。后来知道在会稽的一个和尚手里,所以有了一段唐太宗设计骗取《兰亭序》的故事。唐太宗让人拓印数份赐给大臣,真迹则随唐太宗殉葬在了昭陵。但是现在传世的《兰亭序》都不是真迹了。

王羲之兰亭序欣赏

东晋永和九年,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三,王羲之同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当时的东晋军政高官相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众人汇聚于此,行“修禊”类似于祭祀的活动。在会上,众人借着酒性作诗娱乐,王羲之便作了篇《兰亭集序》为众人诗作的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文,不过王羲之所作之文不像两晋时期那些华而不实,只是一味讲究华丽辞藻的骈文。文章通过爽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当时聚会的盛况和王羲之一时的感慨之情。文章分为三段,首段先指出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之后介绍了聚会人数之多,年龄之广。紧接着描写了兰亭周边的优美环境,远处的高山幽林,近处的曲水流觞。然后道出众人在美景的刺激下,竞相作诗。

第二段则是王羲之感慨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因为上文的“乐”,让王羲之对人生这种无常深有思虑。以“晤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两种形式来表现同一种“老之将至”的无奈洗心情。最后一段王羲之道明了作序的原因,发出古今以及将来之人的兴叹之声。王羲之没有像古人那样表现出对生死的消极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入世,绵绵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兰亭集序》除了文章内容的清爽干净,韵味深长,整篇序更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笔法刚柔相济,点画之间无不简洁凝练。所以喜爱书法的唐太宗对《兰亭集序》是爱不释手。

关于王羲之故居的相关简介

王羲之的故居因为当年的变迁,共有南北两处。王羲之出生在公元303年的琅琊郡,所以他早年的故居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上。因为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所以王羲之随家人南迁到会稽一带,位于现在的绍兴市嵊州市董的金庭观。

王羲之故居

因为王羲之受到家风的熏陶,幼时的他就开始了学习书法练字。王羲之经常在自家庭院前的高岗上,临着小池练字。每次写完字,就在一旁的池中洗涮笔砚,时间一久池水就成了鹅墨黑色。

后来因为永嘉之乱,王羲之随家南迁到会稽山阴,原来的古宅成了一座寺庙。寺庙名称经过多年的更迭,到了宋时的伪齐,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用至今。到了当代中国,为了纪念这位书法大家,临沂政府出资重新翻修了王羲之的故居,让大众得以了解当年王羲之住所的样貌。

王羲之的故居座落在洗砚池街的中部,整座故居占地约为五十余亩,经过一年多的修缮,于1990年对外开放。故居中建筑有书院、洗砚池、晒书台、碑廊、水榭、砚碑亭、留香亭还有拱桥等。整座建筑是一种古典的园林式。洗砚池,顾名思义是幼时王羲之洗涮砚台的,后成了墨黑色。洗砚池北面有个高出两米的晒书台,台面的北面是五间被称为琅琊书院的建筑,内部陈设的是王羲之的资料和书法拓片。在王羲之故居中,游人既可以一窥当年他生活居所,又可以欣赏他的书法。

王羲之行书欣赏《官奴帖》

《官奴帖》又叫《玉润帖》,一共是十一行,一百二十个字,是一篇行楷书。帖子一开始提到的雨润就是官奴的女儿,但是我们不知道说的到底是王羲之七个儿子中的哪一位。

王羲之官奴帖

这篇帖大致说的是雨润病重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从行文的形式上看,有点像道家文化里的“上章”,上章是一种向天庭说明自己的过失,通过主动承认错误,起到向上天祈福的效果,从而换来和平安宁。

王羲之本身就信奉道家,在晋书中也有关于王羲之家族,向上天祈福的记载,所以从帖的本身看来,这件事的真是性相当可靠。

这帖子的书法温润雅驯,用笔凝滞,隐隐包含着自我反省的意思,作为王羲之的行书经典,被历代的书法家喜欢。

这个帖的墨迹本曾经被宋代的米芾鉴赏,他认为这篇帖子的精湛程度可以和《兰亭序》相必,可见米芾对《官奴帖》的评价很高。

清代的杨守敬也对该帖盛赞,肯定了王羲之的真迹被很多人追捧的事情,当时的人都为能得到王羲之的字而高兴。

王羲之被成为书圣,是书法史上耀眼的明星,人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是那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兰亭集序》但对于王羲之的其他我们了解到的不多,所以只有从他的一些尺牍和手札中了解王羲之的点滴。

尺牍是古人写的一些书信,这一类问题都是比较随意,字体也都是草书为主,因为写在布匹上,篇幅一般比较短,以《官奴帖》为例,我们可以体会出王羲之的心情,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进一步了解王氏家族的文化,为官生涯,可以对当时政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王羲之何如帖书法作品欣赏

《何如帖》是《平安三帖》之一。与《平安帖》、《奉橘帖》合裱为“平安三帖”。何如帖死王羲之用行书书写尺牍作品,现在留存的墨迹是唐代双钩摹搨的。

何如帖

《何如帖》共二十七字,又叫《不审尊体帖》或《中冷帖》。《何如帖》行中带楷,规矩俨然又不拘板,看上去有飘逸流畅的妙处,王羲之用笔圆劲流利,以中锋为主,风格艳丽动人,并且秀骨清相,笔纤墨浓,如果不是鉴赏文字功力很深厚的人,是察觉不到其中的妙处所在的。书法作品中用笔用墨的轻重变化都会在作品上显现出来,使作品显得别有韵致,重笔会给观赏的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轻笔则和谐协调,引人入胜。简单的说,《何如帖》中的文字字势结体欹正有致,不作正局,但是如果端端正正写出来,那是唐代楷书的写法,这就不是东晋时候晋人的写作手法了。而“欹侧”正是王羲之的行书最典型的特点,从动态中寻求平衡,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境界。

而且《何如帖》笔画清劲,雅静宜人。整篇作品的气息是平静秀美的,没有沾染上一丝尘世的尘埃。用笔干爽利索,就像是用铁在削泥一样,表现出一种肯定与从容的意态。线条看上去虽然细小,但筋、骨、血、肉无一不全,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笔有用到很多的侧锋,但并没有显现出扁薄的毛病。结体秀长飘逸,已完全脱去隶书的痕迹。魏晋时期的那种简远、高贵、不激不厉的风度已经在《何如帖》上全部展现出来,没有一丝遗漏了。

解析王羲之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是世人公认的“书圣”,他所写下的书法作品每一件都是被后人视作能够传世的佳作。王羲之还建在的时候,当时的人就是趋之若鹜一般的想要得到他的真迹。所以王羲之随意帮老婆婆那些卖不出去的六角扇写上几个字,扇子立刻被路人争相购买。当时会稽山上的老道人为了托王羲之抄写一遍《黄庭经》,还刻意投其所好精心饲养了良种的鹅,从而能以之为筹码令王羲之手抄经书一份。

雨后帖

王羲之几十年刻苦练习书法,所以他当时写下的作品自然是繁多的。然而实在因为王羲之所在的东晋距今已经超过了数千年,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的真迹,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拓本和临摹的作品。但是就算是唐朝临摹的范本,其价值依旧不菲。

世人知晓的王羲之的作品,有草书《十七帖》、《初月帖》、《龙保帖》等。行书作品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寒切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月帖》等。楷书作品有《黄庭经》、《曹娥贴》、《佛遗教经》等。

在王羲之的众多作品中,最为着名的,名声最大的当然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过此序在王家人手中当作传家宝被保管近两百年后,几经流失,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获得。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李世民甚是喜欢《兰亭集序》,所以命人用当时最为精巧的双钩法临摹了十本。唐太宗驾崩后,《兰亭集序》真迹随其一起埋在了昭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刘秀电视剧 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电视剧有哪些下一篇:叶赛宁简介 叶赛宁生平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