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子午谷奇谋 详解「 ”子午谷奇谋”:魏延之野望

导语:详解「 ”子午谷奇谋”:魏延之野望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三国历史上,魏延的「 ”子午谷奇谋”是一个著名的话题。这一奇计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冒险性和超人的胆略,虽未被诸葛亮采用,却一直受到后世读史者的关注。千百年来,

详解「 ”子午谷奇谋”:魏延之野望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三国历史上,魏延的「 ”子午谷奇谋”是一个著名的话题。这一奇计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冒险性和超人的胆略,虽未被诸葛亮采用,却一直受到后世读史者的关注。千百年来,关于此计谋是否可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直至今天,各种新的观点论述仍然不断地涌现。本文是对该计策具体内容的综合梳理与介绍,谨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一、「 ”子午谷奇谋”的原始记载 公元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大将魏延提出了由子午谷进兵夺取长安、潼关的建议。 据《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而「 ”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则讲得比较详细: 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两个原始文本就是「 ”子午谷奇谋”的正式出处。其他的文本均源自这里,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就大致上是参照《魏略》文本来描写的。 从大体上讲,两个原始文本的意思是一致的,就是魏延主张兵分两路,自己率领一支精兵抄近道奇袭,这一路兵力约1万人,而诸葛亮则率主力从大路进军。目标是一举夺取关中地区。 不过,《三国志》的记述很简略,我们从中只能知道魏延提出的是一个类似韩信「 ”暗度陈仓”的计策。而裴松之注引用的《魏略》内容则比较详实,不仅说明了两路进兵的具体路线,也对奇袭的前提条件——包括魏军主帅素质、军备状况、援兵到达时间等做了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讲魏延「 ”每随亮出,辄欲请兵……”,这就是说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魏延曾反复提出过奇袭关中会师潼关的方案。而按照《魏略》的记载,「 ”子午谷奇谋”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的,因为其前提条件就是魏军主帅夏侯楙「 ”怯而无谋”以及曹魏对蜀汉进攻的缺乏准备。夏侯楙在开战后马上就被调离了,而在蜀汉第一次北伐结束后,魏军针对蜀军进攻做了充分的防御准备。因此,在后几次北伐中,蜀军似应不再具备奇袭关中的条件。从这个角度讲,《三国志》的记载似有可质疑之处。假如《三国志》的内容属实,魏延后来还提出过类似奇袭方案的话,那些方案也应当因时因地而设计,奇袭路线未必还是子午道。 二、「 ”正”「 ”奇”两条路:褒斜道与子午道 「 ”子午谷奇谋”涉及两条道路——褒斜道和子午道。 古蜀道示意图 古代穿越秦岭连通汉中与关中的道路主要有四条,自西向东依次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其中,褒斜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贯穿褒斜二水的谷地,故名,也称斜谷路。这一通道在历史上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是古代巴蜀通秦川的主干道。在公元前314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大军即经此道,谷地此时已开凿出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了。此后,褒斜栈道一直是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褒斜道 子午道是一条南北纵向的谷地通道,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据《史记》、《汉书》记载,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刘邦率部前往汉中即位汉王,路线是「 ”从杜南入蚀中”,走的应该就是子午道。刘邦不走西面的褒斜道大路,而是从灞上驻地向南直接进山,可能是担心遭到项羽手下部队的袭击。 子午道 不过,在刘邦走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条未经开辟的小路、野路。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时,才将此地正式开辟为道路并命名为子午道。《汉书·王莽传》记载: 「 ”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所谓「 ”子孙瑞”,实际上是女性月经的雅称。当时汉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儿,在王莽的运作下年纪很小就当了皇后,至元始五年十四岁始来月经。王莽以此理由通子午道,是以子、午对应水、火,以子午命名新开辟的南北向大路,象征夫妻阴阳交合,将此作为一种祥瑞。 魏延提出的「 ”子午谷奇谋”,是以诸葛亮率主力大军走褒斜道为「 ”正兵”;魏延自己率1万人走子午道为「 ”奇兵”。魏延部的具体行军路线是「 ”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当时蜀军驻扎在南郑、褒中一带,魏延部不走褒斜道,而是沿秦岭南缘向东,到达西乡子午镇后再向北进入子午道,走出子午道北口就到汉长安城附近了。走这样的路线,能够最大限度地隐匿行踪,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 汉江从汉中向东流到西乡子午镇 参照相关地图来看,汉江从南郑和褒中流过,再向东一直流到西乡子午镇。而在西乡子午镇与石泉县两河镇之间又有子午河相通。因此,魏延部行军的第一阶段可以乘船由汉江顺流而下,一天时间可达子午镇。然后上溯子午河,到两河镇上陆,再沿着洵河、沣河谷地的栈道行军。从石泉县两河镇到长安子午镇的陆路距离大约在两百公里以内。因此,如果做好预先部署且情况顺利的话,「 ”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三、出子午道后的行动:阻潼关还是夺长安? 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引《魏略》两个版本中,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三国志》讲的是魏延主张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而《魏略》却只讲出奇兵于长安城下,再等待主力大军到达。这两种说法哪个更符合实情呢?魏延部走出子午谷后,下一步的行动究竟是什么?是夺取长安城及其周边的要点?还是向东夺取潼关险隘?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在关陇地区的布防是很虚弱的。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自从刘备死后,曹魏集中精力对付孙吴,在南方连年用兵。而在曹魏与蜀汉接壤的关中、陇西等地则明显防备松懈,就连将帅职位也成了安插亲贵的闲职。《魏略》载:「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都督关中驻守长安的夏侯楙对用兵谋略不感兴趣,却喜欢经营家业,显然不是合格的统帅人选。 魏延的主张,不论是「 ”如韩信故事”还是「 ”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都是要趁曹魏缺乏准备的时机,一举夺取关中地区。而兵出子午道,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成突然性,先头部队以最快速度开到长安城下,营造出大兵压境的气氛。魏延判断夏侯楙「 ”怯而无谋”,突然遭受攻击时必然会乘船逃走,届时长安城中只有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仓促间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蜀军先头部队就可以乘虚攻下长安,并且控制「 ”横门邸阁”粮仓等要地。这样,先头部队既有长安城防为依托,也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军需,就可以接应诸葛亮大军了。 诸葛亮大军走褒斜道,出秦岭后从陕西眉县向东开进到长安。当面魏军兵力较少且分散,又缺乏主帅的统一指挥,且得知长安后方遇袭将军心不稳,无力抵抗蜀军,并且会有不少当地部队投降蜀国。这样,诸葛亮大军应能顺利赶到长安一带与先头部队会合。 不过,仅仅控制长安周边要点,还不足以守住关中地区。曹魏政权必将调集强大的主力军团前来救援。按照魏延的估计,从蜀军奇袭长安到魏军主力抵达关中,还有二十多天的时间。诸葛亮大军必定能在魏军主力之前到达长安。考虑到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无险可守,有利于以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发挥战斗力,而不利于以轻装步兵为主的蜀军。同时,蜀国想要将关中作为与曹魏争衡的后方基地,也需要一个安全环境来进行「 ”消化”、整合。因此,蜀军势必要将防线进一步向东推进,依托潼关险要来阻击魏军主力。魏延部在袭取长安的同时或之后,就应抽调部分兵力东进占领潼关要地,诸葛亮大军随后要赶赴潼关与之会合。此外,蜀军还应及时分兵守住蒲津渡和武关道等战略通道。 魏延的总方案:夺取关中、阻塞潼关 如上所述,《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表述虽有差异,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似可相互补充。夺长安与阻潼关是同一战略计划的前后两个步骤。 总的来看,魏延的「 ”子午谷奇谋”思虑周详,论证充分,虽然极其大胆、冒险,其可行性仍然是不容否认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的计策呢?真的只是担心计划失败的风险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坚持出兵陇右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瓦剌是现在哪里 蒙古国成立后,生活在那里的汉族人去了哪里?大多是走西口的民众下一篇:二战日本战斗机 二战时期日军战机真实图片:日本太平洋战场上的多款飞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