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计时工具 古代的那些计时器

导语:春秋时期,齐燕交战,齐国连年失利。田穰苴临危受命,并与齐景公的宠臣、监军庄贾约定:“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庄贾走后他下令,“立表下漏,待贾”。遂在地上竖起一根杆子,以观测日影,把漏壶装上水开始起漏以知刻

春秋时期,齐燕交战,齐国连年失利。田穰苴临危受命,并与齐景公的宠臣、监军庄贾约定:“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庄贾走后他下令,“立表下漏,待贾”。遂在地上竖起一根杆子,以观测日影,把漏壶装上水开始起漏以知刻数。次日正午,影子到了正北方,漏壶也指示时间到了,却不见庄贾。穰苴“仆表、决漏”宣布了庄贾的迟到。

原来,庄贾在家中与亲友话别相送,直到落日西沉。田穰苴道:“监军大人在受命之时就当把自己的家庭与性命置之度外。如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危在旦夕,这种时候,你还说什么送行!”于是,田穰苴召军正问道:“按照军法,将领未按时抵达军营,该如何处置?”军正答曰:“当斩。”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这一因迟到而丢掉性命的故事载于《史记》,让我们看到了漏刻与圭表联用的实际记录。在不同的领域与场合,古人会使用不同的计时工具,如下即古人的计时器。

吕才漏刻

道士炼丹、大夫诊脉,无论是皇家抑或民间,都离不开计时器。漏刻自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约在汉武帝之前,使用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形成了汉代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正是在那时,发明了浮箭漏。而至迟在东汉初期,发明了二级补偿式浮箭漏。图为唐初太常博士吕才制作的四级补偿型浮箭漏,也称吕才漏刻。这种漏刻有四匮,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壶,四万分壶。又有水海,以水海浮箭。以四匮注水,自夜天池,入日天池,以此相注,最后水入水海中,浮箭而上,来读取刻数。

表面看来,级数越多,漏刻的计时精度会越高,然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事实上,采用补偿壶的方法,只需掌握定时定量的加水要领,最下一级漏壶壶内的水位极为稳定,其精度很高,完全可以满足当时天文观测计时的需要。因而,二级补偿式浮箭漏已经足够使用。

碑漏

碑漏属辊弹漏刻的一种,在《金史》中记载:章宗明昌年间,金章宗完颜璟巡幸之时,命宫人携星丸漏,以知时刻。星漏丸也属辊弹漏刻,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南宋学者薛季宣的《浪语集》中提到:在一个高、宽各2尺的屏风上,贴着“之”字形竹管。有10个约半两重的铜弹丸,计时者从竹管顶端投入铜弹丸,在底部有铜莲花形的容器,弹丸落入后砰然发声,这时再投入1丸,如此往复,据此计时。竹管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约为15°,两管连接处的夹角估30°。以现在时间单位计算,每投一次弹丸的间隔约7.2秒。只需知道开始时间,便可知时刻。因它以人工操作,所以精度较低,而优势在于弹丸的滚落只与重力及摩擦力有关,所以使用环境并不受限,因而也常用于行军途中。

秤漏

宋仁宗庆历七年,明州制成漏刻。次年,王安石中进士担任鄞州知县,为此地作《漏刻铭》。这时,其他州郡亦配备漏刻计时。当时的漏刻是秤漏,配圭表以校准,置于谯楼之上,并设有专人轮值测时、报时,通过钟铮、鼓、角等设备将时间播送至全城。

一般认为,秤漏为北魏道士李兰所发明。它与传统沉箭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显时系统与稳恒的供水系统。秤漏一斤水对应一古刻,也就是14.4分钟。一两水对应54秒。较之当时箭漏用箭尺读取刻度的方法,灵敏度与精确度均有提高。而李兰秤漏稳恒流量的关键在于——渴乌。渴乌就是虹吸管,因为只有一个泄水壶,流量随壶内水位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量越来越小。因而,在秤漏的实际使用中,会在泄水壶放置一“浮子”浮于水面与渴乌相连。如此,无论壶内水量如何变化,水面到渴乌入水口的高度始终保持恒定,从而可恒稳出流。

香漏

知识改变命运一事古今皆同。因而寒门子弟萤窗雪案,暮史朝经,以求取功名。《南汇县续志》中记载:明末时,南汇县有一叶姓的寒门寡母教子读书,又恐幼子过于劳累,“尝以线香,按定尺寸,系钱于上。每晚读,则以火熏香,承以铜盘。烧至系钱处,则线断钱落盘中,锵然有声,以验时之早晚,谓之香漏。”也就是说,这种装置除却目视,通过耳闻亦可知时刻,是一种简易的自动报时工具。如此,也不至于因过于专注而误时、误事。在《民间计时仪器“香漏”考》中提到,作者本人王立兴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竞渡龙舟式报时香漏。

因成本较低,燃香计时方式广泛使用于民间。人们常以“一炷香的功夫”形容一段不长的时间。时间在烟缕中从容流逝,也为生活增添了几分意趣。除了线香,还有以香粉打成香篆来计时的方式。香篆点燃后,依篆字笔画燃烧,以知时刻。

另外,古人还以燃蜡来进行夜间计时。蜡烛上刻有五更的标识,入夜点燃,可知大概时间。香烛燃尽,晨光熹微,人们也将起床了。当然,因为制作与燃烧环境的差异,上述的燃烧计时方法精度较低。

田漏

每年四月上旬,谷苗尚嫩、野草遍布,耕耘的人们就全部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田漏,用击鼓的方法指挥群众。具体为选两个德高望重的人,一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此二人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到了七月中旬,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把鼓、漏收回。

田漏是我国古代农村使用的一种民用计时器,在宋代极为普遍,上面这段关于田漏的使用方式的记载就出自宋代苏东坡的《眉州远景楼记》。

《王祯农书》记载:“大凡农作须待时气,时气即至,耕种耘籽,事在晷刻。苟或违时,时不再来。所谓寸阴可竞,分阴当惜。此田漏之所以作也”。

其实,田漏就是一种单级浮箭漏。它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为泄水壶,一只为受水壶。受水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随着受水壶水位上升,箭尺也随之上浮,可读出时间。

1981年12月,云南大理大展屯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其中一个“仅残存下半部,腹壁近底处有一圆孔”的筒形器,有学者认为其可能正是“田漏”。

本文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往期文章

贴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号: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济源市阳台宫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揭秘:唐朝灭亡时有多惨烈?下一篇:三国真正的高手武功比赵云高,任刘备的保镖诸葛亮也调动不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