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锡克帝国:锡克族无畏者军团,永恒之神的仆人

导语:从1845年到1849年,英国和锡克帝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战争。这时,锡克帝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改编西式军队,以装备燧发枪的线步兵为主力。但在很多描绘英锡克战争的画作中,战场上仍能看到一些老锡克战

从1845年到1849年,英国和锡克帝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战争。这时,锡克帝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改编西式军队,以装备燧发枪的线步兵为主力。

但在很多描绘英锡克战争的画作中,战场上仍能看到一些老锡克战士身穿传统蓝色服装、头戴各种金属饰品、手持刀剑盾牌等冷兵器的形象,与其他身穿西式军装的锡克战士形成鲜明对比。

  这支蓝衫军,就是锡克族的传统精锐武士阶层——无畏者。这支蓝衫军是锡克教传统的精英战士阶层——无畏派。

无所畏惧,在旁遮普被称为“”,音译为“尼航”,起源于波斯,是一种介于龙和鳄鱼之间的野兽。之所以把这个群体翻译成“无所畏惧”,主要是基于锡克教经典古鲁格兰特·萨希布对“尼杭”的定义:

"ਨਿਰਭਉ ਹੋਇਓ ਭਇਆ ਨਿਹੰਗਾ ॥"

“无所畏惧,就能成为‘Nihang’。”

无畏派是由锡克教第十代宗师格宾德·辛格大师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正式创立的。具体年龄不详。早期的无畏组织是一个年轻的锡克军队组织,成员比较年轻,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其性质类似于现代西方国家较为常见的“少年部队”。

这支最初年轻的军队逐渐发展成为锡克教帝国的精锐部队,后来在战争中充当先锋,而在非战争时期,则是锡克教宗教领袖和宗教场所的守护者。这个群体最终演变成锡克教社会的精英战士阶层,延续至今。

无所畏惧的人也被称为“阿卡里”,意为“相信永恒之神的人”,“不死之人”,起源于第六代锡克教古鲁“Aka-Senna”,古鲁哈宾德手下的精锐部队,即“不死之军”。

无畏的服装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主色是蓝色,也配有白色和橙色,在阳光下非常显眼。

此外,锡克教无畏派的另一个服饰象征是一尺多高的头巾帽。

锡克教徒进入教堂必须遵守五项基本行为准则,其中一项是“不刮胡子”。因此,锡克教男子戴头巾。但只有无畏者才戴这条圆锥形围巾。

这种头巾被称为“达斯塔-邦加”,意为“高耸的堡垒”,因其形状而得名。关于这种头巾的起源有两种主要理论:

根据一种理论,这种头巾模仿古鲁·格宾德·辛格的小儿子法蒂赫·辛格的服装。法蒂赫·辛格出生于1699年。根据传说,古鲁·葛宾德·辛格在教他的两个大儿子剑术时,他的小儿子法蒂赫也想学剑术,但古鲁·葛宾德·辛格因为年龄小而拒绝了。于是法蒂赫回到房间,给自己绑了一个特别高的头巾,让他的身高看起来和他的兄弟们差不多。他回到父亲身边说:“所以我不太年轻了?”

1705年,6岁的法蒂赫·辛格和他9岁的哥哥祖拉瓦·辛格在战争期间被莫卧儿军队抓获。抓到他们的军官见他们年纪太小,不敢下手,就提出了条件。如果两兄弟能放弃锡克教信仰,皈依伊斯兰教,他们会饶了他们的命,但被果断拒绝。这两兄弟立即殉难。这个时候的无畏军团大部分都是少年组成的。为了纪念法蒂赫·辛格,这种头巾被认为是无畏军团的标志性服装。

另一种理论也认为这种服装出现在1705年。在于在莫卧儿军队的战斗过程中,但锡克军队主力“卡沙”被击败,但战事吃紧,格宾德·辛格大师不得不将“由孩子组成”的无畏军团送上战场。在离开之前,格宾德·辛格大师要求孩子们将军旗系在头上,以示上帝的祝福。

印有“德泰法蒂赫”标志的传统锡克教旗帜。

这两种说法都来自民间传说,但这种圆锥形头巾的确切起源仍然没有定论。

此外,印度传统投掷武器查卡姆经常与达斯塔-邦加头巾一起使用。

但是,查卡姆并不是锡克人独有的。据传说,这种武器源于印度教神之一毗湿奴使用的工具——塔阿德矩查卡,在中国佛教中也被称为“金轮”。

16世纪中期,葡萄牙历史学家杜阿塞·巴博萨在他的著作《杜阿尔特·巴博萨列维罗》中记载,德里苏丹国的武士非常擅长使用查卡姆,但显然它不是主流武器。

在这幅17世纪的画中,茶卡姆经常被视为投掷武器。

但由于锡克教无惧者特殊的锥形头巾帽,Chakamm携带特别方便,每个无惧者都可以轻松携带一定数量的带头巾帽的Chakamm,大大普及了。

Chakamm只在外环上切刀片,一般会放在头巾上。使用时,取下用另一只手扔出去。与飞刀不同,圆形Chakamm的每一个边缘都有360度的杀伤力,打在对手身上都能造成伤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少林五老 少林五老谁最厉害?明末清初少林五老是哪些人下一篇:北京市安全生产研究院 北京市安全生产研究院 国家安全生产研究院是什么级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