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忠于晋室 忠于晋室 大义灭亲:看一代名臣王导如何帮助司马睿存续江山社稷

导语:忠于金氏,重义灭亲:看一代名臣王导如何帮助司马睿在江山县生存。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前言: 西晋持续长达二十年的八王之乱令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在经过短暂的稳定统一后又迅速陷入到遍地烽烟中去。身为帝都的洛阳,长安数次被匈奴政权攻破,皇帝被俘惨遭辱杀。 但就在司马家族的万里江山处于风雨飘摇危如累卵之时,一个家族勇敢的站了出来,在长江南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晋室社稷保存了一颗

忠于金氏,重义灭亲:看一代名臣王导如何帮助司马睿在江山县生存。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前言: 西晋持续长达二十年的八王之乱令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在经过短暂的稳定统一后又迅速陷入到遍地烽烟中去。身为帝都的洛阳,长安数次被匈奴政权攻破,皇帝被俘惨遭辱杀。 但就在司马家族的万里江山处于风雨飘摇危如累卵之时,一个家族勇敢的站了出来,在长江南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晋室社稷保存了一颗足以燎原的火种,这颗幸运的火种名叫司马睿。而他延续宗庙百余年丰功伟业背后的那个家族,为王氏。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名叫王导。 一、晋室横遭廿年战乱,茂弘善睿图谋复兴 王导,字茂弘,晋武帝咸宁元年生。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父亲则在军中任职。 △东晋忠贤之臣王导 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晋书·王导传》 世家大族的家庭氛围从小就对王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应该不那么像身在军旅的父亲王裁而更接近自己纯文官的祖父王览: 少有风鉴,识量清远--《晋书·王导传》 打小王导身上就有一种令人赞许的君子气质。而「 ”清远”二字更是一语中的,成了他波澜壮阔一生中最真实的写照。 成年后王导曾在掌权的东海王司马越军中短暂任职。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已经而立之年的王导始终与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琅琊王司马睿关系密切,甚至有种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味道。 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晋书·王导传》。 随着公元301年西南巴蜀之地的汉人领袖李特与304年位于北方的匈奴人领袖刘渊的相继自立并称雄一方,国家陷入长久战乱甚至是分裂已然不可避免。于是王导就有了拥立皇室成员司马睿以图兴复的打算: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晋书·王导传》。 而司马睿也适时进一步加强了与王导的关系: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晋书·王导传》。 两人就这样达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秘而不宣的共识。但此时的司马睿还在各个势力竞相争夺的风暴之眼--洛阳。于是王导数次劝谏琅琊王赶紧出来,回到战争波及相对较少的封国中去。 △晋元帝司马睿 司马睿听从建议抽身而出,随后也借故将王导从洛阳城中拉了出来,双方的计划顺利完成第一步。晋怀帝永嘉元年,随着北方战事的进一步恶化,东海王司马越率军撤出洛阳镇守许昌,司马睿也被委任江南诸州军事并借此机会调镇建邺: 七月...以平东将军、琅琊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晋书·孝怀帝本纪》。 这一极其重要的人事任命意味着:从此,西晋朝廷将分别以东海王司马越,琅琊王司马睿分管长江南北的军事。而司马睿无疑占了一个大便宜:尽管全国范围内都有战争,但是江南地区的社会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军事压力要比北方好的多,轻得多。这将为晋朝的兴复以及王导宏愿的实现创造极好的条件。 二、江南虽好士族不买账,王氏兄弟齐心助晋王 虽然相对于北方日夜不休的战乱江南充满了安定祥和的惬意氛围,但想要主政一方也并不顺利。面对初来乍到籍籍无名的司马睿江南的世家大族们并不买账。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晋书·王导传》。 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背后其实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彼时的人们根本不相信造成自西晋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始作俑者:司马家的王爷们中会有一个能带给他们稳定繁荣生活的君主,所以他们在观望,在考察,在犹豫,就是不愿意立刻做出选择给出答案。 但此时王导出现了,他的出现将为南方士族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在北有东海王司马越,南阳王司马模以及忠于皇室的各路军队为抵挡乱贼,南有万里长江作为天险拱卫的情况下,王导有足够的时间去帮助琅琊王收买人心。 于是他找到了自己在江南地区已颇有声望的堂兄--王敦: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 ”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伦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匡济者”--《晋书·王导传》。 借助自己家族成员的影响力来为乱世中的王爷脸上贴金收获信任收买人心,为延续巩固司马家族未来在江南地区的统治打下基础,王导对于司马睿可谓尽心尽力。 △先服后叛的东晋权臣王敦 此后的事儿相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以纪瞻,顾荣为代表的江南士族见此情景也都主动前来拜谒,司马睿也听从王导的建议放低姿态并委托其去拜访顾荣,贺循二人。二人也都随王导前往面圣,顺利完成了最基础也最艰巨的「 ”人和”工作,正所谓: 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晋书·王导传》。 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南归心--《晋书·元帝本纪》 十年后,公元307年,随着晋愍帝的被杀以及帝国在北方残余势力的消耗殆尽,司马睿也已完全在江南地区站稳了脚跟,接着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自立门户了。 而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得到一切,王导功不可没。 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君臣反目王导灭亲 正是司马睿充分借助了王氏家族的影响力与扶持才在江南稳住阵脚重建晋国宗庙,事成之后的王敦则大权在握心高气傲有不臣之心。这最终彻底激化了王氏家族与皇室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在此之前王敦就有意废掉元帝另立傀儡来控制政权,多亏了王导的据理力争才最终打消了堂兄的罪恶念头: 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晋书·王导传》。 由来已久的积怨在元帝永昌元年正月彻底爆发,王敦以「 ”诛杀刘隗”为名正式举兵反叛于武昌,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帝都建康城下。朝廷屡战屡败无奈只得作出妥协,进城之后的王敦变本加厉大肆屠杀元帝心腹与政敌。 而当初也许是明白自己这个堂弟是铁了心的跟着司马家走,所以起兵时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还在京城中的王导一家的死活,而这也第一次将王导推到了家族成员叛逆所带来的后果难测的风口浪尖。 事实上在王敦造反后,刘隗就建议悉数诛灭在京城中的王氏成员。但在这个问题上元帝的头脑也保持了相当的冷静,加之王导每日带领全家二十余口跪伏殿下待罪就戮,司马睿深感王导忠心可嘉便待之如旧。 明帝太宁二年六月,在王敦病笃时其兄王含,心腹钱凤沈充等人再次举兵作乱进攻帝都建康,明帝不甘示弱调集大军镇压平叛。 面对着官军萎靡的士气,王导使用计策率先在城中为王敦举行丧礼,得知王敦「 ”死讯”的官军没有了心理包袱瞬间士气大振,斗志昂扬的奔赴战场。 时敦始寝疾,导便率弟子发哀,众闻,谓敦死,咸有奋志--《晋书·王导传》。 作为军队主要将领的王导主动给王含修书一封,字里行间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申明利害劝谏其息兵投降,王含置之不理遂大败。 不久王敦病故,乱首钱凤,沈充,王含等相继被杀,「 ”太宁之乱”平定。 四、三朝元老三遭乱,穷其一生为君国 王导最终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曰始兴文献公,下葬那天皇室也对这位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的柱国之臣给予了极其崇高的丧礼与哀荣,以表彰他对帝国稳定发展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纵观王导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忠贞不二。他在东晋共经历过三次大的叛乱:前两次都是以自己的堂兄王敦为首,第三次是以苏峻,祖约为首。 但无论是至亲叛乱还是异姓叛乱,无论处境多么残酷艰险,他始终都站在司马氏一边,是司马家族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从西晋末年决定扶持司马睿在江南建国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司马氏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无论是借助自己家族的名声威望为当时还名不见传的琅琊王司马睿积攒人气收买人心还是大义灭亲率军讨伐堂兄叛乱,亦或是以不擅饮酒且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之躯入宫保护受到叛军威胁的幼主成帝,无不书写着他对帝国的热爱和对君王的忠诚。 他历经三朝,身居高位三十二年始终保持一颗冰心。他劝帝王要尊贤士,要重教育,要建礼制,要裁虚名,要绝奢靡,要尚勤俭。不是光说不做,而是自己不仅首倡提议还身体力行。 在他的建议与坚持下,东晋相继恢复了断绝数百年的惯例,如:改变了自东汉以来文官有功无爵而无谥的制度;改变了东汉以来群臣不得拜谒帝陵的制度等。 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稳定,同时也表明了帝王对人才的尊重,对国家功勋的褒奖,可谓意义深远。 五、尾声 最后用《晋书·王导传》的一句后世对王导的评价来结束本文吧: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 ”仲父”,葢其宜矣...... 我是历史中简堂烽烟。原创不易,码字更难。你们的每一次点赞收藏评论转发关注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谢谢大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阿斗是谁的儿子 刘禅阿斗的身世之谜:阿斗的亲生母亲是谁下一篇: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里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实的吗?祁山到底在哪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