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从内部斗争研究南明为何灭亡 从内部斗争研究南明为何灭亡 不是帝王不明 不是臣子不忠

导语:研究南明为什么从内部斗争中灭亡,并不是因为皇帝不明,而是因为朝臣不忠。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明朝历经276年历史,自从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往北京以后,一直奉行两京制度。也就是南京和北京共同成为大明帝国的国都。 不过因为朱棣的封地在北京地区,而且他又将国都迁往北京,所以南京这边就显得非常尴尬200多年的时间里,一多半的时间,南京政府的存在都是一个笑话。一直到了崇祯17年,

研究南明为什么从内部斗争中灭亡,并不是因为皇帝不明,而是因为朝臣不忠。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明朝历经276年历史,自从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往北京以后,一直奉行两京制度。也就是南京和北京共同成为大明帝国的国都。 不过因为朱棣的封地在北京地区,而且他又将国都迁往北京,所以南京这边就显得非常尴尬200多年的时间里,一多半的时间,南京政府的存在都是一个笑话。一直到了崇祯17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以后,南京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因为北京陷落以后,南京便成为了大明王朝唯一的首都,这个时候的南京拥有一整套官员体系,只缺一个皇帝。所以只要任命一位大明天子,那么南京政府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可是自从南明政府成立以后,一直到灭亡为止,历经了44年的时间却依旧不是满清铁蹄的对手,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南明都是昏君,所以导致了南明政权的灭亡,有人则认为是因为大臣不肯效死力,没有忠诚度可言,所以才会灭亡。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南明的明君有隆武帝朱聿键,贤臣有史可法、黄道周、郑成功等人,所以我认为南明的灭亡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内斗。 01弘光朝廷仅存8个月,可是内斗却没有哪一天终止过。 史可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忠臣,他用自己的血肉保卫扬州城,最终殒命扬州,被后人赞颂为千古忠良。他的确是一位非常忠心的南明臣子,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史可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南京朝廷的兵部尚书。 很多人对南京兵部尚书的职权概念比较模糊,南京作为第二首都,当时也设有一帮子大臣,格局跟北京一模一样,只不过南京没有内阁和皇帝,所以在南京群臣当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兵部尚书。 也就是说史可法一直都是南京朝廷的一把手。他们虽然在平时没什么职权,可是北京政府灭亡以后,南京政府掌握了天下大权。不光是北京的大明朝臣都奔向南京,甚至连各地的赋税也都一起交到了南京政府。 史可法一下子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那么为南明选择一位新皇帝,也就成了史可法肩头的重担了。 当时可靠的人选有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桂王朱常瀛等等,这个时候朝中就形成了态度完全不同的两派力量。 首先潞王朱常淓被彻底排除在外,因为跟万历皇帝的血缘关系比较远,生下的桂王朱常瀛是万历的亲儿子,福王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所以他们都是非常有希望成为帝国接班人的。 这个时候不少朝臣认为,福王朱由崧是郑贵妃的孙子,他老爸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当年东林党人为了争取让朱常洛登基,不惜跟万历皇帝死磕,当然也就得罪了郑贵妃。 会南都议立君,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曰:「 ”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为然。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明史》 这件事东林党人当然还记在心里,所以他们对立朱由崧是严厉反对的,史可法是半个东林党人,他的老师是东林党,所以他也必须要照顾东林党人的心情。 于是史可法将朱由崧排除在外,他甚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凤阳总管马士英,并且写了一封信,痛斥朱由崧的若干缺点,表示不能立他为皇帝。 可是没想到马士英却调转枪头,在四镇军阀的帮助下,将朱由崧扶上了皇位。无奈之下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只能选择北上督军,不敢呆在皇帝身边。内阁首辅的大位当然也就轮不到他来做了,而是交给了有拥立之功的马士英。 南明的第一场内斗就这么开始了,马士英手里攥着史可法的那份信,迟迟不交给朱由崧,其实就是为了威胁史可法,这是史可法一辈子的弱点。而东林党人一个个都岌岌可危,认为自己要被清除出朝廷,所以不少人都打起了投降满清的念头。 四镇军阀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拥有拥立之功,所以都被封了爵位,除了黄得功此前为大明久立战功,被封为侯爵,其他三人也都被封为了伯爵。可是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居然可以大打出手,而且规模还不小,可见内斗成都多么严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8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灭亡了。当多铎带着满清大军南下的时候,四镇军阀几乎全部投降,东林党人投降者也不计其数。 02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政权的内斗,始终没有平息。 弘光政权是南方各省都承认的正统政权,它的灭亡标志着南方各省再次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最靠近南京的浙江地区,鲁王朱以海宣布监国。当时有这个惯例,监国也就相当于预备皇帝,过了考察期就可以登基。 可是朱以海得不到天下人的认可,因为在福建,郑芝龙兄弟扶植起了隆武皇帝朱聿键。朱聿键原来是唐王,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王爷。当年为了勤王救崇祯,甚至被崇祯关押在凤阳监狱7年之久。 鲁王以海,太祖十世孙。父寿镛,以崇祯十五年大兵破兖州,死焉。十七年二月,王嗣位,寻京师陷南奔。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命移江广,暂驻台州。及郑遵谦等兵起,议推戴,而入浙五王,惟王最贤,乃选遣元老前兵部尚书张国维,迎王于台。八月至绍兴,即监国位。以分守署为行在,臣民称国主,诏称令,制称敕,群臣劝进,王固不许。---《东南纪事》 所以说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几乎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天下之人到底要听谁的呢?大多数人是支持隆武帝的,不过鲁王朱以海政权手里也有一支不小的力量。以张名振和张煌言为代表的军队领袖是支持朱以海的。 所以这两方一直都在内斗,而且爆发过很严重的战争。就算是隆武帝去世以后,郑成功对朱以海都没有任何好感,甚至不承认他监国的特权,宁可遥奉永历帝,也不愿扶植身边的鲁王朱以海。 此外,隆武帝政权内部,其实并不稳固。当时郑芝龙与隆武帝离心离德,郑芝龙打算操控隆武帝,以此好在投降满清的时候,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而隆武帝可不想做傀儡。 作为南明唯一的明君,隆武帝打算北伐,所以他与何腾蛟取得联系。当时何腾蛟收编了十几万大顺军,手里权力非常大。隆武帝希望能够得到何腾蛟的支持,所以只身前往江西。 结果何腾蛟本人居然有自立的打算,压根就不鸟隆武帝。国家已经残破成这样了,这些大臣们却还要继续内斗,这样的政权能长久吗?于是隆武政权也宣布灭亡了,隆武帝本人和皇后都被清军杀害。 03永历政权时期的内斗,简直令人咂舌。 隆武帝去世以后,广西和广东又同时出现了两个新政权。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他建立的永历政权是南明历经时间最长的政权。 另一个则是广东朱聿鐭建立的绍武政权,朱聿鐭是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隆武帝遇难以后,大学士苏观生等人认为隆武帝既然是正统,那他的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然也是有继承资格的,所以不顾永历帝的反对,建立了绍武政权。 结果这两个政权在南明快要灭亡的情况下,居然还打了一仗,而且规模也不小。这就不由得让人惊讶,难道明朝就知道内斗吗?结果绍武政权仅仅存在了一个月,就被南下的清军灭亡,所以南明永历政权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正统。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永历政权居然完全是依靠大西军的余部才成立的南明政权。大西军是张献忠的部队,一直以来都是明朝想要剿灭的对象,显然大西军却成为了南明唯一的主力人马,不得不说命运的玩笑开得不小。 已而桂王命总督林佳鼎、武靖伯李明忠领兵至三水,帝使督师陈际泰御之。二十九日,战于城西,唐兵大败。佳鼎兵昼夜兼行,十二月二日遇唐兵于海口。唐兵皆大舰,乘东南风发火箭、火球以焚桂舟。桂兵登岸,淖深三尺,人马陷,全军皆覆。林佳鼎中炮死,李明忠仅以数十骑免。---《海外恸哭记》 永历朝廷中,秦王孙可望掌握朝中大权,他也是大西四将军的老大,所以一直对南明这些大学士不感冒,所以一口气杀了十几个大学士。此后孙可望又与晋王李定国的大军火并,结果导致孙可望带着人马投降满清,几乎使整个贵州陷落。 这还没完,孙可望走了以后,李定国成为了永历朝廷的主力。他打仗很猛,曾经写信给郑成功,希望能够与他共同攻打广东,从而可以顺利会师。 可是一连给郑成功去了多封信,满口答应的郑成功却始终没有履约。独木难支的李定国只好放弃了攻打广东的计划,带兵撤回了云南。郑成功此刻当然不想跟李定国合兵一处,因为合并以后,谁才是军队的一把手呢?这可说不好。 此后,李定国的结拜兄弟南明蜀王刘文秀,一直要求永历皇帝坐镇贵州,这样可以激励南明的将士为国效力。永历皇帝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李定国却表示严重反对,甚至上书要求告老还乡。 李定国意思很明确,如果永历皇帝去了贵州,那么刘文秀极有可能取代李定国在南明的地位。可是当时永历皇帝坐镇贵州,是南明光复天下最好的办法。 结果爱国将领李定国把刘文秀给活生生逼走了,他甚至将贵州全境的人马都撤回了云南,使得满清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贵州。 不久之后,南明军队便节节败退,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永历皇帝甚至为了活下去逃到了缅甸,最终被吴三桂给捉了在滇池跟前绞杀。可见官场的内斗,对于南明来说,绝对是致命伤。 总结与反思:南明若不内斗,至少有四次翻盘的好机会。 弘光帝时期,如果四镇军阀之间不内斗,共同保卫南京政府的话,那么弘光政权不会那么快结束。他们手里一共有至少15万人马,这可不是一股小力量,完全可以跟多铎的大军相抗衡。如果再加上张名振和张煌言的部队,绝对可以反败为胜,至少可以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 隆武帝时期,如果郑芝龙和何腾蛟不选择内斗的话,隆武政权北伐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郑芝龙手里有十五万人马,何腾蛟手里也有十五万人马。他们都是地方上实力非常强大的诸侯,完全有能力与清军一战。 永历帝初期,如果孙可望不选择跟李定国内斗的话,那么由他负责贵州云南的政务工作,由李定国负责北伐拓展疆土的工作。那么他们一定可以配合默契,从而光复南明政权。至少将西南地区囊括在手是不成问题的。 ​永历帝后期,如果李定国与刘文秀能够合作的话,那么刘文秀负责在贵州督师,李定国负责进军湖南湖北等地,那么北伐的希望依旧存在,南明至少还能够保住半壁江山。 可惜这些情况没有出现,在面对强大的满清铁蹄之时,南明政权犹如一盘散沙。看似强大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内争。 这让我想起了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这两个人为了家国天下的大义,都选择放弃皇位,目的就是避免内斗。相比较之下,我们便能够看得出,南明到底是为何灭亡的了。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百七十四》 《东南纪事》 《海外恸哭记》 《南明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赵孟頫《道德经》5篇 赵孟頫《道德经》5篇下一篇:惊闻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竟然有一个是假的 惊闻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竟然有一个是假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