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从明、清皇子的筛选制度 从明、清皇子的筛选制度 来窥探同台竞争的必要性

导语:从明清皇帝的筛选制度中,可以看出同台竞技的必要性。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导语:清、明两个朝代,是华夏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在这两个封建王朝中,皇帝们展现出完全相反的风采,走向了完全的对立。今天,我们将从皇子的选拔制度来细细分析,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正确方法和重要性。 历朝历代,皇帝都是九五之尊。把权臣登台和奸臣弄墨的时代抛去,皇帝可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一言九鼎。在权力绝

从明清皇帝的筛选制度中,可以看出同台竞技的必要性。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导语:清、明两个朝代,是华夏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在这两个封建王朝中,皇帝们展现出完全相反的风采,走向了完全的对立。今天,我们将从皇子的选拔制度来细细分析,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正确方法和重要性。 历朝历代,皇帝都是九五之尊。把权臣登台和奸臣弄墨的时代抛去,皇帝可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一言九鼎。在权力绝对意义集中的前提下,能否做一个好皇帝很大程度取决于皇帝本身。 古语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皇子小时候的生存环境往往决定了皇帝长大后的政治风貌。一位小时候接受较差教育或者学习的皇子,长大后极有可能走上祸国殃民的歪路。只不过,从皇子变成皇帝,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接下来就要细细分析:皇子变成皇帝,清、明两个朝代的区别,以及在这区别之下皇帝的状态。 明朝皇帝简要分析: 太祖朱元璋:生于1328年,卒于1398年,是一位丰功伟绩与杀伐并存的皇帝; 惠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卒于1402年,进行改革,有惠天下,因削藩惹恼诸侯,改朝换代; 成祖朱棣:生于1360年,卒于1424年,五击匈奴,维护边疆稳定,修《永乐大典》,改首都; 仁宗朱高炽:生于1378年,卒于1425年,政治清明,缓和矛盾; 宣宗朱瞻基:生于1398年,卒于1435年,经济发展,国富力强,但教习太监学习,整出诸多权监; 英宗朱祁镇:生于1427年,卒于1464年,土木堡之变,错杀于谦,为人仗义; 景帝朱祁钰:生于1428年,卒于1457年,称帝,任用于谦维护北京城,囚禁哥哥; 宪宗朱见深:生于1447年,卒于1487年,喜方术,好女色,荒淫过度; 孝宗朱佑樘:生于1470年,卒于1505年,广开言路,中兴之主; 武宗朱厚照:生于1491年,卒于1521年,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 世宗朱厚璁:生于1507年,卒于1566年,前期清明,后期堕落,丹药中毒身亡; 穆宗朱载垢:生于1537年,卒于1572年,无作为; 神宗朱载垢:生于1563年,卒于1620年,荒淫无度,贪图享乐,努尔哈赤做大做强,三战弘扬国威; 光宗朱常洛:生于1582年,卒于1620年,好色,明朝着名的红丸案; 熹宗朱由校:生于1605年,卒于1627年,木匠皇帝; 思宗朱由检:生于1610年,卒于1644年,崇祯末代皇帝。 明朝皇帝治政分析: 纵观整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皇帝绝大多出处于瞎胡闹的状态,比如那个木匠皇帝朱由校,执政期间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一位叫魏忠贤的太监外带着做了几把不错的木头椅子。 只不过,这一切都是朱由校的错么?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朱由校年少的时候没有接受好的教育,从小就不认几个字。好不容易长大了,除了会搭木头什么都不懂。这样的皇帝,不搭木头才是浪费人才。毕竟,朱由校的一个木桌,在民间可以卖到几百两甚至几千两的价值。 《明史》: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 当我们细细翻看明史的时候,发现从神宗的时候皇帝就出现问题了,也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爷爷,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万历皇帝。 当然,时间线扯得有点远,我们继续分析: 《寄园寄所寄》: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 这应该是《寄园寄所寄》说过最委婉的一句话:皇帝很喜欢做木头,而且做木头很有才能。那么问题来了,皇帝喜欢做木头,可是喜欢做皇帝呢? 答案:魏忠贤。 魏忠贤在七年的时间里,从之前的太监慢慢爬到了九千岁,何为九千岁?那就是比皇帝少一千岁,何等的嚣张? 那朱由校皇帝为什么没文化呢?为什么朱由校不喜欢政务呢?朱由校皇帝为什么喜欢和魏忠贤玩耍呢? 因为朱由校小时候压根没接受过教育。渗人听闻,皇帝小时候没接受教育?那他小时候在干什么? 答案:他也不知道该干啥什么。 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推一个辈分:熹宗朱由校的父亲------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很惨,因为自己的父亲也跟不喜欢自己。万历皇帝非常想立另一位皇子为皇帝,不想立朱由校当皇帝。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万历皇帝不喜欢这个儿子,为什么还要立这个儿子当皇帝呢? 因为光宗朱由校是嫡长子,明朝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这点谁都动不了,甭管你是朱元璋还是朱棣,必须满足嫡长子继承。朱棣喜欢自己的二儿子,可喜欢又怎么样呢?最终还是让朱高炽当上了皇帝。 只不过,朱常洛并没有那么幸运,他等了很多年。直到一次谈话,因为内阁大臣集体施压,才为朱常洛争取到皇帝这个权利。这就是明朝着名的册立太子案,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明朝第五大案,在此案中牺牲的官员、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只因为万历不想立嫡长子当皇帝。 明朝的皇子继承制度看起来无情,却也减少了一些麻烦:争皇位的麻烦。甭管你多能干,也甭管你多傻,只要你是嫡长子就可以当皇帝,不是嫡长子就去玩泥巴。可以说,明政府的皇位政策,尽最大可能减少了内斗,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之一。 只不过:如果嫡长子是个废物,是个极端之人,也要立他为皇帝么?没有竞争的皇位选拔与清帝国皇位选拔有着什么特殊之处呢?我们接着来分析。 清朝皇帝简要分析: 清朝,建国于1616年,亡国于1912年,享国296年。 顺治帝,在位18年,在位时年少,多尔衮辅政,任用汉官,警惕党争; 康熙帝,在位62年,除鳌拜,灭三番,一统台湾,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刻字毁书法; 雍正帝,在位13年,多项改革,励精图治,奠定康乾盛世,承上启下; 乾隆帝,在位60年,宽猛互济的政治风格,整修四库全书,好收藏,收藏之物好刻印章; 嘉靖帝,在位25年,灭和珅,守祖产,认识现状却无法采取有效政策; 道光帝,在位30年,才智平庸,勤俭节约,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咸丰帝,在位11年,民怨沸腾,早期励精图治,后期怀疑人生,沉迷酒色; 同治帝,在位13年,洋务运动,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光绪帝,在位34年,多次变法,被慈禧阻挠,无回天之术; 宣统帝,在位3年,傅仪皇帝,末代皇帝,不多介绍。 清朝皇帝治政分析: 首先说明一点,清帝国对于汉人的确不是很友好,文字狱也好,剃发令也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歧视汉人的现状。作为满族天下,我们只是单纯的分析皇帝,除了皇帝之外的政治我们暂且不谈论。 整个清帝国,皇帝最不像样的,就是光绪皇帝和咸丰皇帝,除了这两位皇帝之外其余的皇帝都还算说得过去。 清史记载:咸丰皇帝是清帝国最后一位具有实际统权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通过秘密建储方式继承的皇帝。至于在之后的皇帝,或多或少的有慈禧的影子。慈禧大妈作为最后将近六十年的实际统治者,实在是不忍直视。她老人家活着一天,都是清帝国的损失。可谁想的到,慈禧死去没几年,大清帝国也跟着去见她了。 最开始的咸丰皇帝,非常的勤恳,勤恳得有些不像样子,忙里忙外,事无大小巨细,只要臣子有需求,皇帝就会第一时间赶到救场。咸丰最开始的几年基本上不可以称之为皇帝了,是仆人还差不多。只不过,在执政后几年,伤碎了心,开始沉湎女色,并且长久不能自拔。咸丰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英法联军、鸦片战争,那几年的糟心事基本上全让咸丰帝赶上了。更要命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华迫使咸丰帝逃亡外地,对于皇帝而言是奇耻大辱。自此之后,咸丰帝一蹶不起,开始了花样年华的享受。 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看来他不是一位明智而坚强的领导者,他对外部世界极端无知。 这句话,基本上可以完美的阐述咸丰皇帝的境遇:志不坚! 至于光绪皇帝,我们实在没有太多理由去责怪他,毕竟光绪皇帝从来都不能代表他自己,在他背后有着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那矛盾而又复杂的一生,几乎可以阐述一个皇帝的辛酸史。皇子说了不算,大臣说了不算,却只能让一个婆娘指手画脚,光绪没成为第二个咸丰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我德宗景皇帝,时势多艰,忧勤尤亟! 这是张勋对光绪皇帝的评语,可谓是切中要害。一个皇帝当成这个样子,还是拜自家爷爷的福。 明皇帝继承方法: 明朝的皇子继承制度,是完完全全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文臣和武将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万历皇帝想换个嫡长子,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都没能成功。 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稳定性弱,适应性强。 何为稳定性弱?简而言之:嫡长子即位后,由于其余皇子不服气,可能会采取武力抗衡,或者军事对抗,通过暴动来夺取政权。整个明帝国,有三位皇帝经历过此事,朱允炆被自己的叔叔取代了,朱瞻基通过御驾亲征解决了这个问题,王守仁通过诡术帮助皇帝度过危机。这也能看得出来,造反成本大,成功率低,但是嫡长子继承有很大概率引发造反。因为,那个所谓的嫡长子,未必能服众。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何为适应性强?皇子的继承完全是打娘胎里就确定好了,没有任何优劣竞争,谁生的早谁就当皇帝,谁生的晚只能当诸侯。看起来有些无奈,可是在早期能减少大量无畏的内耗。皇子只要生下来,基本上就确定了身份,最起码在上一代皇帝没死前,下面这群小崽子们打不起来。 《明仁宗实录》:长嫡系统,国家常 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明帝国对于册立皇子的心态,那就是嫡长子继位。 当然,这种继位顺序,绝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迹可循,甚至在《明太祖实录》中都有过详细介绍。 朱元璋:立嫡立长! 这句话,基本上奠定了明帝国两百多年的皇子继承顺序,朱元璋是太祖,这种话还是很有含金量的,后代根本不敢违背。 我们来简单介绍下,这个所谓的立嫡立长是什么意思:首先,嫡子的身份非常重要,如果是嫡子,可以直接任命为皇子;如果不是嫡子,或者说皇后没有嫡子,则在庶子中寻找年长的孩子,让他当皇帝。 甭管他是哑巴瘸子,或者说聋子瞎子,只要有口气还是嫡长子,就铁定皇帝,没得跑。 这样的一种方法,皇位纠纷的确少了很多,但无法解决嫡长子劣根性的问题。往往嫡长子凭借着自身的身份,肆意妄为,胡作非为,可是没人管。毕竟,人家将来是当皇帝的人。 除了立嫡长子之外,还有一条是:兄终弟及。正是这句话,为崇祯当皇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只不过,明朝末年的混乱环境,哪怕是朱元璋在世,也不一定能够应付这复杂的局面。 清皇帝继承方法: 与明帝国的继承方法截然不同,清帝国皇子继承皇位,有着更多的竞争性和复杂性参与其中。 因为太过复杂,我尽可能化简一下啊,为大家节省时间。 清帝国一共出现四种继承制度,相辅相成,没有一定之规,简而言之:优中取优。 这四种制度分别为:秘密建储、嫡长子继承、懿旨确立、汗位推选制。 在整个清帝国之前的帝国,基本上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除三国的魏国和元朝之外。 清帝国皇位的继承,呈现出多变性和不可控性,这种多变性更倾向于灵活性和制度化,有着更多的务实和创新精神。 我们一次来介绍: 汗位推选:在几位贤王中选出比较贤能的人,让他去当皇帝。请注意,这里的贤能是唯一的评判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嫡长子继承:这一点咱们之前已经讲过,不再过多赘述。 秘密建储:这一点的重中之重就是秘密两字,皇帝直接选出皇子,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下,皇帝死的时候由贴身太监拿出一半圣旨和正大光明牌匾多对比,遴选皇帝。当然,秘密建储形式多样化,不做过多解释。 懿旨:这一点更容易明白了,皇后直接下旨,选定皇帝。 清帝国的皇帝在选拔之前,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是否会蒙、满、汉三门语言,骑射是否合格,行军打仗是否有见地,为人处世是否正直,这些都在考核范围内。 尤其是三门外语言必须掌握,这基本上是一个死命令,一旦有皇子无法掌握或者精通三门语言,基本丧失了竞选皇子的机会。 清帝国的皇子继承制度,竞争空前激烈,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皇权,但前提是你足够优秀。兄弟手足之间互相攻击不在少数。 这样的皇帝竞选制度,稳定性极强,但适应性极弱。 为何稳定性强?因为任何一个皇子变成皇帝,他都有足够的能力服众,其他皇子不敢造反,即便造反也会短时间内被镇压。 何为适应性弱?这完全适者生存的野蛮竞争,尽管生在皇家,可是如果不努力就会被剔除竞争皇位的权利,无法进行新一轮的争锋。 同台竞争,尽管激烈,却很公平 再次重申,我们只是单纯的探讨明清两大帝国的皇帝,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民生环境,我们会在其它的环节进行简要分析。 清帝国的皇位竞争,往往是撕破了脸的那种直来直往的竞争,没有任何其它因素可左右。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便是:公平,除此之外还是公平。这种相对而言的公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皇权的政治选拔制度,对于未来皇子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好处。 明帝国皇位继承,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旦出了事情就是一连串的系列问题。 比如说:万历皇帝想换皇子,搅得皇宫大臣满天飞,皇子朱常洛六神无主,直接影响了自家孙子朱由校的教育,到最后整出个木匠皇帝和太监魏忠贤,可以说祸国殃民,遗臭万年。 那么在生活中,尤其是多子家庭或者企业家庭,这种清帝国式的继承更有必要,尤其是企业式家庭,对于企业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同台竞争,看起来残酷无比,可对于培养接班人来说,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当然,与时俱进也是必要的,毕竟现在不是清帝国,而你也不是皇帝。 参考文献:《寄园寄所寄》、《明史》、《清史》、《剑桥中国晚清史》、《明仁宗实录》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飞信2014如何导入聊天记录 飞信2014如何导入聊天记录下一篇:通达信价格历史公式 通达信价格历史公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