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元稹读音 元稹的爱情 元稹的读音

导语: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爱情‍‍‍‍‍‍‍‍‍‍‍‍‍‍‍‍‍‍‍‍唐朝著名诗人元稹除了和挚友白居易所流传百世的“元白之谊”,其爱情故事也让后人津津乐道,世人多以痴情不专情来形容他,对于元稹的爱情获得这样评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爱情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除了和挚友白居易所流传百世的“元白之谊”,其爱情故事也让后人津津乐道,世人多以痴情不专情来形容他,对于元稹的爱情获得这样评价的原因及发生的故事具体如下。

元稹画像

元稹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之一是其结发妻子韦丛,贞元十八年出身官宦家庭的韦丛嫁给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元稹,他们婚后的生活虽然拮据,但习惯安逸高门生活的韦丛并不贪图荣华富贵,相反她任劳任怨、贤惠持家,韦丛和元稹七年的贫贱婚姻生活虽不富裕但相敬如宾、温馨甜蜜,无奈造化弄人,元和四年元稹升任监察御史,困苦生活终于熬过、幸福生活即将开始时,韦丛却因病去世,元稹悲痛交加写下了《遣悲怀三首》等悼亡诗来追思亡妻。

元稹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之二是薛涛,元稹在31岁时相识了大他十一岁的薛涛,但年龄的差异并没有阻挡他们汹涌的爱意。在薛涛自称自己已经老了时,元稹在写给她的诗中写道: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在薛涛早已忘了自己的字时,元稹对她说:当朝女诗人并不多,但洪度(薛涛的字)你是最杰出的一个。这些字字句句深深打动了韦丛,自此他们开始日日谈诗、游玩各地,这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后元稹返回京城,他不仅带走了薛涛所赠之诗更带走了薛涛一生中唯一的爱情,后来他又做了乘龙快婿,而薛涛回到了浣花溪,这也是元稹的爱情痴情不专情的原因。

‍‍‍‍‍‍‍‍‍‍‍‍‍‍‍‍‍‍‍‍

元稹的读音

这个问题的矛头应该指向“稹”,作为一个明显的形声字,它的读音不麻烦,即使不知道怎么读,也会莫名其妙地读成“真”,但其实,人家读三声“珍”,这字一般很少见,但在唐代文学史中出现频率颇高,只因为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元稹,这也算是字凭人贵的一个典型吧。

元稹雕像

元稹,唐朝大诗人,“曾经沧海”的男主角,“巫山不是云”的感叹者,写诗很走心,浅显易懂,但情感真挚,而这种感情真挚的诗句大多是悼念亡妻韦丛所作,也正是因为这些诗,才使元稹在唐朝几万多诗人中脱颖而出。

但元稹诗名流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有一个更有名的好基友白居易。说起白居易来,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把他李白、杜甫一起说,但其实白居易和元稹才是一个年代的人。白居易大元稹八岁,二人同年考取功名,结下了友谊,而且二人的文学主张也很合拍,经常诗歌唱和,绝对是绝佳的好基友。

另外元稹还和两个比较有名的女人发生过关系,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崔莺莺,因为崔莺莺这个文学形象就是出于元稹之手,而这个故事正是元稹经历的真人真事,崔莺莺也有其人,只不过,年少时的元稹为攀高枝,劈了崔莺莺的腿,现在看来,这段情史算是元大帅哥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另外一个女人那更是声名在外,唐朝三大美女诗人之一的薛涛,当年那可是和元稹流传了一段众人皆知的“姐弟恋”,二人暧昧由来已久,但最终没能厮守一起,很遗憾,但也并不可惜,毕竟命运之手,变幻无常,薛涛没嫁给元稹,也算是薛涛的另一种美好的结局吧。

关于元稹墓志铭

元稹是公元前779-831年人,字微之,今河南洛阳人,元稹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家世本来很好,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十世孙,元宽是他的父亲,母亲为郑氏。

元稹图片

元稹自幼便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少年时期就有才名在外,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两个人还结为了终生的诗友,感情非常深厚。他和白居易的思想同步,想法也非常默契,两个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世人称为“元白”,诗的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在白居易题写的元稹墓志铭里面可以了解到,元稹的仕途并不顺利,几遭宦海沉浮,因为他性格豪爽,处事不羁,在朝中被贬数次,郁郁不得志,只能把一腔热血放在诗上,被贬数年间,元稹和白居易作诗词多达180多首。在元稹墓志铭里白居易曾这样写到“执友居易,独知其心,以泣濡翰”,者充分体现了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深厚情谊,白居易知道元稹死后,伤心悲痛,泣泪之下写下了这篇元稹墓志铭。在元稹墓志铭里白居易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心长而运短”,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了元稹的郁郁不得志,没有办法舒展抱负。虽然元稹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但他和白居易却在中华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他的很多诗词都被后人代代相传,流芳千古。

对于元稹的诗的鉴赏

元稹的诗作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因为诗写的好,是他应有了很多的仰慕者和红粉知己。

元稹画像

元稹的诗,其实是非常的扣人心弦和感人肺腑的。菊花没有牡丹的富荣美丽,没有兰花显得高贵,却有很多诗人偏爱菊花。东晋陶渊明就非常喜欢菊花,写过流传至今的《饮酒》,其中写道采摘菊花要去东篱下,悠闲的见南山。到了唐代,元稹的诗《菊花》也同样的有韵味。

元稹的诗中提到,“一簇簇,一丛丛的菊花好像是陶渊明的家”《菊花》这首诗里用了比喻的手法,还用了两个“绕”字,第一句那个“绕”是跟我们说明满院子里都是菊花,菊花盛开的很茂盛,可以看得出元稹对菊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第二句中的“绕”字是说作者在赏菊花赏的都入迷了,有点流连忘返了……“遍绕”“日渐”也用的很棒,这两个词充分的表现出元稹对菊花的喜爱程度,对菊花的痴迷。

元稹为什么“偏爱菊”是因为菊花在经过了风风雨雨之后才凋落。秋天过后,其他的话都已经凋谢了,只有菊花在屹立在风中,给生活添了许多生机,生机盎然。而且他在诗中也说到,当菊花也凋谢了,就再也没有花可以欣赏了,由此可以看出元稹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四季之中菊花是最后开放的,却也是他最爱的。

这首诗也有元稹寄托的人生追求在里面,寄托了元稹坚贞不屈,欣赏孤傲独立的人性,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元稹的爱情诗介绍

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白居易被后人尊称为“元白”,诗号为“元合体”,他之所以声誉国内外的原因除了发起新乐府运动,再就是其表达深切的爱情诗,元稹的爱情诗仿佛孤风悲吟,非常扣人心弦,打动人心。

元稹雕塑

元稹的爱情诗代表作之一《离思》是当时最为真挚、最具质感的爱情诗,其中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引自《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他将对心爱的妻子挚爱的情感比喻为广阔的海水、绚烂无比的巫山之云,以表达这份爱意的深厚。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则是将世间众女子喻为漫多的花丛,自己则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毫无眷恋。这三句所说都是其“果”,那么“因”指的是什么呢?在看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半缘半道”便是其“因”,也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这里所写的修道并不是出家修行,而是一种爱的信仰,在意识形态里可能是会被世人批判的“个人迷信观念”,但爱情里的“个人迷信”绝对是真挚伟大的,如果把《离思》的最后两句直译过来就是“一半是我对你的个人迷恋,一半是你本身就是可爱迷人的”,这也是元稹深情爱恋妻子的原因。

元稹的爱情诗不只有《离思》,还有《菊花》、《遣悲怀三首》等都流传深远,被世人所熟诵。

菊花元稹赏析

在元稹之前,很多大诗人都写过菊花,然而元稹还能寥寥数语,就写出一首流传后世的菊花诗。他的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像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百看不厌。

菊花图

那年元稹二十四岁,正在等待考取功名,年少的才子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秋天里很普通的一日,他看到院子里的一丛丛菊花绕着院子排开,很悠然,便诗兴大发,“秋丛遍绕似陶家”。他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顿时产生错觉,自己所住的这户小院不就是当年陶渊明住过的院子吗?“遍绕篱边日渐斜”诗人都矫情,更何况是年轻的诗人,往往诗兴来了,就怎么挡也挡不住。于是,他就绕着菊花的篱笆绕了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日头都落下去了,天都黑了。

为啥要这样一直绕着菊花欣赏呢?因为也挡不住,这个是内心喜欢。“不是花中偏爱菊”,他说并不是说那么些花里,我偏偏喜欢菊花,而是因为这菊花开后真没什么花可以看了,也就是“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元稹并没有炫耀华丽的辞藻,而是简单直白地表明了对菊花的喜爱,可见他也是位性情中人,敢于直接表达自己所爱,这和元稹的性格也挺符合。元稹后来,真的是见一个爱一个,处处留情,最著名的一段感情非和薛涛的断断合合莫属,而其最有名的几首诗是为亡妻韦丛所写,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也并不是滥情之人,只是作为一个男人的本色罢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茨威格 茨威格是哪个国家的 茨威格的故事介绍下一篇:代王刘恒 汉文帝霸陵被盗事件,6件珍宝被盗出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