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北兵马司 胡同文化—兵马司胡同15号和民国地质调查所

导语:该文章介绍了位于北京军旅胡同的十五军马公司的欧式建筑,曾是中国地质科学研究机构地质调查局的所在地。建筑历经岁月洗礼,但仍然能看到捐款者姓名的石雕。该建筑为水泥加固结构,非常坚固。文章回顾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历程,并祝福着未来。

离开繁华的西四南街,走进安静的军旅胡同。在不远处胡同北侧的15号院,矗立着一组欧式建筑,由两栋建筑组成,造型稳重,色彩柔和,散发着一种宁静、安逸的美。然而,历经岁月无情冲刷而幸存下来的主楼上的石头,却模糊地告诉我们,曾经孕育了中国地质科学的昨天、今天、明天,就在这古老的大门里。

这组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的形状朝南,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门刚好开着。虽然建筑西墙的石雕很漫,但“土实验室”还是可以区分的。后半段地上三层,额石量为民国十九年。金著《地质调查局沁源燃料研究》。主楼大门的东面和两面墙上镶嵌着捐钱建楼者姓名的石雕。可见这个地方应该是民国时期名人捐款修建的。西楼和主楼不一样,但也是地上两层,楼顶有地下室和阁楼。据介绍,该建筑为水泥加固结构,非常坚固。

地质调查局是我国早期重要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为我国地质科学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研究所成立之初就设在北京,张、丁文江、翁等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曾在这里工作和研究,李四光先生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1927年,原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聘请李四光为地质研究所所长,该所设在上海。就这样,地质局和地质所南北呼应,相互借鉴,形成了我国早期的地质科学研究体系。民国19年,成立了北京地质调查局沁源燃料研究室和土壤研究室,作为专门从事燃料实验的研究所的分支机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北京地质调查局和上海地质研究所分别迁至重庆和桂林。

解放后,李四光先生将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研究所合并,统一成立了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新中国的地质科学研究由此诞生。

回顾新中国地质科学50多年的发展历程,艰辛与成就,思考与骄傲如指环,永载史册,孕育未来。十五军马公司的这组建筑,像一个长辈,在阳光下的大街上,静静地回忆着过去,祝福着明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30178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蔡元培故居 胡同文化—东堂子胡同的蔡元培故居下一篇: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胡同文化—古观象台下消失的鲤鱼胡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