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吴伯箫简介 吴伯箫简介 吴伯箫人物资料 吴伯箫人物介绍

导语:吴伯箫简介、吴伯箫简介、吴伯箫简介,下面的文字信息是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让我们快速的看一下吧!吴伯箫中文名称:吴伯箫别名:原名西城人物简介:原名·程,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后,历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参与领导

吴伯箫简介、吴伯箫简介、吴伯箫简介,下面的文字信息是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让我们快速的看一下吧!

吴伯箫

中文名称:

吴伯箫

别名:

原名西城

人物简介:

原名·程,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后,历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参与领导郭沫若作品编委会。1981年10月,他访问英国,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1982年8月因病去世。

现代名人推荐吴伯箫材料

中文名

吴伯箫

别名

原名西城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山东莱芜吴花园村

出生日期

1906年3月13日

死亡日期

1982年8月10日

职业

散文作家和教育家

毕业院校

曲阜师范学校

代表作

羽毛书

原名·程,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出生于1906年

莱芜吴花园村半耕半育的富裕家庭。我7岁时向父亲学习。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主任。五四时期,他参加罢工,调查日货,宣传民主和科学。1924年夏天师范毕业后,他开始创作文学。期间参加群信社,秘密阅读《共产ABC》《夜尚少年》等书刊,在《京报副刊》发表《昼夜》《钟书杂记》等文章。与曹玮峰、程启宇共同组织《烟囱》杂志,共出版10期。“一二九运动”后,为了防止学生受到军阀的迫害,敦促学生提前放假,并组织他们回家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抗战后参加革命,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

吴伯箫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余件,主要收藏于《虞书》《烟雾集》《黑红》《六安风光》《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藏品中;香港文学研究会出版《吴伯箫文选》。

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家境殷实。我7岁时向父亲学习。14岁时,他被曲阜师范学校录取。1924年的暑期师范学校

毕业后,经老乡介绍,在孔子学院当了英语老师。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夏毕业后,在青大校长办公室当文员,结识了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孟超。1935年任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教务处主任、语文教师。暑假期间,他回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洪深、臧克家、王亚平一起创办了《夏录》。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1938年4月,长途跋涉来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1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抗日文艺工作组组长,赴长治地区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参加编辑《文学突击》,任中国女子大学教师。

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边区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处处长。1942年5月,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听取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进一步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1945年11月任华北联合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不久,他担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1949年7月,经人介绍,吴伯箫当选为文艺界协会会员、秘书长。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春,人民教育出版社副主任、副总编辑参与编辑教材《文学》,兼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主任,负责编辑出版《文艺学习》《语文学习》等各类刊物。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

我在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创作文学,写了《白天和黑夜》、《学校里的杂记》等文章,发表在《北京日报》和《晨报》上。后来,他又写了《》、《马》等。,并收录在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虞书文集》中。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参加了革命,1938年去了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东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解放后,他主要从事语文教材编辑的领导工作,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坚持散文创作。

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吴伯箫同志写了《北极星》《记住一个纺车》《歌唱》等20多篇散文,后来被收为《北极星》文集。在这些散文中,作者热情地宣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作风,赞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鼓励人民克服困难,取得新的胜利。这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丰富的时代色彩和较高的艺术水平。

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散文家吴伯箫青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意识,是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叛逆者。

1925年夏,在同乡王子婴的支持和帮助下,曲阜盛宴杜克孔德成第77代英语教师吴伯箫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不久,他被父母召回莱芜老家结婚。这段婚姻完全是父母包办的。新娘刘是该县偏镇村人,她的父亲和的父亲吴是同学、朋友。当时,年仅19岁的吴伯箫根本不同意这段婚姻。他曾经用非常愤怒的语气争辩:“这种婚姻一点感情都没有,就像走在路上遇见一个人,不说话就结婚,可以吗?”他的父母劝他,逼他,但他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从不同意。新婚之夜,他先是和女方讲道理,然后吵架,两人从不同床共枕。婚后第三天,他愤然离家,回到北京。

1931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吴专程回家处理离婚事宜。为了获得舆论的支持,他还特意在离家不远的莱芜县东莞贴出一份油印小报,宣传封建礼教的危害和父母包办婚姻的不良原因,以示自己离婚的正当理由。之后,他被推荐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校长办公室做文员,在那里他认识了青岛女子中学的高中生郭,并爱上了他。他于1937年与郭结婚。

然而,吴与刘离婚后,刘并没有离开吴家去嫁给别人。相反,刘一直留在吴家照顾的父母,直到吴的父母去世。和郭结婚后,他们继续给家人寄钱贴补家用。

在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吴花园村西南角,有一个不起眼的寺河小院,是我国已故著名散文作家。

教育家吴伯箫故居。

吴伯箫曾经住过的房子最初是他的祖父郝韩翔建造的,有两栋东屋、两栋西屋、三栋南屋和五栋北屋。当时除了南屋是瓦房外,其他都是俗称的“汉服”房屋。民国22年,吴伯箫三弟吴锡珍翻修了房子的南屋。莱芜战役时,房子的北屋被烧毁,南屋的西墙和东边的两个屋顶被炮击,所以在1947年进行了翻修。1982年,户主吴锡珍把原来的大门改成了普通的农村大门,把原来稻草屋的北屋前的空白墙改成了砖墙,把屋顶换成了大瓦,把南屋的小瓦换成了大瓦。

无论是吴伯箫的散文怀念延安生活、怀念吴伯箫的简介,还是怀念他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主张继承革命传统,促进人民积极进步

的主题。

深入挖掘“一枝一叶”的共性,以小见大,从平凡中汲取深刻的内涵,是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比如在《记住一个纺车》中,从“农村用手摇纺车”引申出“艰苦奋斗、乐在其中”的延安精神。

吴伯箫通常不会即兴发挥,但在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后,他会回去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就像他15年后才写的延安生活的亲身经历一样。经过一番回味和提炼,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变得清晰明了,片面的感情汇聚成完整的印象。

吴伯箫是我国有成就、有影响的散文家,1925年在京求学时开始写作,一生著述200余部,主要收录在《虞书》、《烟集》、《黑与红》、《六安风光》、《北极星》、《离别集》、《忘年》等选本中。翻译成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吴伯箫散文集。第一部散文集《街夜》因九一八事变未能出版。在山东任教七年后,散文创作趋于自觉。《山居》《岛上的季节》《马》《说忙》《虞书》《我没见过长城》成为现代著名文章,被当代评论家认为开创了现代散文的“豪放派”。1931年,它们以虞书的名字在上海出版。延安时期的战地通讯,因为刊登在《抗战文学》、《大公报》等大报上,在大后方影响很大。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入《陆机安景》和《黑红点》的通讯报道。同时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抒情散文《论无私的境界》、《远离的心情》、《谈日常生活》、《山野桃花》等。,表现了吴伯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应该算是吴伯箫散文的一部杰作。东北地区散文创作较少,代表篇章有《起点》和《向海洋》。《书》、《范先生》等。,然后出版了《出发集》。20世纪60年代初,为表达延安生活而创作的著名散文集《记一个纺车》、《园记》、《唱》、《洞景》、《难老泉》、《早》等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新时期创作了《天涯》、《忘年》等优秀作品,并于198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散文集《往昔》。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吴伯箫文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记一辆纺车原文 《早》课文 作者吴伯箫简介及作品下一篇:吴奔星 吴奔星简介 吴奔星 别 别 吴奔星 赏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