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九州地图 古代地图简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

导语: 影视剧中的李煜 地图的绘制和利用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古代地图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 原始地图时

影视剧中的李煜

地图的绘制和利用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古代地图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

原始地图时期——西晋之前

有关地图的传说,最早见于《易·系辞》中“河图洛书”的传说。“河图洛书”到底什么样,众说纷纭,谁也没见过,是不是具备地图因素,无法定论。现存史籍中真正可以看做具备地图要素的,是《世本·作篇》中记载的史皇所作之图。据该书记载,史皇是黄帝之臣,“图为地形物象之图”。《世本》的成书年代虽然说法不一,但《周礼》《国语》以及司马迁等都征引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皇作图”的记载虽然不能成为我国地图起源的确切实证,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几千年前,古代中国已经有了描绘“地形物象”、具有地图性质的地理信息载体。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夏禹治水的事迹。禹命诸侯和氏族首领发动民众整治土地,翻山越岭,立木为标,测定高山大川。禹手里拿着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按照不同季节开辟、疏通九州的山河大川。这里“立木为标”“准绳规矩”等都是测量土地的技术工具。按常理推测,既然进行了测量,就应该有地图。那个时代没有纸张,也没有简牍,地图绘制在哪里呢?答案是,在鼎上。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成功后,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铸造了九只大鼎,分别铭刻了九州的图像。九鼎图像上的内容,明代杨慎和清代毕沅都作过考证,毕沅认为:“禹铸鼎象物,按其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所图也。”据此可知,九鼎是见于文献记载的、刻绘有九州山川形势的原始实物地图。

放马滩纸质地图残片

放马滩墓地出土的地图不仅为研究我国古代地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西汉就有纸”的说法提供了可靠物证。

秦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后,大臣萧何首先搜集了秦朝的图籍,这些图籍成为后来汉朝治理天下的基础资料。据《汉书·萧何传》记载: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汉代建立后,朝廷对地图的绘制、收集、管理、使用非常重视,建立了各郡国向中央定期呈送地图的制度,正如班固在《东都赋》中所说“天子受四海之图籍”。

现存汉代地图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帛书地图最有代表性。1973-1974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在三号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制在帛上的彩色地图,即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地图。根据同时出土的木牍记载,该地图是汉文帝初元十二年以前绘制完成的。这些地图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国制图技术的高超水平,其中地形图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

驻军图复原图,图源:文物出版社《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1977年3月版

古典地图时期——西汉至明初

自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代,地图的绘制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西晋时期,出现了以裴秀为代表的制图学家和以《制图六体》为代表的理论著作。裴秀在西晋时期位列司空,对地理学有深入研究,他对前代流传下来的地理著作进行了甄别、整理,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幅,在该图的序言中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绘制理论——“制图六体”,集汉、魏晋时代制图学术之大成,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晋书·裴秀传》记载,“制图六体”主要包括:一曰分率,即比例尺;二曰准望,即确定方位;三曰道里,即确定里程;四曰高下,即地势高低起伏;五曰方邪,即道路、河流等的偏、邪;六曰迂直,即山川道路的迂回曲折。“制图六体”理论是对此前古代制图实践的理论总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技术的理论基础,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明代初期。历史上著名的制图学家如唐代贾耽、宋代沈括等,都深受“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由于西晋统一时间很短暂,裴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在完成不久后就失传了。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科技、文化发达,出现了以贾耽、僧一行为代表的地理学家。贾耽主持绘制了唐朝疆域及周边国家全图——《海内华夷图》,僧一行主持了我国最早的子午线测量工作,在地图测绘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贾耽在唐顺宗时期曾任宰相,从小就对地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唐德宗贞元元年,贾耽开始主持绘制《海内华夷图》,历经十七年才得以完成。该图详细描绘了唐朝疆域及周边国家情况。据史料记载和推算,《海内华夷图》图幅标示的东西实地距离达三万里,南北达三万三千里,全图幅面约10平方丈。如此鸿篇巨制实属罕见,由此可知此图规模之宏伟、工程量之巨大。《海内华夷图》原作没有保存下来,不过宋代根据此图缩小10倍的《华夷图》有幸流传至今。

华夷图拓本局部

《华夷图》为石刻地图,刻制于两宋之交的伪齐阜昌七年,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全国地图,原石现存于西安碑林。据考证,经过宋代的改动、省略和缩绘,图中既保存了一些唐代地名,也有宋代、辽代地名。此图右下角有注释:“其四方藩夷之地,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又参考传记以叙其盛衰本末。”由此可知,唐代贾耽的原图画出了几百个属国,宋代进行了大规模压缩、省略。

刻有华夷图的石碑背面还有另外一幅著名的宋代石刻地图——《禹迹图》,这是现存较早的画有方格的地图。“禹迹”是水利事业的代名词,该图重点标注了长江、黄河、海岸线等水系信息。在图的左上方写有标注:“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禹迹图》上画满了方格,是我国传统的“计里画方”制图方式的体现,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在十四世纪初传播到阿拉伯、欧洲等地,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重要贡献。

禹迹图拓片局部

实测地图时期——明清

我国古代的地图测绘自西晋裴秀创立“制图六体”理论之后,基本停滞不前。从明代开始,西方地图测绘理论和方法由来华的传教士引入国内,我国开始有了基于大地坐标系统的实测地图。传教士引入的世界地图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为国人带来了全新的地理知识,也对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

《坤舆万国全图》,图源:百度百科

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绘制的众多地图当中,他与李之藻合作完成的《坤舆万国全图》最知名。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中央之国”观念,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心。这幅地图融合了东西方制图技术,是首次绘制出五大洲的中文世界地图。在地图绘制的过程中,利玛窦等人还创制了许多新的地理名词,沿用至今,如地球、南北极、赤道、经纬线、亚细亚、欧罗巴、大西洋、北冰洋、地中海、尼罗河、加拿大、古巴等等。

西方先进的地图测绘技术传至明朝后,主要在传教士和少数知识分子之间传播,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清代建立后,清政府为全面掌握疆域幅员,维护国家统一,开始着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图实测工作。

清初全国性地图测绘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七年结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测绘,在世界大地三角测量史上也是规模空前。这次全国测绘的成果,集结为《皇舆全图》。《皇舆全图》完成后,一直秘藏于清宫,外人罕睹,直到1921年,该图才在沈阳故宫被发现,后来曾石印出版,命名为《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康熙年间的这次全国实测,由于当时西部被蒙古准噶尔部占据,最西段仅止于哈密,未能将哈密以西的广大区域绘于图中。乾隆年间,准噶尔叛乱平定之后,清朝将今天新疆全境纳入版图,为西域的测绘工作准备了条件。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廷先后两次派人赴新疆实地测量,补绘康熙年间《皇舆全图》所缺部分。乾隆二十六年,清廷在康熙时期测绘的地图的基础上,加上两次对新疆的实地测绘,汇编成《皇舆全览图》。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实地测绘地图,该图以实测为依据,采用经纬度绘制,内容相当详细准确,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在世界测绘和制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皇舆全览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同治四年,胡林翼将《皇舆全览图》改编为《大清一览舆图》公开发行,成为此后几十年间中国各种一览图的蓝本,民国初年的十万分之一调查图也是以该图控制点为依据完成。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地图绘制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密,除了传统的纸质地图之外,还出现了谷歌地球、中国天地图等功能先进的电子地图,各种导航软件也是层出不穷,即使是自嘲为“路痴”的人,也能依靠地图导航,准确到达目的地。

从最早的木板地图,到今天的北斗手持机,地图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了解一些地图发展演变的知识之后,或许你对地图的意义和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有空多看看地图吧!

主要参考资料

金应春、丘福科:《中国地图史话》,科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文物出版社,1977年3月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古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5年6月版;

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版;

自然资源部网站、故宫博物院网站。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刘伯温之死 刘伯温之死的真相终于揭开了下一篇: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列传里都讲了些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