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美国为什么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 历史上美国经济大萧条将

导语: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了长达数年的大萧条。当时很多农场牛奶生产过剩,最后不得不倒掉。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宁愿倒牛奶也不愿意给穷人,这似乎是浪费。其实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牛奶的价格低到低于运费,甚至连成本都赚不到,牛奶自然就卖不出去了。如果牛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了长达数年的大萧条。当时很多农场牛奶生产过剩,最后不得不倒掉。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宁愿倒牛奶也不愿意给穷人,这似乎是浪费。其实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牛奶的价格低到低于运费,甚至连成本都赚不到,牛奶自然就卖不出去了。如果牛奶直接送出,会对整个行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到时候会强制限制牛奶低价销售。

美国牛奶下水道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倒牛奶。20世纪2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乳制品工业的产量逐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929年,美国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的牛奶。大萧条拉开序幕,乳制品行业严重的生产过剩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根据供求规律,当需求不变时,商品供给的增加会降低产品的价格。也就是说,牛奶供应量越多,牛奶的价格就应该越低。大萧条时期严重过剩的牛奶产量大大压低了牛奶价格。从1930年到1933年,每100磅牛奶的价格是3.48美元,直接从奶农那里购买的牛奶价格更低。据记载,1933年4月,纽约州牛奶脂肪含量为3.5%的牛奶的平均购买价格为每100磅0.99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姚明体重300斤左右,当时买一个姚明的奶只要2.97美元。

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总是会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则,即在进行市场活动时,他们的收益必须大于他们的成本。对于大萧条时期的农民来说,随着牛奶价格的下降,他们逐渐发现似乎没有必要交易牛奶。

在市场上,完成一笔交易的成本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成本,还有运输成本、搜索信息成本、时间成本等等。在经济学中,我们称这些成本为为了实现交易的交易成本。我们将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

诚然,牛奶已经生产出来了,不容易储存。卖不出去就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奶农可以接受任何价格的牛奶。因为交易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具体到牛奶交易,牛奶的运输成本,奶农寻找买家所花费的时间等。可以包括在完成牛奶交易的成本中,并且该成本不是固定的或者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在每次交易进行时花费。

因此,当奶农发现出售全部牛奶的收入小于运输奶花的成本时,奶农自然就失去了交易的动力。另外,奶牛不想产奶。想停止哺乳,就停止哺乳。到了那里,奶农就要给奶牛挤奶了,不然会对奶牛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牛奶储存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所以此时奶农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倾倒牛奶。1934年1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成千上万绝望的奶农封锁了道路,倾倒了10多万磅牛奶。同期加州也发生了类似的倒奶事件。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市场上一种商品的价格低于该商品的物流成本时,该商品就失去了对生产者的交易意义。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一方面穷人喝不起牛奶,同时奶农也会把牛奶倒掉。

为什么牛奶倒出不给穷人喝

1929年,大萧条打击了美国农业,尤其是奶牛养殖。大萧条的前五年,美国最大的奶州威斯康辛州的牛奶零售价格从4.79美元降至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格中的收入从46%降至30.5%;纽约州的情况类似。

与其他繁荣的行业不同,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农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由农产品过剩造成的衰退。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进一步打击了美国农业。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了近50%,而农民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价格只下降了32%左右。

技术进步提高了美国的牛奶生产能力。1929年,美国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的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纽约州是当时美国三大产奶州,产奶量分别为12亿美制加仑、8.25亿美制加仑和8亿美制加仑,受大萧条影响最大。

1929年,威斯康星州63%的土地是农场,71%的农场是奶牛场。威斯康星州脱脂牛奶的平均零售价格从1927-1929年的每100磅4.79美元下降到1930-1933年的每100磅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格中的利润从46%下降到30.5%。1932年,美国每100磅猪肉和每100磅糖的平均价格为3美元。

在纽约州,牛奶脂肪含量为3.5%的牛奶的平均购买价格从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下降到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议会调查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的购买价格一直过低,无法维持奶农的基本生活水平。很多奶农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很多奶农把毕生积蓄都用来投资。奶牛场可能会全部消失。”

20世纪20年代初,纽约州的主要奶农合作社开始对牛奶进行分类和定价,从而干预牛奶价格。奶牛场生产的牛奶分为不同等级,有质量好的一级液态奶,稍加加工即可饮用,也有质量差的二级奶,可以加工成奶酪和黄油。

到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州的三大牛奶巨头——美国乳品公司、博登炼乳公司和谢菲尔德农场牛奶公司占据了纽约州一流液态奶采购市场的三分之二。

大萧条前,为了弥补秋冬奶荒,三大建立了“余奶”机制,将零售价格定得很高,以维持“余奶”机制的运行成本。而且三巨头还和奶农合作社签订了协议。例如,博登公司与奶农合作社达成了唯一的收购协议,该合作社拥有来自8000个当地农场的5000个奶源。虽然大萧条影响了乳制品行业,但博登公司只从合作社购买了一流的液态奶,使得这些组织中的奶农受到高价的保护。

相反,那些小经销商没有“余奶”机制,可以降低零售价。相反,他们陷入了与大型经销商的价格战。那些不参加上述组织的奶农,往往是生产劣质二级奶的奶农,他们给小经销商提供牛奶。当大萧条导致收购价格下降,零售价格被小经销商持续下调时,近万名“独立”奶农损失惨重。中学课本里说的“邪恶资本家”不是牛奶公司,也不是零售商,而是陷入困境、无力偿还贷款的“独立”奶农。

从1931年到1934年,其他大多数州的倒奶事件都不是奶农自己倒奶造成的。中西部罢工的奶农以“阻止其他奶农低价出售牛奶”为由,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

1933年罗斯福上台时,出台了《农业调整法》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试图提高牛奶价格和奶农收入。《农业调整法》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准备购买剩余的奶酪和黄油。到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拨款4300万美元购买6000万磅黄油。为了提高黄油的价格,过剩比以前更严重了。出于同样的原因,联邦政府根据奶牛数量给予补贴。奶农只关心奶牛补贴,不关心卖奶。牛奶被倾倒并不奇怪。

经济学家托马斯·威尔在《诡辩与真理》中指出“仅1933年联邦政府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销毁。大量农产品被埋在犁下,只是为了把它们带出市场,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水平。出于同样的原因,大量牛奶被倒入下水道。”

归根结底,如果价格高于市场清仓价格,就会有盈余。无论怎么倒奶,都只是最好的成本选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谍战深海之惊蛰电视剧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在剧中是个怎么样的角色?陈夏是谁演的?下一篇:大明风华皇爷是谁 皇爷是不是汉王朱高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