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成王败寇 成王败寇 靖难战争后的那些为建文帝而战的南军武将文臣们

导语:赢家和输家,靖难之战后,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朱棣一生打过无数次的仗,死后成为入祀太庙的第二位皇帝。他入祀太庙自然少不了陪祭的武将,尽管他做了皇帝后还征战不休,其间涌现出的战将如云,但能够跻身太庙陪祭的武将却全部是在靖难战争中建功立业的。 在参加靖难战争的燕军将士中,入祀太庙的有张玉、朱能与王真这三员武将。这三人被视为诸将中最符合儒教纲常伦理的名臣。除了三位武将外

赢家和输家,靖难之战后,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朱棣一生打过无数次的仗,死后成为入祀太庙的第二位皇帝。他入祀太庙自然少不了陪祭的武将,尽管他做了皇帝后还征战不休,其间涌现出的战将如云,但能够跻身太庙陪祭的武将却全部是在靖难战争中建功立业的。 在参加靖难战争的燕军将士中,入祀太庙的有张玉、朱能与王真这三员武将。这三人被视为诸将中最符合儒教纲常伦理的名臣。除了三位武将外,还有一位入祀太庙的文臣,他是姚广孝。他们都获得了推崇以儒教治国的新朝廷的高度评价。他们的牌位在被儒教徒视为圣地的太庙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度成为那些效忠于新朝的士大夫们吹捧的对象。 而那些为扞卫建文帝的正统王朝而战的南军将士们,他们在战后地位尴尬,一些将帅的处境就像一句歇后语所说的,「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耿炳文是首位北上讨伐燕军的南军主将。按照正史的记载他在真定战败后返回南京赋闲在家。朱棣上台后,朝中有大臣弹劾耿炳文胆大妄为,理由是其家中的衣服等日常用品上有皇室专用的龙凤等饰物。这员老将闻讯之后因恐惧而自杀。按这种说法,耿炳文的死与违法乱纪有关,不过,这很可能是有人故意用春秋笔法往其身上泼脏水,因为其死亡的原因可能另有隐情,当代明史专家顾诚先生在研究耿炳文的外甥黔国公沐晟写的墓志铭后,得出耿炳文战死于真定的结论,而建文帝为此痛惜不已,将其厚葬。朱棣称帝后则认为其葬礼规格过高有违礼制,命人将其坟墓予以毁改。本来,耿炳文殉国的行为,符合儒教传统的价值观,遗憾的是河山骤然变换主人,致使为国捐躯的老将死后也不得安宁,连坟墓也被政治对手改头换目,倍显凄凉。 耿炳文败没后,出任南军主将的是李景隆,这位贵公子在进军北平、白沟河攻防战中连遭惨败,被建文帝解职诏还。到了1402年,燕军渡过长江进至南京金川门外时,当时协助谷王朱橞担任守御任务的李景隆见风转舵,竟然开门迎降。朱棣即帝位,李景隆因拥立新君有功而保住了原有地位。可是,不知避忌的李景隆继续厚着脸皮积极参与商议朝中大事,不但引起靖难诸将的强烈不满,而且也让昔日南京的同僚侧目,不久便连续遭到多位大臣的弹劾。朱棣认为此人声望扫地,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便大手一挥地削除其官爵,并将其软禁在家中。李景隆一度绝食抗议,但最终没有饿死,他一直苟延性命至永乐末年才去世。 李景隆的下场不佳。而代替李景隆统率南军的将领盛庸也处境不妙,他与朱棣在前线多次较量,最终未能阻止燕军的南下之势。朱棣占领南京后,尘埃落定,忠于建文帝的军队纷纷放弃抵抗。盛庸在淮河防线崩溃后率残部转战于长江流域, 他见大势已去便宣布投降,并奉朱棣之命守淮安。在朱棣登基的同一年,盛庸辞职归家。其后,朝臣弹劾盛庸心怀怨望,有异图,逼其畏罪自杀。 另外,南军之中还有很多人是曾经跟过朱元璋打天下的宿将,他们当中着名的除了耿炳文之外,还有顾成、平安与何福。 在真定之战被燕军俘虏的顾成是宿将之一,他是在朱元璋渡江之前从军的,因为膂力过人,善使马槊而做过朱元璋的帐前亲兵,以此发迹,直到在真定城下成为燕军俘虏之前已当上了左军都督。朱棣亲自为这员老将解缚,口中声称「 ”上天赐你来助我一臂之力”,并将其送往北平,协助儿子朱高炽守城。改辕易辙的顾成在靖难战争结束后因功而封为镇远侯。他在永乐年间出镇贵州,多次平定播州、都匀等地的叛乱,而被当地百姓立生祠祭祀,后来在朱棣出征蒙古期间又被召回北京辅助太子监国。他活了八十五岁,死于1414 年, 死后朝廷追赠其为夏国公,谥号「 ”武毅”。正史对其的评价是「 ”荣不胜辱”,含有讽刺其变节的意思。除非出现奇迹,否则这种大节有亏的人不可能入祀太庙。 当过盛庸副手的平安出自勋旧之家,他的父亲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老战士, 在攻打元大都之役中死亡。平安丧父后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因天生孔武有力,能举起数百斤,故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于军中。他曾经跟随朱棣出塞征伐蒙古,对朱棣有一定了解,因而在靖难战争爆发后被建文帝起用,当了南军先锋。朱棣与南军作战时曾经多次亲自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唯独在盛庸与平安二人手中受过挫。特别是在滹沱河之战,平安指挥部队弓箭手一齐射击朱棣,致使朱棣身边的王旗上面插满了如猬毛一般的箭。战后死里逃生的朱棣派人将旗送回北平,并叮嘱儿子妥善保管于府中,以示后世不忘前人创业之艰。先后死于平安手上的燕军骁将有数人。当平安在灵璧决战中成为俘虏时,燕军上下欢呼声震天动地,诸将争着在朱棣面前请杀平安。当时这位英主摆出了识英雄重英雄的高姿态,留下了平安的性命,将其送回北平。靖难战争结束后,平安在北平出任都指挥使与后府都督佥事等军职。朱棣登基后的第七年北上巡视北平,某一天在阅览奏章时看见平安的名字,便随口对左右说了一句:「 ”平安还活着吗?”这话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平安的耳中时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久竟因恐惧不安而自杀。 曾与盛庸、平安一起伐燕的南军将领何福,也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他在靖难战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役是在灵璧与燕军相持,最后突围而逃。朱棣即位后,认为何福久经沙场,知晓兵事,先后让其镇守宁夏、甘肃等地。永乐年间北征蒙古时,朝廷亦令何福随征。何福在北征期间数次违反朱棣的作战部署,因遭到大臣弹劾而怏怏不乐,他在班师回朝后忐忑不安,结果自缢而死。 南军诸将中,形象比较正面的人物是徐达的儿子徐辉祖,他没有迎接进入南京的朱棣,而是独坐在父亲的祠堂里面拒绝出来。怒不可遏的朱棣考虑到徐辉祖的父亲是开国第一功臣,而且与自己是亲戚,故网开一面,只是将其削去爵位,幽禁于府第之中。徐辉祖在五年后病死,不过,这名忠于建文帝的武臣虽然介入过靖难战争,但并没有发挥过什么影响,没起过什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南军诸将不但在燕军诸将面前相形见绌,而且总体表现也比不上辅助建文帝的那些主要文臣。 被朱棣点名为「 ”奸臣”的齐泰与黄子澄,他们的骨头都很硬,沦为阶下囚后都不屈而死。闻名海内的大儒方孝孺当面拒绝为朱棣写诏书,并投笔于地,一边哭一边骂道:「 ”死就死, 绝不写诏书。”然后慨然赶赴刑场,受凌迟之刑。与盛庸一起因守卫济南而成名的文臣铁铉,先后出任山东布政使与兵部尚书等职,协助盛庸参赞军务。他的气节远在盛庸之上,尽管不幸在南京失守后被燕军捉到,并送到朱棣面前,可他始终背向朱棣骂个不停,最后被处死,年仅三十七岁。与铁铉一起共事的文臣暴昭,也在燕军进入南京金川门时拒绝与新朝合作,守节而死。 难怪《明史》评论靖难战争时,指责盛庸、平安等南军将领兵败被捉时,不能「 ”引义自裁”,反而「 ”隐忍偷生”,他们与铁铉、暴昭等文臣相比, 「 ”能无愧乎”?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耿炳文、李景隆、盛庸、顾成、平安、何福这些人本来都有机会流芳百世,但输了战争而从英雄变成了狗熊。 本文摘自《大明战神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牧韩馥:三国很有潜力却下场可惜的军阀 牧韩馥:三国很有潜力却下场可惜的军阀下一篇:淮阳着名的“七台八景”包括哪些景点 淮阳着名的“七台八景”包括哪些景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