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拒绝升官 拒绝升官 只想杀敌 抗日将军血战中条山 上阵拼刺刀

导语:抗日将领陈文杞在中条山浴血奋战,并最终壮烈殉国。他坚定地保卫阵地,鼓舞士气,最终用生命守护了国土。

拒绝升职,只想杀敌!抗日将领在中条山浴血奋战,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作者:铁锤杰克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41年4月底至5月初,为打通平汉铁路,进而逼进中原,一举杀过黄河,日军秘密制订了所谓的「 ”中原会战”计划。调集4个师团,共计7万余人的兵力,配以火炮、航空兵等技术兵种,于5月7日傍晚,自东、西、北三面以钳形配以中间突破的方式杀向中条山。狂妄自大的日军可能并未想到,在他们眼里「 ”一触即溃”的抗日军队,这次却给了他们一个不小的「 ”下马威”。 张店镇及台寨村乃是日军的进攻之重。为了突破国军的防线,他们以炮击、轰炸的方式消耗我方的有生力量,同时,日军还不断释放毒气,污染周遭的水源,妄图彻底困死抗日军民。眼瞅着中国军队阵地上「 ”没了生气”,日军指挥官一声令下,端着挂有膏药旗步枪的日军、伪军一道鬼叫着杀向守军阵地。 日军没兴奋多久,便发现自己错了:中国军队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以更加猛烈的火力来「 ”欢迎”这些「 ”不速之客”。一时之间,战场上混杂着枪炮声、呐喊声还有濒死的呻吟声。眼瞅着情况危急,一个国军将官不顾下属拦阻,亲临一线阵地,鼓舞将士除寇报国。在家国仇恨与长官的鼓舞下,守军一次又一次地将日军的反扑击退。 然而,日军已切断了抗日军民的补给。加之周遭地形复杂,援兵难至。而日军则有火炮飞机掩护,还能有完备的补给供应。倘若守军留在张店镇一带,必然会被日军分割包围,最终全军覆没。面对节节攀升的伤亡,部下们坐不住了。他们不断地向将军请示,试图放弃阵地,突围再战。然而,每当有人提出「 ”撤退”「 ”突围”的字眼时,将军都只会坚定的说出一句话:「 ”要走你们随时可以走,我只想和我的部下一道共存亡!” 9日正午,日军再次以飞机为先导,对中国军队的阵地实施扫射、轰炸。不仅如此,一波波毒气再次弥漫在血肉横飞的阵地上。少数幸存的战士还没来得及逃脱,便昏倒在战壕中。见此机会,成批佩戴防毒面具的日军火速占领了第一道防线。听闻阵地失守,将军大怒。只见他面戴一块沾了尿的毛巾,腰挎手枪,对着幸存的官兵高呼:「 ”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不成功,便成仁,此其时矣!”面对凶神恶煞的日军,耀武扬威的膏药旗,将军的脸上毫无惧色。在他的鼓舞下,疲惫不堪的抗日军民,又一次迸发出虎狼般的勇气,将日军死死地拦截在了第二道阵地之外。 临近傍晚,集结完毕后的日军又一次发起了进攻。这回,弹尽粮绝的中国守军再也无法支撑。阵地被撕开多道口子。这位勇敢的将军在近距离的白刃战中,被日军连续击中数弹殉国。在他的身边,还躺着数名日军的尸体。从这位将军亡于日军近距离射击的情况看,所谓「 ”日军先退子弹再拼刺刀”「 ”拼刺刀不打枪”的说法也不成立。中条山会战局势图一览。由于事先筹备不足、缺乏指挥,这场在山西境内的大型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除了少数官兵成功突围外,大部分人或是沦为日军囚徒,或是战死沙场。 这位誓与部下共存亡、誓死保卫阵地,最终壮烈殉国的将军,就是陈文杞将军(1904-1941),来自福建莆田 作为第80军新编27师的参谋长,陈将军早年就读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军阀混战的1920年代,他为百姓所想,放弃学业,投笔从戎。在黄埔军校第5期工兵科中受训。北伐战争时期,他断然放弃学业,以见习军官的身份编入第22师工兵营3连。战斗中,陈文杞英勇无畏,战术得当,展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在陆军第1师中服役。当日军铁蹄踏遍中华大地后,陈文杞断然放弃进修陆军大学的「 ”升官机会”,要求开赴抗日第一线,与日军作战。在得到上级批准后,他便来到了新编第27师,在黄河防线一带多次重创日军,使日军进犯中原的野心化为泡影。 在中条山会战中,陈文杞将军与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第165师姚汝崇营长等诸多爱国志士,一道战死在台寨村西侧的雷公庙岭。 在黄埔军校中就读的陈文杞 战役结束后被日军所俘的中国士兵,他们中大多数人死于日军的残暴奴役 【2014年11月28日,陈文杞后人将其设在城厢区常太镇东青村的「 ”衣冠冢”迁入闽中革命烈士陵园。此前,陈文杞的「 ”衣冠冢”被新建的水库淹于水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28142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历史及旅游发展前景怎么样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历史及旅游发展前景怎么样下一篇:诗鬼李贺写「 ”天若有情天亦老” 诗鬼李贺写「 ”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朝没人能接上 宋朝才有下半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