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布帛 原始时期的服饰——从羽皮到布帛

导语:本文介绍了原始时期的服饰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树叶和兽皮,到使用骨针、编织技术,再到能用布缝制衣服的能力,以及丝绸织物的使用,展现了人类服饰的进化历程。

原始时期的服装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贫乏到细致的发展。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通过考古资料逐渐了解了原始时期服饰的概况,印证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相关记载。

至于古代我们祖先的服饰,古代文献曾经说过,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麻布,只有羽衣披衣”,至于“视其麻布如布帛”,那是后来的事了。

在猿人阶段,树叶和兽皮应该是御寒的第一件“衣服”。针这种连接树叶和皮肤的工具的出现,可以说对古代人类服饰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人类使用的已知骨针是在穴居人遗址中发现的。这个骨针,残长82 mm,最大直径3.3 mm,圆形,锋利,光滑,刮磨而成。关于山顶洞人的时代,以前认为是18000年前。

近年来,有专家确定距今约2.7万年,洞址最早的时间夏厝底部为3.4万年前。这一确定与当时的气候和洞穴中发现的动物化石的情况是一致的。据说当时处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因此洞穴动物化石群中有果子狸、鬃状猎犬等热带、亚热带动物,但没有华北地区晚冰期常见的毛犀、猛犸象等喜冷动物。如果这个判定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古代使用骨针的时间是2万到3万年前。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发现了古人类化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几个骨针。小孤山发现的骨针研磨的很细,比山顶洞人的骨针更短更粗。针孔是挖出来的,芒状针尖很尖。小孤山遗址的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骨针不仅是当时制作骨器的人的实物见证,也说明当时的人和山顶洞人一样,可以用骨针把兽皮之类的东西绑在最初的衣服上。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服装最大的变化就是能用布缝制衣服的能力。原始人的编织技术对布料的外观有直接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底部有许多席纹、筐纹、格纹等。,这是烧制陶器之前,陶器坯在机织物上干燥时留下的痕迹。最初的纺织技术应该是从这种编织发展而来的。从陶器底部的机织物痕迹来看,原来的纺织品每平方厘米有十根经线和十根纬线,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织出原来的平纹布。考古发现的陶纺车,是当时人们用手拧线的工具。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都发现了各种形式的陶纺车,同一文化层发现了几十个。

丝绸织物作为服装材料的使用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浙江吴兴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苎麻织物和丝绸织物的遗迹。苎麻织物有亚麻碎片和细麻绳。据观察,平纹亚麻的经纬密度为16至24每平方厘米,有些是31根经线和20根纬线。发现的丝织品有绢片、丝带、丝线,纤维材料都是丝。丝绸的密度是每平方厘米48根经纱和纬纱。茧丝的细度很细,可以通过增加经纬的数量使丝织物变细。当时不仅南方实行缫丝,北方也实行缫丝。位于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一只红色的陶双罐,罐腹刻有六只活蚕。他描绘的蚕不仅有嘴和眼睛,还有蚕体的四肢,每只蚕都以不同的姿势蠕动。说明作者对蚕的习性比较熟悉。

总之,如果说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是一个“衣羽皮无麻”的时代,那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展成了一个“治其麻,思其布帛”的时代。这种发展对人们服饰习俗的影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30027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姆潘巴现象 时空扭曲现象真的存在吗,宇宙中的空间发生错乱下一篇:古代官员级别大小排名 中国历代的官员的品级是如何划分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