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卧看牵牛织女星 “卧看牵牛织女星”:古人是怎样绘制星图的

导语:秋夜,空柔和宁静,清澈无尘。有时昆虫歌唱,萤火虫飞翔。仰望天空空,星星点点,闪闪发光。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心旷神怡,常常忍不住嘀咕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秋夜》:“银烛秋光画冷屏,光小扇射萤火,日令夜凉如水,卧看牵牛花织女星。

秋夜,空柔和宁静,清澈无尘。有时昆虫歌唱,萤火虫飞翔。仰望天空空,星星点点,闪闪发光。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心旷神怡,常常忍不住嘀咕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秋夜》:“银烛秋光画冷屏,光小扇射萤火,日令夜凉如水,卧看牵牛花织女星。”或许,它也会让人想起我们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牛郎星和织女星真的在七夕相遇吗?上海嘉定县西部的白河真的是那个不让牛郎追上织女,把头发拔下来画成河的可恶太后吗?这个神话传说太生动了,让人忍不住去想。

然而,美的神话终究无法取代科学。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很久以前就唱道:“牵牛花出西河,织女归其东。七夕谁看一样?…"。尽管如此,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老民间传说仍然代代相传,令人神往。多少诗人作家为之吟咏,对牛郎织女的不幸命运寄予无限同情。

在山东肥城,汉代无量寺的画像石上也刻有织女星座,一面绘有织女和织布机,中间刻有太阳,太阳表面刻有象征性的乌鸦。两千年前的汉代画像石或画像砖上有相当多这样的星像。

第一,星图的生成

星图是人们对恒星空认识的记录。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雕像上,有太阳图案、月亮图案和占星图案。殷商奴隶社会,已经刻在甲骨上了。战国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目录。毫无疑问,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就有天文学家使用的星图。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著名的星子占据了相当多的家园,关于恒星观测逐渐形成了甘德、石申甫、吴宪三大学派。他们都有一些账户,都画有星图,但并不完整。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顶上绘有天文星。目前,石皇陵的发掘还没有进行,要等到将来才能知道。

汉永元四年,贾达曾说:“星图有章可循,日月实循黄道。”东汉末年,蔡邕的《月令章句》中甚至提到,隐藏在北极附近四季中的星星,都画在官图上的红圈里。他描绘了汉代的官图,不仅有红色的恒圈,还有恒隐圈、黄色和赤道。因此,早在公元初左右,随着恒星命名和计数的系统化,我国的星图已经标准化。

遗憾的是,没有一张汉代地图能够保存下来。3世纪末金代初,太史陵陈卓整理了一份星表,并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甘、石、吴宪等绘制了星图。它包含283个星座和1464颗恒星。其中,按照封建王朝的习俗,围绕北极不断转圈的星星从《淮南子》、《史记》开始被称为紫宫,后来又被称为紫微园。在赤道带附近,有两个部分:官员和外国官员。尔巴苏及其附座共182颗星,单独列为史星。剩下的255个星座,1282颗星,属于三个。我国早期的明星统计就是根据这个来塑造的。283官1464星的数字一直沿用到明末。

为什么星座在古代被称为星官?原创之星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它的名字自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牵牛花、织女、簸箕、水桶、矢面、天狼星等。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以天文为己任,北斗七星成为帝王座驾,织女成为天帝孙女,星空成为天帝王国。三清、九宫、上尚、属下、上将、属下都成了名将。星座,被称为“星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第二,大灾难

1907年的一个风大的日子,甘肃河西走廊,一个穿着不同的男人走在古道上。他的装束和身材有点不相称,高耸的鼻子,突出的额骨,毡帽下的一缕黄毛,一双淡蓝色的眼睛不时露出不安的神色。他匆匆赶路,似乎没有什么能引起他的注意。

几天后,在鸣沙山脚下的敦煌莫高窟,这个人遇到了一个叫王的道士。经过一次秘密谈话,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双方的脸上都露出了喜色。

一群骆驼和驴子沿着老路往回走。牛群背上紧紧捆着的箱子,外国人走在最前面。他是谁?这个背驮箱里有什么?

第一个问号现在可以明确回答了,他就是以盗窃中国珍贵文物而闻名的斯坦因。这第二个问号还是不清楚,因为他从西北文物宝库偷了多少宝物?这些珍贵文物的内容是什么?虽然现在看到目录列表,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内容。我只知道,根据当时人们的估计,被盗文物大约有9000多种,上百箱。

无数未被澄清的被盗文物之一,就是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它是最初藏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星图纸。该书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编号为MS3326。

这幅唐代临摹绘的星图内容相当丰富,正文部分采用了《礼记》和《韩曙》中的材料。按照古代十二次的顺序,从12月开始,图形部分沿着赤道连续分为十二幅星图,最后是紫色的微壁。地图上有1367颗星星。从各方面来看,这张星图大致是7世纪初的一张钞票,其星座组织无疑是以陈卓总结的甘、石、吴仙星为基础。因此,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图,也是中国古代星图的代表作之一。

从这张星图可以看出,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有绘制我国传统星图的悠久历史,它是在恒、卓、千乐至、北周进入隋朝之后才传到唐朝的。

第三,古代地图是新的

在中国古代星图的发展中,水平星图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上面说的敦煌纸被盗星图是横图和圆图的组合。横图的出现是在隋朝。《隋书经志》载有《天文横图,高弘文撰》,这是横图的第一次记载。至于圆图的出现,是比较早的。

汉代以前,有一种流行的遮天理论。覆盖天空的理论家们在一张圆形地图上画出了他们看到的全天星星,这张地图被称为星图。这是圆形全天星图的鼻祖。这种圆形星图有一个根本性的缺点,那就是靠近赤道以南圆的恒星位置畸变较大。

为了纠正这个问题,人们创造了一个水平地图。横图出现后,赤道带附近的恒星被投射到矩形地图上,比地图更精确,但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天球的概念被淡化了,人们得到的是一个矩形星图,而恒星空像球一样围绕着人们,明显的矛盾促使人们另辟蹊径。

几百年过去了,描述球形天球上的恒星是必须的,只能在平面地图上画出来。怎样才能完美地表现平面与球体的矛盾?以往的方法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圆形天幕星图的极投影可以给人天球的概念,分段描绘的矩形星图可以更好地表达赤道附近的天空区域。这两个优点的结合不是两全其美吗?

因此,新方法终于被人们想到了。北宋元佑八年,苏颂写了一本书《新仪象法要义》,其中有两套新星图,呈现出两种新的形态:一种是以北极为中心,将北极附近恒圆内的恒星绘制成圆形图,将赤道南北的恒星绘制成两个水平图,从而完整地表达了整颗恒星空;同时绘制了另一组两幅星图,分别以赤道为界,以南北两极为中心,在两幅圆形星图上显示了天球的两半。这可以算是一个新的创造。而且在北宋都城开封看不到南极附近恒隐圈的星星,图为空白色的圆圈,后面会补,完全正确。

第四,黄裳展示了地图

1913年,两卷《东亚论文集》在法国巴黎出版。这本书专门研究中国知识,向西方世界传达了许多古老的东方文明。在书中,作者写了一个题为“1193年中国一位王子的教育”的章节,并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一幅中国古代天文图,这是一幅竖立在苏州文庙的石刻天文图。

这是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碑。上部刻有圆形天文图,下部刻有2000多字的说明文字。天文图上刻有1434颗星,是古代圆形封面图的图案。北天极在图的中心,以它为中心,有三个同心圆。第一个圆代表北纬35度的恒圆,大致相当于北宋都城开封府。第二个圆代表天球赤道,最外面的圆是恒隐圆的边界,所以看不到圆外的星星。还有一个与赤道相交的圆,代表黄道,是太阳的视在运动轨道。内圈和外圈之间画有二十八条子午线,间隔不同,即二十八夜经过恒星的经度线。这个系统是我国星图的老传统。

经法国人介绍,苏州石刻天文图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了这张古老的星图,并相继发表了许多文章。这张星图很重要,因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全天石刻星图。刻在石碑上是在南宋的1247年,而星图反映的观测时间早在北宋的元丰。这张地图的作者是四川学者黄裳。他从小在四川读书,学过各种古籍,也学过一点天文知识。他是宋光宗的商业博士,被认为是高级知识分子。光宗为他的儿子贾汪·赵括建造了一座特殊的宫殿,并为他找到了一位老师。黄裳被光宗选中,成为皇太子的主人。

黄裳给王储讲了许多经典古籍,还介绍了天文、地理等知识。这张星图是黄裳为了教育王储而绘制的八幅图片之一。据史料记载,黄裳为贾汪制作了八幅天文地理图。后来,永嘉人王志远把天文图刻在石碑上,保存在苏州文庙里。为了保护这件重要的文物,他们现在被转移到苏州博物馆。

当时苏州石刻的天文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久,著名学者王应麟编纂了一本名为《玉海》的书,书中专门记录了黄裳的天文图。200多年后,人们担心这张石刻星图会长期磨损,于是重新刻了出来。它现在存在于江苏省常熟县,现在是常熟石刻的天文图。

动词 天妃宫星图

在中国沿海的许多城镇,据说有天后宫或天妃宫。渔民和水手向天妃祈祷,希望航行安全顺利。相传天妃是福建莆田阿林家的第五个女儿。她生来就有一种奇妙的香味。当她长大后,她能够乘着芦苇垫渡海,乘着云在岛屿之间游泳。升天后,她经常穿着红色的长袍,在海上飞翔。当船只在海上遇难时,她似乎经常获救。宋、元、明以来,关于她的传说沿海岸流传,渔家赞不绝口,所以成为皇后或天妃,各地设皇后官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解放初期,在莆田市涵江镇天妃观里发现一幅大型彩画卷轴,为全天星图,残长150厘米,宽90厘米。中心绘有星图,上下为文字描述。地图上的明星官员是仿照中国传统的三原和二十八个旅舍的图片。据初步核对统计,全图有280多位星官,约1400颗星。其中北斗星和二十八宿的主座用红色突出,其余用黑色圆圈和白色圆点画出。每颗恒星的大小不同,表明恒星的表观亮度。

这张星图基本继承了我国星图的传统绘制方法,与苏州石刻星图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这张地图是明末清初绘制的,所以也具有西方传教士来华后绘制的星图的一些特点,比如用红色刻度,用大小表示星等,用毛星表示“气”。它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这种交流更能体现在明末徐光启等人绘制的《南北赤道总星图》中。形式类似于苏颂在上述《新意象精要》一书中所画,以赤道为界,以天球为南、北两半。两张圆形星图表达了整颗星空。这一次,徐光启等人将南极附近的星星填满,这也是中国历代星图上首次绘制南极附近的星星。

在这张星图上,黄极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国天文学界。在地图上,距离南北天极有23度以上,黄经就是从这里沿径向画出的,从此建立了正确的黄道坐标系。许光启星图增加了许多中国传统星图没有发现的恒星,并进行了实际测量,表明了星图上的那些新恒星。中国古代星图长期保留283官1464星的古老传统,只是被突破了。徐光启的星图在中国星图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清朝以后,中国绘制了大量的星图,恒星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虽然星星看起来是分散的,但古人已经对它们的位置进行了分组、排列甚至描述。手里拿着地图仰望星空。不仅牛郎织女,所有可见的星星都尽收眼底。如果有人想认识星星,古代的星图在今天仍然可以帮助你,成为你认识星星的向导。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对外援助 数额巨大遭质疑:中国对外援助60年变迁下一篇:陈致 陈致:余英时渊博是因他面对问题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