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剃发令”之后清朝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别被电视剧骗了!

导语:清朝剃发令后,男性发型经历了多次演变,从“钱鼠尾”到“牛尾”,历经300多年。文章介绍了清朝男性发型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于发型的严格规定和剃发令的影响。同时也提到影视剧中的男性发型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情况,是从审美角度考虑而来。

剃发令”后的清朝发型是什么样的?别被电视剧忽悠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汉族男人,从周初开始,15岁就把头发扎成一个髻,从一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来。Tuffa,在中国古代,不仅代表成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但是到了清代,满族人入关带来了很多不同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把“扎头发”改为“编辫子”。在很多清朝的电影电视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的男人都有“阴阳头”,就是前半个头剃了,后面扎了长辫子。

当然,在港台的一些清宫剧里,也有不剃光头,只在后面留个长辫子的。这两种梳头方式哪个对?其实这两种编织方法都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敢在清朝把头发编这么多,那他的头一定有危险。

那么,清朝的男人应该怎么梳辫子呢?大家一起研究一下。

清朝是由居住在东北的女真人建立的。入关前,满族统治者已经在关外实行“剃发”政策。所有被征服的汉人都被迫改变发型,投降的明朝士兵也必须剃光头发以示服从。

事实上,清朝的男人辫子在不同时期梳理的不同。顺治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在位期间对如何梳辫子有着非常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入关时,满清政府对待是否愿意留辫子,就好像愿意做顺民一样。当时流行“留发不发,留发不发”。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发令”,也就是说,不按照朝廷的要求剃头梳辫子的人,就被视为造反派,会被斩首。但即便如此,剃发令颁布后,遭到江南许多人的抵制,又因为清政府强制执行剃发令,激起了许多民众的起义。

换句话说,命令下达后,不剃头的吏到军门,从早到晚剁。”杀人,可想而知。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说300多年后,王先生的小学历史老师依然热泪盈眶地讲着。

清初的辫风有个专门的名字叫“钱鼠尾”,就是额头只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成细辫子,其他头发全部剃光。当时的形象大家都可以补。作者认为:这不亚于一次杀死马特,也难怪大家会因为剃光头而奋起反抗。

为了让人剃光头留辫子,清政府可谓软硬兼施。

一方面,他们把“钱鼠尾”称为一种美化,这是新王朝的雅政;另一方面,他们威胁和诱导人们不剃光头就杀死他们的头。而且,剃错了头,会被打死。

顺治四年,一个叫丁权的普通人,只在头上剃了一点头发,然后留了一根辫子。虽然剃了光头留了猪尾巴,但是因为不符合规定被砍头了。不仅他的头被砍了,他所在县的官员、家属和邻居也受到牵连。

所以在当时,编辫子、剃发是一套动作,不能断章取义,混日子,否则人的脑袋也有危险。这种鼠尾形状的猪尾巴已经梳了100多年了。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这种发型略有改进,留在头顶的头发面积扩大到手掌大小,辫子也粗了很多。

当时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男人都是这样的发型,给了他们一个形象和亲切的名字“猪尾巴”,这成为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第一印象。至于哪个比猪尾巴好,我真的觉得没必要讨论。

到了晚清,也就是苏活在周星驰电影里的时候,清朝的“辫子”的风格又变了,就是头上多留了头发。当时的男性也以拥有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人们对这条辫子的称呼也随之改变,形象地称之为“牛尾”。

这个时候的辫子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辫子粗细差不多。就这样,中国人的辫子保留了300多年。不管他们在外国人眼里有多可笑,我们一直以辫子为荣,从一开始到后来都不愿意留着。

这就像鲁迅在《风波》里写的:七斤因为有人要剪辫子,吓得不敢进。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军政府首次贴出剪辫启事:“自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皇帝,复兴汉朝,同胞一律断绝。”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割掉。

满清统治中国三百多年,辫子的演变大致如上。所以回到现在,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清宫剧里男人留下的辫子其实和历史是不同的,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还原。但是影视剧之所以不按照历史的实际情况来塑造,必须从审美的角度来考虑。

想象一下,让聪明的神武和迷人的甘龙大师带着辫子在观众面前漫步。我相信如果帅小生演主角,观众会笑,换台是必然的。所以,还是那句话,历史就是历史,影视就是影视。有参考和解读,实在不能一概而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1101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吞金自尽 吞金自杀是什么原理?吞金自杀真的能划破肠子吗?下一篇:有深意的笔名 老舍笔名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