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元代服饰 元代特色服饰竞选:“质孙服”C位出道

导语:关于服饰制度,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特点,自然元朝也有其个性特色。在元代之前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多采取辽代规定的服饰制度,崇尚简单、朴素,适用于马上生活习惯。 入元以后,蒙古

关于服饰制度,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特点,自然元朝也有其个性特色。在元代之前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多采取辽代规定的服饰制度,崇尚简单、朴素,适用于马上生活习惯。

入元以后,蒙古人的袍服在形制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衣领上有了一些明确规定:“公服,俱右衽。”

成吉思汗

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现代蒙古族服饰

元代最有特色的服饰是蒙古的“质孙服”,“质孙”指的是颜色的意思。元代质孙服属于宫廷中最具特色的“国宴”礼服。质孙服的冠、衣、履从上至下都采用统一颜色,而且是配套的。

“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制,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在《元史·舆服志一》中可知,质孙宴上,上至天子,下至普遍卫士、乐工皆穿质孙服,所不同之处,在于精粗之别。

对质孙服的种类、颜色、用料均在《元史》中详细具体记载:皇帝的质孙服,夏季15等,冬季11等;百官的质孙服,夏季14等,冬季9等。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质孙服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但衣式较紧窄且下裳较短,在腰间密密打作细折,用红紫帛拈成线,横在腰际,以其在马上腰围紧束突出,也取其艳丽好看。织物为极品,大多佩戴金色。

元朝不仅有质孙服,还有赐服制,这种制度源自元世祖忽必烈皇帝时期。据说忽必烈每年到元上都,都会在西城西内都要举行隆重的赐服仪式,即质孙宴。“质孙”,也含有“华丽”之意。皇帝要亲自举行国宴,百官应讲究服饰,要穿上华丽的衣服赴宴,因此而得名。

质孙宴,既是宴会,也是皇帝的“赐服仪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生于阳历9月即阴历八月二十八日,是日在元上都大行庆贺。蒙古每年之大节庆,除年终举行之节庆外,全年节庆之重大无有过之者也。世祖于其庆寿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锦袍。同日,至少有男爵骑尉12 000人,穿同色之衣,与皇帝同。所同者盖为颜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锦与皇帝衣价相等也。各人并系一金带,此种衣服皆出皇帝所赐,上缀珍珠宝石甚多,价值确有万数。此衣不止一袭,盖皇帝以上述之衣颁给其12 000男爵骑尉,每年有13次。每次皇上与彼等服同色之衣,每次各易其色,足见其事之盛,世界之君主殆无有能及者也。”

马可·波罗

皇家在祭祀、册封之类重大仪式的时候,就不穿“质孙”了,改穿汉式的皇帝礼服。

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都有严格的等级,下不僭上。元代服装样式以袍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

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在《元史·舆服志》中有规定,元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五品官着紫袍,六至七品官着绯袍,八至九品官着绿袍。官服料子质量也有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反映官品的不同。

在此之外,不同官品还有图案和腰带材质的区别:一品绣五寸直径的大独斜花,二品是三寸小独斜花,三品是二寸无枝叶的散答花,四至五品为一寸五分的小杂花,六至七品为一寸小杂花,八至九品则没有图案;玉质腰带最贵重,给一品大官专用,二品用花犀带,三至四品用荔枝金带,五品以下都是乌犀角带,等级很是严格。

元代皇帝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依然广织龙纹。据《元史·舆服志》中提及,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

贵族服装大量用绸缎、金丝,金丝使用量超过以往历代。

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圆领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

贵族的便服,冬日会戴外白内黑的貂皮暖帽,穿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头发微微露出,垂到帽下底端向左右分散开,编成两条大辫子。

质孙服不仅有颜色、款式、配搭珠宝、穿戴场合的要求,而且皇家为了显示华贵还经常赐福,为达到统一、和谐之美,足见元朝政府对服饰的重视程度。其余皇家贵族服饰也是奢华之极,惹人目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浅析二战日本陆军两大派系:皇道派和统制派 浅析二战日本陆军两大派系:皇道派和统制派下一篇: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