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曹松:70岁中进士的唐朝诗人,一句诗成千古绝唱

导语:古代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相比并不难。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比较单调,既没有数学也没有英语,只注重四书五经上的学者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主要形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命题作文。这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困难。正所谓“文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相比并不难。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比较单调,既没有数学也没有英语,只注重四书五经上的学者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主要形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命题作文。这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困难。正所谓“文无第一,文无第二”,除了错别字、用词不当、文理差之外,很难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应试者的看法和个人好恶的不同,这给士子的科举考试成绩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同的考官看到同一个人的同一篇文章,你觉得很好理解,我可能觉得语言简单,你觉得意义深刻,但我觉得很困惑。你以为整篇文章都是治国安民的道理,我却认为是学者闭门造车的见解。于是学者们得以一路过关斩将,得到了所有考官的一致认可,最后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命运多舛的人甚至走到了“青春是福,人头穷”的地步,从少年到整个考试生活,直到成为白发爷爷。

唐朝有这样一个诗人。他就是晚唐诗人曹嵩。曹嵩是周树人,淮南路人,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的桐城、潜山。曹嵩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一生都在梦想考上状元。然而不幸的是,他是最不幸的人之一。曹嵩生于大和,唐文宗四年。他经历了唐文宗、唐武宗、唐懿宗、唐玄宗、唐僖宗和唐昭宗六位皇帝。他参加了半个多世纪的科举考试,但他在孙山一直很有名。他年轻的同学,很多考上了进士,一辈子当官,光荣退休,但曹嵩还没有考上。曹嵩生活贫困困苦,温饱成了问题,因为他一生埋头读书,靠家人种地为生。但是,他奋斗了一辈子就这么辛苦。

曹嵩直到唐昭宗康复的那天才拥有了好运。然而,这一次,来之不易。当年曹嵩再次战败。唐语嫣说,唐朝皇帝唐昭宗刚刚经历了宦官韩惠泉的叛乱。他侥幸逃脱,心情很好。他从落榜的学者中挑选了一批“孤独的穷人,特殊的官员”。曹嵩和几个白发苍苍的高级学者被选为宫廷爱老、可怜穷人。当时曹嵩七十岁。

朝廷封曹嵩为“郎校长”的小官吏。据唐·所言,“郎校长”属书记省官,属九品官,名副其实的九品芝麻官,低的不能再低了。校长的职责范围是在朝廷编纂史书典籍时负责校改,处于劣势。在寒窗苦读了五六十年,大好青春就这样白白浪费了,拿着这么低的工资得到一个卑微的官员,真是一声长叹。搞得后人不知道如何评价曹嵩,难道是对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点了一种恭维?还是应该批判他的迂腐固执?

但是,即使有几分收获,曹嵩的恶业也不有福。在曹的进士时期,唐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油尽庙堂的灯末。里面有太监,外面有缓冲区。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军阀混战不休。唐昭宗完全成了名存实亡的傀儡。今天被宦官囚禁,明天被军阀挟持。整个法院机构也名存实亡,崩溃瘫痪。就当时的混乱局面而言,曹可能连工资都拿不到。仅仅几年后,唐朝就彻底灭亡了。晚唐战争期间,曹嵩下落不明。他终其一生,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几乎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熬到七十岁,只和一个九岁的官员搅在一起。那就更不用说了,它赶上了唐朝的灭亡,在战争中失去了这个来世。

曹嵩一生爱写诗,其诗被收入《全唐诗》。而曹嵩的大部分诗歌在浩瀚的唐诗中是孤独的、默默无闻的,146首几乎全部鲜为人知。但是有一首诗已经传遍了全世界。这是著名的《霁海隋》中的一句话:“泽国江山入战图,如何规划才算幸福,幸福,幸福?”。如果你用你的文字来封印事物,你就成功了。"

诗人亲身经历了晚唐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看到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成为王子和王子争夺权力和利益的牺牲品,他为此感到悲伤,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话自问世以来就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被视为历代诗歌战争题材的代表名句。流行了几千年,几乎妇孺皆知。可惜,只要其他诗人留下名句,诗人就可以名扬天下。但是,知道“一志成仁,万骨枯”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能背全诗。更难得的是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曹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12月9日 历史上的今天12月9日 中国政府对德意志宣战下一篇:林彪反对出兵朝鲜 试探:让他们上山打游击 行不行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 试探:让他们上山打游击 行不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