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从凭才取人到分地录取:从南北榜案看中国科举制度录取规则的变化 从凭才取人到分地录取:从南北榜案看中国科举制度录取规则的变化

导语:从选拔人才到异地招生:从南北榜案例看中国科举制度录取规则的变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明初的南北榜案,是中国在科举史上着名的一起冤案。洪武三十年丁丑会试取宋琮等51人,北方士人全部落榜。这引起了北方士人的不满,认为主考官刘三吾「 ”南人私其乡”。最终刘三吾、白信蹈、张信、陈安等考官遭到了戌边和冤杀。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猜忌多疑,为了加强皇权不择手段,而南北

从选拔人才到异地招生:从南北榜案例看中国科举制度录取规则的变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明初的南北榜案,是中国在科举史上着名的一起冤案。洪武三十年丁丑会试取宋琮等51人,北方士人全部落榜。这引起了北方士人的不满,认为主考官刘三吾「 ”南人私其乡”。最终刘三吾、白信蹈、张信、陈安等考官遭到了戌边和冤杀。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猜忌多疑,为了加强皇权不择手段,而南北榜案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朱元璋制造南北榜案,不仅仅是为了安抚北方士人,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平衡作考量。至此之后,中国科举开始进行了分地取士,一直影响至今。 一,「 ”西北之士”与「 ”东南之士”的矛盾 长期以来,北方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可是到了唐朝之后,这种局面就发生了改变。唐朝的安史之乱、宋朝的靖康之变都直接加速了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如南宋时期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 在两宋时期,南方的文化就占据了主导的优势,就拿宋词来说,《全宋词》有1331个词人,其中南方人占据82.6%;清人昊之振等编印的《宋诗钞》100位诗家中,有89位是南方诗人;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愈、柳宗元外是唐朝人之外,其他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都是宋代南方人。南方的绘画人才远远超过北方;宋代的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大书法家都是南方人;在史学领域,宋代大约有130人有史学着作传世,而绝大多数为南方人。 而宋朝时期,南北科举录取就已经出现「 ”西北之士”与「 ”东南之士”的矛盾。北宋时期,由于南方经济不断提高,社会安定,人民尚学,使得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开始占据了优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宋全国共有进士9630名,其中南方诸路9164人,占总数的95.2%;而在南方诸路中,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福建等东南五路就有7038人,占北宋进士总数的73%。在录取人数一定的前提下,南方考取的人数多,北方相对就处于劣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方士人的利益。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南方士人主张「 ”凭才取人”,这是一种程序性的公平竞争,但也同时维护了南方士人的利益;而司马光主张「 ”逐路取人”,实际上就是地域公平原则,也可以说是「 ”补偿性正义原则”。最终司马光在朝中取得了胜利,北宋实行了「 ”逐路取人”。宋神宗时,特许齐、鲁、河、朔五路的北人别考,使南北取士人数得到比较的均衡。 科举 不过在靖康之变后,宋朝偏安于南方,金国称霸于北方。该时期,南宋所录取的士人也就是基本是南方人了,而金国的统治区域更为广阔,曾经实行南北分选,迁都燕京之后,又实行了全国通选。元朝建立后,科举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如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的300人赴会试,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各占75人,会试录取100人,四等人各占50人。表面上评价,实际上由于汉人的数量占绝对的优势,因而使汉族的仕途遭到了打击。不过在这样的制定下,北方人能够被录取的机会就大于南方了。 二,南北榜案:朱元璋的统治平衡 朱元璋兴起于东南一带,其依靠的人才也主要位于东南地区。在未渡江前,就有李善长、冯国用等一批文人加入了朱元璋的幕僚。渡江以后,朱元璋在江南的统治稳定了下来,一大批文人投向他。朱元璋「 ”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尽用之”。为了招揽人才,朱元璋还建立了礼贤馆。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朝中的大臣基本来自于南方地区,如淮西集团就有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胡惟庸、邓愈、冯胜、汤和等重臣。而其他的蓝玉、刘基、宋濂、傅友德等也都是南方人。 李善长 为了抑制以李善长和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官僚势力,朱元璋发起了胡惟庸案,李善长、宋濂、常茂、冯胜等牵连其中,总共被诛杀了3万多人。之后,朱元璋又发起了蓝玉案,牵连达1万5000多人。而徐达等没有过错的将领也被朱元璋所杀害。至此,淮西集团势力在朝廷几乎被根除,而南方大臣也遭遇到了重大的打击。朱元璋打击淮西等南方官僚集团的势力,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君权,维持朝廷的均势。因此,朱元璋必然会增加对北方士人的重用。 胡惟庸案 而科举考试是国家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皇帝平衡朝廷势力的一种需要。在明朝初期,朝廷并未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察举。「 ”洪武一朝,荐举重于科举,荐举盛于国初”。而察举是每个省都要向太学提供贡士、贡生,也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地域差距。洪武十七年,正式开始实行了科举考试。在科举恢复的10多年间,南方人一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使得北方人开始怀念元朝的科举制度了。于是朱元璋试图对科举进行一些改革,「 ”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 洪武三十年的会试录取出现了一个十分偶然的现象,也就是录取的51位士人全部是南方人,竟然没有一个是北方人。这个结果让许多北方士人大为不满,他们就大肆宣传该榜为「 ”南榜”,并且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派遣张信、戴彝、王俊华、张谦、严叔载、董贯、黄章、周衡和萧揖等重新审核试卷,并试图从中增录北方人入仕。但是经过复阅后发现,北方人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因此并没有改变录取结果。调查结果出来后,北方士人又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和张信等被凌迟处死;而其他一些原本被录取的南方士人,如陈安阝、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不久之后,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61名北方人,史称「 ”北榜”。 从中可以分析,朱元璋冤杀考官刘三吾不仅仅是为了安抚北方士人,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官僚中的人员分布结构,以达到势力平衡。在北方士人第一次上书的时候,朱元璋希望额外增加北方录取名额,实际上就已经给出了暗示。然而张信等人太较真,其结果自然也就是让朱元璋大为不满。 三,从南北分卷到分省取士 自明朝开国以来,南方士人在科举上一直占据主导优势。如在朱元璋时期,虽然南方士人遇到了「 ”南北榜案”这样的冤案,但是整个洪武年间,南方籍进士依然占总数的 71%。在建文和永乐年间,南方籍进士的比例更是达到了83%。 在这样的状态下,北方士人总是在科举中失利,「 ”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显然,这个局面如果一直维持下去,必然不利于北方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地域势力的平衡。到了洪熙年间,杨士奇主张推行南北分卷,「 ”南六十,北四十”,后来又进一步演变为了南、北、中三卷,录取时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占10%。杨士奇提出的分卷政策在宣德年间正式施行。 不过,实行了南、北、中三卷之后,全国的录取依然还未达到平衡。在南北方各省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其差距甚至大于南方方的之间的差距。在南方士人中,江浙一带的士人最有竞争力。根据《明清社会史论》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明初,江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全国进士中榜第一的地位;明朝中期之后,浙江成为了科考的霸主;到了明朝晚期,江苏又取代浙江成为了第一。比较而言,贵州、云南和广西就没有多少多大优势。在北方,山东、河南、陕西具有优势,而甘肃等省处于劣势。清朝初期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而其中甘肃从1644 年到1712 年,竟然没有出过一个进士。 明清科举制度 针对这样的现象,清朝在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会试中开始行按省确定中额。从此之后,分省取士成为定制,且一直沿用至废科举。分省取士在保证公平取士、择优录取的原则下,兼顾各省的利益,是有利于地域公平的。分省取士之后,江苏、浙江依然保持着前两位的录取名额,但竞争压力就空前提升了。而北方的河北、山东分列三四名,河南、山西则为六七名,可以说是充分照顾了北方省份,如甘肃省整个清朝就出现了255 名进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刘军《长江变奏·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张明扬《中国古代科举「 ”分省录取”的终极诉求》 南炳文、汤纲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 赵国平《论明朝科举取士中的南北平衡》 徐梓《简用人才,南北并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他曾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他曾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但后来做的事 赢得了举国敬重下一篇:《水浒传》中 《水浒传》中 如果此人先上梁山 晁盖、宋江不可能占据梁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