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1911年盛宣怀逃亡美国大使馆:从急先锋到替罪羊 1911年盛宣怀逃亡美国大使馆:从急先锋到替罪羊

导语:1911年盛宣怀逃往美国大使馆:从深度收费到替罪羊,以下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数据过滤=“过滤”盛宣怀盛宣怀逃走,藏在美国驻华大使馆。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这位67岁的大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世界各大报纸关注的焦点。那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将被称为“1911年革命”的暴乱仅17天。然而,它受到的关注不亚于遥远的中国中部的血腥战争。首先,逃犯《华盛顿邮报》报道接

1911年盛宣怀逃往美国大使馆:从深度收费到替罪羊,以下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数据过滤=“过滤”盛宣怀

盛宣怀逃走,藏在美国驻华大使馆。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这位67岁的大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世界各大报纸关注的焦点。

那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将被称为“1911年革命”的暴乱仅17天。然而,它受到的关注不亚于遥远的中国中部的血腥战争。

首先,逃犯

《华盛顿邮报》报道接着说,传闻盛宣怀逃入美国大使馆,然后在10名外国士兵的护送下前往天津。然而,当该报与美国大使馆核实后,大使馆参赞爱德华否认了这一说法。

1911年10月27日,大清国国会通过特别决议,要求中央政府“严惩邮电大臣盛宣怀”。

州立法机关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通过100多人投票,要求处决一名高级政府领导人,不经过审判程序。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上的奇迹。

前两天政务会只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部长。路透社从北京发来的电报说,金融所的搬迁给清政府出了一个难题:要么服从金融所的要求,赶走一个“忠臣”;要么拒绝安理会的要求,但这相当于向声称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安理会开战。这条消息第二天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曼彻斯特卫报》广泛引用。《纽约时报》甚至认为这是财政委员会向政府发出的“最后通牒”。

第二天,似乎没有经过太多斗争的清政府接受了金融学院的“最后通牒”,下令“双开”盛宣怀。圣旨宣称:“盛宣怀,受大恩,敢违法,延大局。这真的是对他工作的致敬。”"他将被立即解雇,永远不会被使用."与此同时,清丞相奕劻亲王、副丞相那同、徐世昌也同时受到处罚。

国际媒体继续跟踪报道。10月27日,名为《中国皇族投降避革命》的《华尔街日报》一针见血。与《华尔街日报》使用的“提交”一词类似,《纽约时报》当天的标题使用了“投降”,而《华盛顿邮报》则使用了“屈膝”来形容政府的妥协。

与这些相对中立的报道不同,西方著名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李勋发表的报道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在他看来,迫于压力罢免盛宣怀是中国政府的耻辱,代表了政府的“软弱和恐惧”。当《纽约时报》转载莫·李勋的报道时,他只是将标题改为“这是一条可耻的法律”。

有趣的是,莫李勋认为,被免职对盛宣怀本人来说可能并不坏,因为他很软弱。这是当时几乎所有官方和非官方文献中唯一提到盛宣怀健康状况的。1916年盛宣怀死后,他的后人写了一本关于盛宣怀的书,揭露了当时的一些情况。看来盛宣怀确实面临健康问题,但并不严重。这位被称为“北京墨李勋”的英国记者似乎可以通过特殊渠道获得更深层次的内幕信息。

此时,曾担任内阁总理的清亲王奕劻并不在乎被训斥。《纽约时报》称,据接近清亲王的人士透露,首相并没有不高兴,甚至期望他能尽快离职,逃离这个困境。

《华盛顿邮报》还刊登了前政府军司令员盛宣怀、、被革命党杀害的广州将军丰山以及已退休和即将退休的驻美大使张、的照片。题目挺逗的:《中国乱象中的主演》。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像华盛顿邮报的标题那样容易。金融学院对盛宣怀的“双开”还是不满意,他们想更进一步——干掉盛宣怀。

在这方面,《华盛顿邮报》似乎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新闻频道,发表了比其他媒体更详细的报道。

在本报27日发来的一份电报中,财政委员会成员对未能处决盛宣怀深感悲痛,并通过了一项新法案,要求判处部长死刑,并立即执行。该报在报道中使用了一个很长的副标题:“即将离任的内阁部长盛宣怀为了躲避暗杀,已经逃离北京。据信他一直受到外国外交机构的庇护。”

《华盛顿邮报》报道接着说,传闻盛宣怀逃入美国大使馆,然后在10名外国士兵的护送下前往天津。然而,当该报与美国大使馆核实后,大使馆参赞爱德华否认了这一说法。

记者继续挖掘,说盛宣怀的一个追随者当天紧急访问了美国大使馆。后来,美国和英国的部长们进行了磋商,并召开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部长的联席会议。会后,他们立即集体会见了中国总理清亲王,并对盛宣怀的安全表示强烈关切。报道称,四国出面的原因是盛宣怀是与四国财团谈判铁路贷款的主要参与者。盛宣怀目前的处境和这次谈判息息相关,各国都有保护他的道义责任。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后来被证明是真的。同一天,英国大臣朱尔典、美国大臣贾乐亨、德国大臣哈孙浩、法国代理大臣菲戈韦在得知大臣已要求处死盛宣怀的消息后,紧急磋商,决定采取联合行动保护盛宣怀。

朱尔典在10月28日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加急电报中称,四国大臣27日与清亲王共同谒见,得到了清亲王永不伤害盛宣怀的承诺。在一份更详细的邮政报告中,朱尔典报告了更多细节:

“最近盛宣怀为挽救危亡的铁路政策而战,在北京的贪官污吏中,是一个杰出的人物...财政所不知详情,结果万万没想到会弹劾哗然,硬生生驳回。但是,盛被这一击打得很重,他像东方人一样冷静。走之前,晚上好好照顾。然而,第二天事情突然变得更加。由于议会通过了印刷决议,请迅速杀死这位老官员。”

报道称,盛宣怀在得知金融学院的动向后,立即寻求美国大使馆的帮助,美国大使馆通知了英国大使馆,因此他决心在四国之间采取联合行动。四国大臣谒见清太子丞相时,清太子称,财政所已向摄政王提交了杀盛宣怀的请求,但认为盛宣怀的处罚已经足够,不应同意财政所的请求。

尽管清亲王承诺盛宣怀不会有任何危险,但朱尔典认为,清亲王在会谈中实际上表达了相当大的不安,担心关于铁路问题的辩论会继续恶化。因此,朱尔典表示,国务院处决盛宣怀的决定是非常野蛮的。

在美国大使馆,盛宣怀告诉各国部长,他非常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希望经由天津到上海避难。各国大臣决定各派两名士兵,共八人,全副武装,由英美使馆的中国秘书丁家立和巴顿陪同,护送盛宣怀到天津租界。

没有记载清政府对列强武装协助下岗高级干部“逃亡”的态度,但显然“多国部队”并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唯一的麻烦来自日本人。

据《华盛顿邮报》10月29日报道,27日,盛宣怀恰好在一家日本银行谈话。得知财政局的“死刑决议”后,他留在日本银行,然后离开银行,来到美国大使馆。

但据日本资料显示,盛宣怀自25日立法会通过罢免其职务的决议后,实际上一直躲在横滨正义银行“分行经理”的住所内。

显然,盛宣怀,在开始“逃亡”之后,已经成为各国争相猎取的宝藏。此后,各国,尤其是盛宣怀和美国,围绕着日本的避难权之争,上演了更加激烈的秘密战争。

当晚,盛宣怀在美英德法“多国部队”的严密保护下离开北京。《华盛顿邮报》记载,此时北京已有传言。有人说满清政府决定灭绝汉人,有人说皇族也在准备逃亡,但被各国外交使团劝阻...

二、深度收费

盛宣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强人。他不属于任何派系,但他“掌管大政方针”,自然成为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另外,他在提拔铁路国企的时候,行事比较死板,这其实给自己造成了不少麻烦。

这次“越狱”事件显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盛宣怀本人。

这时候盛宣怀才10个月就当上了邮电部部长。邮政部门是一个大部门,集铁道部、交通部、电信部、邮电部四大职能于一体,尤其是铁路。盛宣怀自1896年掌管铁路总公司以来,一直是这个大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兄弟”。

但在这个超级多数正式上市时,盛宣怀在内部权力斗争中被击败,被派往上海与外商谈判担任副部长。直到1910年8月,他才回到北京,但他仍然是副部长。更尴尬的是,这位部长竟然是他以前的下属唐。所以,两个人都只好自称有病。

经过多次波折,唐邵毅忍痛干了几个月,终于离开了,盛宣怀在1911年1月才得以出任通信部长一职,这个职位早该属于他了。

这个自鸣得意又憋了很久的男人终于抓住了期待已久的封印,然后以雷霆开始了他的工作。刀锋首先指向他最熟悉的铁路,国家战略资源投入最多。

当时中国的17家“商业经营”的铁路公司,虽然政府放手不干预,给予各种特殊政策,包括允许其通过征收特别税来收取股权资本,实际上是利用公权力作为保证,在民间强行集资。但是这17家公司比以前的国企差。每个家庭都充满了腐败和问题,铁路建设没有进步。但是,巨款已经不见了。事实上,它们都无法继续维持,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铁路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也使人们的不满沸腾。

中央急于挽回这种被动局面,急于立功的盛宣怀是对的人。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委员会于1911年5月宣布将所有铁路国有化,并给予商业公司经济补偿或更新国家铁路公司的股份。这一“国有铁路政策”赢得了绝大多数被公路困住、渴望中央政府“救市”的省份的掌声。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5月31日在盛宣怀报道了这一改革,称:“这是中国稳步发展的又一证据。这项法令的颁布受到了真正爱国人士的欢迎。”

而粤、湘、鄂三省的商业铁路公司,因为集资金额巨大,高管们其实在其中有着巨大的利益。一旦是国有的,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以前花掉的账、坏账、坏账也会在审计中暴露出来,所以他们强烈反对。损失最大的川汉铁路公司高管为国有叫好,并附带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中央政府赔偿上海非法炒股造成的350万两白银损失,遭到盛宣怀的强烈拒绝。

受挫的陆川公司高管恼羞成怒,加入粤、湘、鄂三省商业铁路既得利益者的行列,开始抨击铁路国有政策和盛宣怀本人。那时候帽子满天飞,棍子到处打。这就是所谓“护路运动”的开始。

然而,为了填补自己的财政漏洞而与中央政府对抗显然是不为人知的。很快,一只优秀的“抓手”出现了:国有圣旨公布11天后,中央政府与美、英、法、德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引进1000万英镑巨额外资投资铁路建设。毕竟铁路建设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国内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很难支撑这种巨额投资,引进外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几家商业铁路公司的高管欣喜若狂:他们现在可以上升到“爱国”或“卖国”的水平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尽管这些所谓的“道路保护运动”后来与外国资本秘密谈判。

盛宣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强人。在他的主持下,和四国银团贷款谈判了几个月,见了20次面,辩论了上万字。在原合同里,能争取一点的,就失言了,还得省几样东西,这是无可争议的。“贷款合同的条款不断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不仅年利率还维持在5%,还不到国内银行和银行贷款利率的一半,而且一半的贷款可以存在交通银行和大庆银行,相当于提高了这两家国有银行的头寸,而原合同规定只能存在四国银行。同时,合同还删除了原四国有权参与几条支线公路建设的条款,规定使用的铁轨必须使用汉阳铁厂的国货,其他原材料实行国际招标,不再由外方指定。盛宣怀坚信,根据这份合同,资金到位后,粤汉铁路全线可在三年内贯通,十年内还本。

然而,这份完全平等的贷款协议被指责为“卖国”。

更重要的是,作为李鸿章自己的团队,李鸿章去世10年后,盛宣怀其实并没有什么强大的政治后盾。而大清官场,对派系非常讲究。

显然,不属于任何派系的盛宣怀“掌管了航运、银行、铁路局、冶炼冶金、煤矿、纺织等大政方针”,自然成了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另外,它在推动国有铁路的时候,办事死板,实际上给自己造成了很多麻烦。

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下,湘鄂粤三省的“护路遥运动”在太好的时候被关闭,很快就消亡了。既得利益者退居二线,享受残存的胜利果实。但是因为炒股亏损巨大,四川只能选择和中央斗,而且越来越惨。在成都的中央舞台上,一部“变脸”剧越来越热闹。以陆川公司高管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惜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凭空制造事端,激化矛盾。然而,各级政府官员抱着自己的小90年代,试图浑水摸鱼,利用群众运动为自己获取政治资本。各种势力最终导致护路运动失控,成为颠覆大局的风暴潮,而盛宣怀则成为矛盾的源头和焦点。

盛宣怀保持了充分的自知之明。9月30日,在致岑春煊解释陆川国有补偿方案的电报中,他说自己“在这件事上一直是众矢之的,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何乐而不为?”

第三,替罪羊

盛宣怀在体制内更加孤立:一是得罪了大清朝的一大群“太子党”;第二,他推荐的袁世凯,本来就是他的政敌;第三,对袁之举的褒扬,让那些恨袁的“太子党”更加愤怒。

在处理四川保路运动中,盛宣怀是坚定的鹰派,以年仅28岁的摄政王载沣为核心的中央政府试图振作起来。他们坚信自己是爱、理、法,反对护路运动。段芳奉命率领湖北新军入川平息乱局,导致武昌空失败。10月10日,武昌暴动成功。事情变得更糟。

武昌起义后,盛宣怀虽然没有带兵出征,但却成了“镇暴”的总调度。为了保护铁路桥,为了调集车辆船只,为了运送军用物资民用,可以说他不遗余力。

甚至,为了尽快达到“暴动”的目的,他还在10月20日的一天里,为摄政王的亲信、学位科部长戴再泽起草了三份“面对面摘录”:

一、《戴在泽提出晚入军的大局原因简略总结》,认为乱军是孤立的,“平乱”的军事行动一定要快;

第二个是“尹吾大楼应该电气化,以促进其亲总督的入侵”,尹吾大楼是前敌人银厂的总司令。盛宣怀指责他盲目观望,错失良机,建议中央立即更换;

第三,“袁世凯上谕催他去湖北”,盛宣怀建议中央用袁世凯代替银昌。

这三处删节,实际上使盛宣怀在体制内更加孤立:一是得罪了自尊心很强的德国军务出身的尹昌,尹昌背后是一大群大清的“太子党”;第二,他推荐的袁世凯,本来就是他的政敌,当然不会示爱;第三,对袁之举的褒扬,让那些恨袁的“太子党”更加愤怒。

10月23日,盛宣怀再次亲自上阵,要求中央发布政令,访前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提出实行“严打前线将领”的问责制。

此时的盛宣怀,其实已经成了独行侠,也已经被别人“问责”了。

10月16日,时宇吕进弹劾盛宣怀。他一方面承认铁路商办存在很多问题,但另一方面又认为盛宣怀的国有计划只是为了达到“垄断利润,帮助私人”的目的,“不经过内阁讨论”。

10月26日,另一个时宇范志杰上场。他指责盛宣怀之所以对不同地区的铁路国家采取不同的补偿方式,是为了在股市进行内幕交易:在铁路国家公布之前,盛宣怀已经派人到广州低价收购了岳麓公司的大量股份。于是岳麓的商业股全部偿还,盛宣怀大赚一笔;陆川公司的股份没有被盛宣怀收回,所以一直被打压。当然,这只是风闻。

御史建议盛宣怀目前只是个大臣。如果他是副总理,“偷玉有什么做不到的?”“现在党对国家的怀疑少了,还有部长这样强奸。不宣告犯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害怕君主制。你能想象未来会怎样?”把盛宣怀的问题提到篡班夺权的层面。

危险一步步向盛宣怀推进,终于在10月25日的国民议会“财政委员会”会议上达到顶峰:财政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免去盛宣怀的一切职务。

当晚,盛宣怀还在写长篇辩护,对议员们的指责一一驳斥,“为避嫌,要求免职”。作为一个在政府和商界之间混了一辈子的神童,作为一个一直走在最前沿的“深度冲锋”,盛宣怀在这个关键时刻展现了自己幼稚的一面:毕竟政治游戏和权力游戏从来不需要真理和真理,永远在毫无理由地谈论实力。

果然盛宣怀要求辞职体面退出被无视,中央毫不犹豫的把他赶了出去:免职,永不使用。这是大清国惩戒行动中最严厉的一次,再往上追究刑事责任。然而,金融学院的议员们仍然不放他走,直接诉诸最严厉的惩罚:死刑。

至此,盛宣怀已经完全进入了“猪八环困境”:在“革命者”眼里,他是最凶狠、最坚定的反革命分子,甚至比银厂、宰泽等皇族更凶狠、更坚定,使他的资产成为民国时期最容易被瓜分的肥肉;然而,他把他作为一个目光短浅、冷血无情的替罪羊扔了出去,希望能减缓大楼的倒塌。

在清末民初的世代交替中,甚至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朝代更替的紧要关头,像盛宣怀这样绝望的人其实并不多见。如果没有自称在说“忠义”的外国人——《华盛顿邮报》说四国联合解救盛宣怀为了这个荣誉绑定——盛宣怀很可能会成为1911年祭坛上的一滩血水,就像端方和赵尔峰一样。

盛宣怀的子孙记载,在被流放日本的第一年,盛宣怀一直住在神户的盐湖山,穿着一件和服,和服上有一个刻有“一定要穿布”字样的小印章。他每天都写日记。让后人好奇的是,逃离绝境的盛宣怀,在为自己写着什么。

♦晚清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究竟有多么腐朽?清朝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伤亡两万,却只有5个敌人阵亡

张之洞巧妙地用“美人计”从李鸿章手里挖到了盛宣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73岁高龄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 73岁高龄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下一篇:7月16日 7月16日 历史新知发生了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