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西汉儒家思想独尊历史背景

导语:董仲舒是汉朝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董仲舒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及意义
  3. 儒学独尊的基础
  4. 儒家在汉朝成为主要思想的社会背景
  5.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
  6. 西汉大一统的思想内涵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答: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 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 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 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 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 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 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 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 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 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 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 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 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 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 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 步有积极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

第一、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情况

汉朝初期,整个社会百废待兴,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思想上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

然而经过文景时期,经济的逐步恢复,国力的逐步加强,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不能满足无为而治这样的理念了。而这个时候,儒家学说中的春秋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比较契合汉武帝心中的想法。

第二、加强皇权已经成为了统治者的迫切要求。

汉武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实权并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在窦太后的手中,而窦太后则是黄老学说的坚定支持者,这与汉武帝内心的想法严重相悖!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率先做的,罢免了一些学习法家和纵横家的官员。当时的御史大夫赵绾,褒扬儒学、贬斥道家,时常鼓动汉武帝进行政治改革,这大大惹恼了窦太后。建元二年,窦太后便罢逐了御史大夫赵绾,还将同样崇尚儒学的太尉窦婴、丞相田蚡给罢免了,朝中的儒家势力至此大受打击。直到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逝后,才得以恢复过来。此时窦太后的势力已经瓦解,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排除出去。”

意义:

1、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变型需要的重大举措。

2、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

3、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为此,汉武帝下旨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还提升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儒生数百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背景:

1、在完成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时候,开始对思想进行控制,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在汉朝到汉武帝时期,黄老学说,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等都存在,对统治者的思想控制是不利的,所以进行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就要控制思想。

2、儒术和其他学说的不同:作为中央政权,在完成了国家疆域、政治体制统一的基本任务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轮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方面做好文章了。如何在百家思想中选择与确立出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以便有效地统一、重整人群民众的精神世界,似乎已成为当务之急。鉴于前朝秦亡的惨痛教训,刑名法家肯定已不可用,至少也不能作为旗帜来标榜;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学,在思想本质上是极端的自由主义或无政府主义,显然与帝国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实施统一治理的路向相抵触、相悖逆,根本不利于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

3、汉武帝的个人喜好也是关键的。儒家学说能成为统治思想,重要的关键也在于统治者的需要和爱好。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认为自己是无上的,对确立自己权威的事情,他肯定是会接受的。

4、还有就是政治上的实际操作者。在独尊儒术之前,很多政治家都已经开始将儒术的有为而治开始进行和实施,如卫绾、窦婴、田蚡、公孙弘、赵绾,等等。

意义

1、从其统治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当时的思想方面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2、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说,有利于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3、从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并被以后各个朝代所推崇

4、负面意义在于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在当时的意义: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儒学独尊的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而且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每一个统一的王朝,在思想上都会形成高度统一。秦朝建立后,“法治”思想占主流地位,为了维护加强思想专制,实行了“焚书坑儒”,儒学极大受损。

而汉初,则实行“黄老之学”,但后来又实行董仲舒的“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把儒学列为正统思想,对国家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儒家在汉朝成为主要思想的社会背景

汉朝一开始,实行黄老治术,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增强,匈奴犯边,国内诸侯王骄纵。这一切,呼唤着儒家加强君主权威,还有大一统思想。

首先,秦代统一以后,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统一国家。但法家的严刑峻法并不适合治理和平时期的国家。

秦朝很快就灭亡了,汉代初期又以黄老思想治国。

在汉武帝之前,汉初通过文景之治的积累,经济已经很发达了。但是汉初的诸侯国各自权利过大,甚至爆发过七王之乱,匈奴人老是入侵,汉族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去抵抗。

再加上汉武帝自己的雄才大略,急需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儒学融合和道、儒、法,适应了汉武帝的需求。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思想上: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专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胁。

西汉大一统的思想内涵

大一统的来源和发展

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字不是形容词“大”,而是动词“尊大”的“大”,“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

元始就是万物(包括政治社会)的本体,“一统”的本义是指政治社会自下而上地归依于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从而使这一政治社会获得一个超越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以一个最高权力为中心来进行政治范围的集中统一。

因此,最初的“大一统”概念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庞大帝国。

“大一统”强调受命改制的根基,即重视重建国家政统和法统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一统”一词最早主要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对王朝由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所做的说明,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他大一统就是说国家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统一的,不容分割的。

例如,西汉汉武帝时,国家就是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全国统一,有效抗击匈奴入侵。经济上: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此后在中国思想界二千年的统治地位。

西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广泛传播,以西汉王朝为中心、汇聚周边各民族的“大一统”政治初步形成,这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推动了民族间的互动交融与认同,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奠定了重要基【关键词】西汉;“大一统”;民族交融;认同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演变的产物,而西汉时期是这一历程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大一统”思想得到深入发展并广泛传播,以西汉王朝为核心并汇聚周边各民族的“大一统”政治初步形成。各民族的互动交流愈加深入,认同意识日渐强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滋养,也为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春秋大一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概念

“春秋大一统”概念由西汉董仲舒提供,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实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也是他推行儒家学说的一个表现,由此,董仲舒最终实现儒学独尊的局面。

董仲舒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必从“天意”和《春秋》那里找依据。他作为汉代儒家公羊学派的宗师,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说“春秋,大义之所本也”(《春秋繁露·正贯》。以下所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以为“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俞序》)。他的社会理想正是通过阐述《春秋》大义而得出的,它立足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虽然董仲舒社会理想的基础是现实社会,但他从不盲目赞扬现行的社会制度,而总是以理想社会的标准来批评和要求改进现行制度。

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大一统”的内涵

“大一统”不仅包含“一统”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统”的地理范围,以及为达成“一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包含四个方面:在主权统一方面,对内强调中央权威,对外反对少数民族入侵;在民族统一方面,主张民族统一;在疆域统一方面,维护疆域统一;在思想方面,主张统一思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590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水运粮食在古代为啥重要?一定要回答,谢谢 古代水运有多厉害下一篇:太平天国为何处死鲁恭敬?杨秀清的荒唐行径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