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打仗的干粮:揭秘“锅盔”的由来与发展

导语:探索历史上真正的秦朝,发现陕西关中地区的美食“郭魁”,即烤挂面饼。锅盔可以长期存放,十天半月也不变质,非常适合作为干粮携带出行。文章介绍了锅盔的历史和制作方法,以及它在秦国统一天下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边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正的秦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美食。它叫“郭魁”,只要听它的名字,你就会觉得很雄伟。锅盔是一种烤挂面饼,原料来自秦川,八百里盛产小麦。锅盔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长期存放,十天半月也不变质。它尝起来有小麦的香味。这在没有冰箱保鲜的时代特别受欢迎,非常适合作为干粮携带出行。

关中很多地方都有生产锅盔,但历史不同,做法不同,但不管什么类型的锅盔,都一样好吃。

周文王发明了锅盔

“王文锅盔”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大本营岐山,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时期。

据说,商朝末年,纣王昏庸,在奸妇的唆使下,囚禁了西伯侯姬昌。后来,姬昌在试图逃跑后,回到自己的故土祁山,整顿军队,扩军练武,准备征讨。

长征路漫漫。为了解决士兵吃饭的问题,姬昌特意选了关中小麦给每个士兵做了一个大蛋糕,用麻布裹好,背在背上。煎饼时间长了还不错,有的时候还可以当盾牌随身携带,这就是锅盔中“盔”的用途。姬昌后来建立了西周,成为周文王。他创造的锅盔被称为“王文郭魁”。

“王文国奎”的方法很简单。通过和面、制坯、烘焙三个步骤,只需要少许盐和茴香调味,基本保持了小麦原有的香味。吃起来又脆又甜,不需要太多力气。最好是做原材料和炉具。比如用的油是纯菜籽油,用面粉打出来的鸡蛋是土鸡蛋,用麦秆烧锅盔,用的锅是农村的黑旧锅。锅盔要煮两三个小时,还要不停的翻。这是慢火。

郭魁为秦统一天下做出了贡献

到了秦朝,锅盔进一步普及。秦人老实,做出来的锅盔大,直径50-60厘米,厚度可达15厘米,特别瓷。因为它的形状像树桩的横截面,所以也被称为“墩饼”。

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秦号称虎狼之主。遁饼作为行军干粮,味道鲜美,便于携带,不易变质。每两墩饼分组,每个墩饼钻两个孔,用牛皮绳绑好,分发给士兵。这两个饼各重五六斤,士兵们把一个放在前胸,一个放在后胸。如果遇到敌人射箭,贴在土墩饼上的概率很大,起到“防弹背心”的作用。所以秦兵把丘饼叫做“壶盔”,意为铠甲。

秦的土墩饼能吃能挡箭,就冲到这个地步,把他国军队甩了好几条街。所以秦国最终能完成大一统,郭魁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后来秦人出门回家,都要烧锅烧盔互相送。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虽然锅盔看起来很普通,但它的制作非常讲究。越是常见的食物,越是真功夫。首先用好的小麦粉,发酵后用擀面杖卷成大圆饼,放入大平底铁锅中,在底部慢慢烘焙,直到水分蒸发,外皮变黄,内皮变干变香。

甘县锅盔包子起源于唐代陕西省甘县。比起西周和秦朝的锅盔包子,小了很多,但还是蛮大的。

据说,武周时期,大量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了旱墓。因为这个庞大的工程,灵修人需要加班,总是没有时间吃饭。一个士兵灵机一动,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把头盔戴在上面当炊具,把面条放在头盔里,下面烧柴。就这样,他做了一个简单的锅盔馒头,外酥内嫩。这种吃法让其他士兵争相效仿。每天晚饭的时候,锅盔的香弥漫在陵墓建筑工地。连主管都来品尝这种方便快捷的食物。郭魁馒头的名声流传开来,传到了北京的故宫。后来朝廷每年都要求干鲜给锅盔包子进贡。

锅盔馒头是现代陕西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做法。经过老百姓的不断改进,风格更加丰富。

锅盔包子除了慢慢咀嚼,还可以泡羊肉汤和豆腐脑,吸收各种汤汁,使口感层次更饱满。于是,陕西著名的羊肉包子、豆花包子、水盆牛羊肉等等都衍生出来了。不过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新烙的锅盔切成三角形,炒一盘红绿辣椒,趁热吃。只有一口好吃!

水土一面造就粮食一面,粮食哺育人才一面,从而塑造一个人的性格。锅盔作为陕西关中水土孕育的一种美食,从做法和吃法上体现了关中人的豪迈粗犷性格。所以在《关中八怪》中,也有“锅盔如锅盖”的说法。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2894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羽觞:起源于战国时期,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下一篇:孟珙 南宋名将孟珙那么厉害为何名气不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