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起名的学问 取名的学问: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

导语:引言:我们都知道,除了李白、杜甫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苏轼。据说苏父子都是才子,写的一首好诗。在古代,命名是极其重要的,那么苏轼的名字到底有什么讲究,苏洵在其中倾注了多少思想?边肖向每个人揭示了这一点。 在古代,苏洵作为一代文豪,给两个儿子取名字,自然花了不少心思。苏洵的长子是苏轼,次子是苏辙。这有什么讲究? 网络映射

引言:我们都知道,除了李白、杜甫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苏轼。据说苏父子都是才子,写的一首好诗。在古代,命名是极其重要的,那么苏轼的名字到底有什么讲究,苏洵在其中倾注了多少思想?边肖向每个人揭示了这一点。

在古代,苏洵作为一代文豪,给两个儿子取名字,自然花了不少心思。苏洵的长子是苏轼,次子是苏辙。这有什么讲究?

网络映射

苏洵是个年轻人,27岁才开始努力学习。他29岁生下苏轼,31岁生下苏辙。苏洵将近四十岁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二子论》,里面明确提到了他给两个儿子取名的原因。

两兄弟的名字都和古代马车有关。

苏洵给长子苏轼写道:“轮、讲、盖、带皆有职。而石是唯一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虽然,当我去石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看成是车的尽头。哎,我怕你不被授勋!”“石”是古代汽车前用作乘客扶手的横杆。与车轮、辐条、车罩、车轮相比,石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如果一辆马车上没有铁轨,总会让人觉得不完整。所以这个没有实用功能的“石”,只有装饰的功能。苏洵说,我儿子苏轼,恐怕你不注重外在的装饰。苏洵希望苏轼能看着他的字,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不要在有困难的时候意气用事,不要对别人太过坦诚。

苏洵给二儿子苏辙写道:“天下之车,不可避免。就汽车的优点而言,与它们无关。虽然,仆马被杀,烦恼不如别人。善于在好与坏之间徘徊的是流浪者。哦,我知道是免费的!”“车辙”是马车行走留下的痕迹。苏洵说,世界上所有的车厢都是跟着前面的车的脚印走的,但说到车厢的优劣,我们就根本不提车辙了。虽然车辙无效,但是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也不会受影响。苏洵说,如果苏辙能肯墨守成规,虽然不能富可敌国,但也能避祸。

作为一个父亲,我应该希望我的孩子成龙成为一只凤凰,我至少应该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而不是荣耀祖先一辈子。为什么“八人组”之一的苏洵要儿子学会藏心,愿意平凡?这就要说说苏洵坎坷的求官经历了。

后人提到“三苏”,盛赞“一家三进士”。甚至有人认为三苏同时考中进士,其实不然。《宋史》记载:“年纪大了,就升为士,与众不同。”苏洵27岁立志读书,28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又以不同的才能参加考试,但都没有通过。从那以后,苏洵考了十几年,却没有一个考上进士。嘉祐二年,父子俩一同来到京城。那科,苏轼和苏辙兄弟上了高中,苏洵没提。也许苏洵不屑和儿子考同一个。两个儿子考上中学的时候,苏洵写得并不伤感:“莫道好学,老人如上天堂;莫刀上学难,孩子就像捡芥末一样。”刹那间,苏洵参加科举20多年了,却依然一事无成。进士名气对儿子来说是那么容易,对苏洵来说却是那么难以捉摸。

网络映射

那么,以苏洵的才华,20年的科举为什么会失败呢?除了宋代进士一科考生人数少,一般一科二三十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苏洵的倔强、高傲、肆无忌惮的性格。

三十岁左右,苏洵的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但他的名声并不出蜀。当时世界上的文风以“太学体”为主,讲究用典。而苏洵的文章却经常说坏处,把矛头指向当时的大国策。苏洵不屑与地方官交朋友,甚至与家族里有名的亲戚交朋友,都刻意划定界限,保持自己的高贵纯粹。平庸的地方官根本不想惹事,自然不会报苏洵的名。

很多年后,为了儿子的前途,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出了书,直接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北京后,苏洵把他的一些文章献给了文学大师欧阳修。欧阳修第一眼就大加赞赏,向朝中大臣推荐苏洵。有一段时间,北京的文人墨客纷纷为苏洵的作品庆贺。

这么好的局面,苏洵应该进步很大,推出了一个漂亮的官方人物。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因为苏洵的骄傲,他不知不觉得罪了很多人,包括王安石和宰相富弼。欧阳修在北京开文艺会,请名人。席间,欧阳修请苏洵发言,苏洵讲了朝廷的情况。当时,李元昊在西方崛起,宰臣主张用钱换和平。对于这种行为,苏洵非常不满。苏洵认为,对待西夏的唯一办法是以战取胜,而不是靠贿赂。《六国论》中,苏洵说“天下骄者,破六国亡子之事,在六国之下矣”,但你只是没有直接说统治者是汉奸,是求荣。那些中下层官员和普通百姓对苏洵的观点大加赞赏,但执政的再臣非常愤怒。

王安石和苏洵政见不同,批评苏洵是文人,目光短浅。苏洵写了一篇《歧视奸》,痛斥王安石等为朝廷奸诈。王安石怒不可遏。欧阳修推荐苏洵时,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宰相富弼一开始很期待苏洵,但是他看得出苏洵对时局是如此的无知,以至于多次批评自己的国策,对苏洵产生了反感。当宋仁宗暗示他想提拔苏洵时,富弼表示:“苏洵专门建议人们用杀戮来树立威望,当官员太紧急了。”富弼没有评论苏洵打胜仗的方针,而是抨击苏洵好名逐利,存在严重的伦理问题。听了这话,宋仁宗放弃了升职的想法。

两个儿子考上进士后,苏洵投身科举,希望通过做官为后人扬名。之后,宋仁宗亲自写了一封信,邀请苏洵去舍人学院参加考试,这是一份很大的礼物,但苏洵认为以他的名声,根本没有必要参加考试。苏洵推脱病情,没打电话。最后,宋仁宗很慷慨,不在乎。几年后,丞相韩琦举荐苏洵为官,从八条起担任省司库秘书。他死后,只追赠给光禄寺成,即八股文。这不是宋仁宗的反复无常,而是苏洵不是科举出身,没有实际成就。自然,他不能被授予高等级。

虽然苏洵晚年悟性很透彻,但他并不太在意名气。他可以看到他的两个儿子变得有名,前途光明。苏洵既高兴又担心。相对而言,长子苏轼才华横溢但锋芒毕露,待人真诚但内心无才,有见地但不屑低调,在很多方面与苏洵相似。是看了长子苏轼的人品后,苏洵说:“我怕你不被授勋!”二儿子苏辙虽然比哥哥学得少一点,但性格沉稳,颇像端庄大方的妻子石成,却让苏洵放心。

网络映射

益州张素有慧眼识英才之誉,苏洵特地带了两个儿子前来拜访。和苏轼聊天后,张觉得苏轼是个天才,于是写了六个题目,让兄弟们当场写。苏轼拿到试题后,立即开始写,但苏辙看着试题却犹豫了。苏辙拉了拉苏轼的衣袖,问第五个问题从何而来。苏轼没有说话,只是用毛笔敲着桌子。苏辙立刻明白了,考题是关准出的。过了一会儿,苏辙用眼神问出了第六个问题的来源。苏轼起身,走到苏辙的办公桌前,划掉了这个问题。很快,苏轼交了五篇写好的文章,时间久了,苏辙也交了五篇他写的文章。张看到后喜出望外。他的六个问题很偏颇,不是说书生根本不知道出处,而是第六个问题是他个人虚构的,没有出处。苏洵请张评价两个孩子。张说:“两个孩子都是天才。大儿子聪明,惊人;二儿子谨小慎微,事业可能超过哥哥。”

后来,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不同的习俗,是因为他直言不讳的观点。结果新党上台,遭遇“五台诗案”,被黄州降职。新党上台后被贬海南,饱受四分五裂之苦。虽然苏辙曾经被哥哥苏轼牵连,但他还是能够守口如瓶,懂得明哲保身。虽然苏辙的名声不如他哥哥,但他在元佑统治时期是他门下的一名官员助理,崇拜执政党。一切正如苏洵所料。

后来,苏轼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孩子的期望:“每个人收养一个儿子都想变聪明,而我却被错当成了我的一生。我希望我的孩子既愚蠢又诚实,这样就不会有灾难,接触公职人员也不会有困难。”苏洵对儿子的期望是一样的,用心可以用好来形容。

本来一个小名就有这么大的名,既要求五行不漏物,又要求含义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多的寄托在苏洵对儿子的期望上。穷则传风。如果他没有文化,真的得不到这么有意义的名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编钟的来历 淅河镇挖出大批神秘青铜器来历成谜下一篇:成吉思汗墓陵诅咒显现 成吉思汗墓陵诅咒显现之谜 800年陵墓诅咒之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