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为何朝鲜对明朝的万历皇帝非常的尊崇呢?

导语:公元1704年,距离大明王朝灭亡已整整一甲子。清帝国的藩属国朝鲜此时正在秘密的进行着一场“甲申六十年祭”的纪念明朝大型仪式。这多少有点时光错乱的感觉,要知道,随着台湾在1683年的归于一统,大明朝最后一面王旗在中华已销声匿迹了21年之久。  这一年,朝鲜肃宗国王在自己的王宫后苑中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大报坛”,以至高无上的祭天之礼祭祀明朝神宗万历皇帝,自此也成为了朝鲜王朝今后两百年间最为隆

公元1704年,距明朝灭亡还有整整一个贾。清朝的附庸国朝鲜正在秘密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纪念明朝的仪式。有点时间错乱。要知道,随着1683年台湾统一,明朝最后一面王旗在中国消失了21年。

这一年,朝鲜的苏宗王在他的宫殿后院建造了一座大型建筑——“大宝坛”,以祭天的最高仪式向明朝的神万历皇帝献祭。从此成为朝鲜王朝未来200年最隆重的祭祀。

这一幕只是朝鲜在明朝灭亡后怀念明朝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清朝时期,朝鲜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向清朝投降,而执政党和在野党始终充斥着以明朝为中国正统,视清朝为蛮夷而非蛇蝎的主流意识形态。投降清朝是“痛苦的,痛苦的,被迫的”,更夸张的是朝鲜,包括几个国王,也有“驱逐满洲人”的

自唐朝以来,坚持中国儒家正统的朝鲜,一直以诸侯国自居,尊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但在朝代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明朝,甚至朝鲜的一些学者也把明朝视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王朝”,即使明朝山河破碎,也没有改变初衷。

中国对应明清的朝鲜王朝是李王朝。事实上,李朝的建立是韩国忠于大明的最好例子。与朱元璋发生领土争端后,朝鲜的朝鲜王朝计划进攻辽东。不愿割据明朝的朝鲜将军李成桂,先是企图拒绝国王,然后发动政变推翻朝鲜王朝,建立了李朝。李成桂登基后,很快上书朱元璋,请天子赐他“爵位”。此后,朝鲜在朱元璋赐名后成为“朝鲜”。

上述朝鲜“大报坛”供奉的是明朝三位皇帝:明太祖洪武、明神宗万历、明朝崇祯。在朝鲜李朝的历史观中,正是这三位皇帝的“帝王风度”奠定了朝鲜对大明的坚贞不渝。

万历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但却是朝鲜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中国皇帝。朱元璋的“赐名”被朝鲜王朝视为“伟大创造的善举”,万历的“抗倭援朝”被朝鲜视为“重建的善举”。其实,这正是建造“大报坛”的初衷。在朝鲜统治者和官员的心目中,万历皇帝入侵援助朝鲜带来了“舍身救人”的悲剧色彩。"王朝的迅速灭亡可能不是因为东征."朝鲜的苏宗王甚至“心虚地”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朝鲜入侵造成国力的丧失,即使明朝灭亡,至少也能像南宋一样太平百年,而不是像南明那样马上灭亡。

如果说朝鲜对明朝有着超乎寻常的“忠诚”,那么朝鲜对清朝的仇恨和蔑视也是深入骨髓的。从大的方面来说,韩国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如“分中外”、“尊君争夷”、“春秋正义”等。在韩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只有韩国作为一个外国人,实现了“从外国人到外国人的转变”,成为“小中国”。没有其他少数民族可以继承中国正统,即使满清进入中国,也还是“蛮夷”。

然而,朝鲜可能还有另一个永远无法治愈的隐痛。明朝中前期,满族的前身建州女真曾在朝鲜北部生活在藩篱下,朝鲜以“往中国乡下去”的态度对待女真诸部。双方关系不平等。最可耻的是,就连努尔哈赤的六祖,被列在清朝家谱之首的孟戈帖木儿,也曾在朝鲜加冕为诸侯。满人一度被朝鲜视为“家奴”,但家奴不仅逃跑了,最后还成了自己的主人。朝鲜怎么能忍受这个?

明清战争爆发后,朝鲜国王光海军想采取“中立国”的态度。在至关重要的萨尔浒战争中,他还暗中命令参战的朝鲜将领外出打工,不作贡献,最后临阵退缩。但光海君的政治态度显然不为韩国皇室和士大夫所容忍,被朝廷政变以“忘恩负义、不知天命、有二心、赔钱”的罪名革职。这和之后给朝鲜国王的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没什么两样:如果有人放弃了“尊重明净繁华”的国策,皇位基本上就没了。

继广海君之后登上王位的仁祖王显然接受了这一教训,在明清战争中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1627年,朝鲜的挑衅态度终于激怒了皇太极,下令阿敏率军进攻朝鲜。士兵一到达,朝鲜军队就被打败了,平壤经过十天的战斗已经失守,只好讲和。这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丁卯之乱”。虽然战场一片狼藉,但朝鲜承认停战谈判时“春秋大义”在手,异常强硬。它坚决抵制后金提出的与明朝断绝关系的要求,仿佛是自己在战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后来阿敏甚至以此为主,称赞忠于明朝的朝鲜是“存义之国”。

在谈判桌上“大获全胜”后,朝鲜对后金依然无动于衷,对明朝依然热情高涨。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王朝时,朝鲜不但不迎接朝鲜,也不接待清朝的使臣,这让皇太极大为光火,立即亲自招募朝鲜。这就是韩国历史上的“C孩症”。对于这场战争,2011年韩国票房冠军《最后的武器:弓》把韩国军民形容为史诗,箭术堪称天下第一,也杀了清朝太子。但实际上,这一次朝鲜输得比上次更惨,12天就失去了首都,还有4万守军被300清军骑兵击败的经典战役。

最后连仁祖王都被困在了南汉山城。在这个兵临城下的联盟中,朝鲜曾放出“那些为正义而战的人,无论成败”的狠话。但是皇太极显然吸取了上次委屈谈判的教训,把迫使朝鲜与明朝断交的文章打死,要求朝鲜转清。最后朝鲜君臣不得不让步,被迫将朝鲜王子送至沈阳做人质。但是这么无奈的举动,仁祖晚年发生了叛乱,原因还是一样,谁叫你投降清朝呢?

按明朝?《朝鲜传》记载,困于内忧外患的崇祯听说仁祖王困于南汉山城时,立即命连长陈洪范动员“各镇船师”前去救援。后来半路听说朝鲜已经放弃了,崇祯不但没有责怪朝鲜投降,反而责怪陈洪范救援不力。崇祯的“义举”,时隔多年,被英国的祖国朝鲜的王瓒称赞为“清兵填辽阳,贼流中原,犹欲下海开学,救远社稷。半夜看了这个,没觉得流泪。为此,崇祯后来和明太祖、明神宗一起走上了献大报的神坛。

皇太极可能不知道,他“培养”了朝鲜历史上最恨清朝的国王。1649年,明朝灭亡后的第五年,在沈阳当了八年人质的孝宗王即位。他屈辱的人质生活让小宗对清朝恨之入骨。当他还是人质的时候,写过“吾愿驱百万兵,秋风君临九连城景区”的“反诗”。他即位后,正式展开了反清的政治蓝图。

孝宗反清复壮的精神导师是韩国学者宋世烈。在他的计划下,孝宗大肆利用所谓忠义之士,同时花费大量金钱扩军备战。“所以,你要养十万精枪,爱你儿子,都是死卒,然后等他们有了麻烦,给他们惊喜,到了通关,那中原义士,难道就没有应答者了!”据说孝宗在1661年曾计划以10万大军开始北伐,但在1659年去世。

在后人眼中,孝宗的北伐计划显然是可笑的。先不说朝鲜十万大军是否配得上,就算有十万,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有着“四万守军被三百清军击败”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朝鲜策划北伐的唯一机会在于清朝内乱,然后趁乱。1673年,机会真的来了,旧金山大乱爆发,但后来朝鲜又犹豫了。当时朝鲜有大臣上书献宗王,认为吴三桂的崛起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他要集结兵力,完成孝宗的遗愿”。朝鲜的儒生也怒不可遏,中国有北伐之声。但在这次“千载难逢”中,年仅34岁的仙宗突然去世,年仅13岁的苏宗接任,北伐又变黄了。朝鲜正史李超《肃宗实录》认为,朝鲜失去的机会完全是由于现在宗的突然死亡。吾若借此机会,举兵渡辽,直入燕窝,攻其南,吾兵攻其西...,它会清除污秽。”书中甚至大胆推测,如果三藩之乱发生在孝的时代,孝就会“奋勇向前”,进攻北方的中原。

1681年,旧金山的乱局尘埃落定,朝鲜事后再怎么伤心,北伐的机会也一去不复返了。之后的朝鲜,如文章开头所述,只能在“大报坛”的牺牲中,在精神层面上重复“反清复新”的梦想。本质上“反清复明”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既是官方的“大报坛”,也是韩国民间对明朝的尊重。宋世烈晚年隐居的华阳洞,后来成为朝鲜儒林中的“崇明中心”。后来儒生在山洞和附近的万东寺流行模仿明朝皇帝的御笔,举行各种仪式。最著名的胜利是华阳洞有孝宗皇帝的御笔“大明天地,崇祯日月”,意思是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只有朝鲜保留了“大明天地”。用当时一位韩国学者的话来说,

虽然朝鲜的官方文书年表在明朝死后已经采用了清朝的年号,但私下里,无论是私人文书还是皇家祭祀都一直在延续明朝的年表,但使用清朝的年号是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当时朝鲜主流采用崇祯这个称号,以至于出现了“崇祯二百多年”的奇迹。19世纪下半叶,韩国儒生自豪地说:“称我为伟人”。

这是世界历史上最独特的现象:一个皇帝在自己的国家早已是前朝的老人,而在邻国的编年史上却存在了200多年。对此,韩国儒学大师朴次元在他的名著《热河日记》中指出:“尊崇祯救中国”。既然不可能完成反清复明的梦想,那就让大明永远活在精神里,永远活在“崇祯”的称号里。

平心而论,从顺治开始,清朝皇帝对朝鲜都是恩将仇报,在经济和礼仪上对朝鲜的态度甚至超过了明朝。他们还减少旧贡,优待朝鲜使节,甚至亲自为朝鲜国王写诗。乾隆时代,朝鲜对清朝的态度终于在一个“转折点”发生了转变。清朝皇帝被称为“皇帝”而不是“黄瑚”,他对清朝皇帝的评价是公正的。

但此后朝鲜对清朝态度的转变,无非是放弃敌意,不再意图颠覆清朝。但这远不是说朝鲜真的认同清朝,更不是说朝鲜已经放弃了对明朝的尊重和忠诚。事实上,直到20世纪初,朝鲜国王对“大报坛”的祭祀才终于在二百年后停止,实质上成为朝鲜王室的“家法”。

“朝鲜是大明的朝鲜”,朝鲜一直履行着这个承诺。直到1909年,也就是“崇祯265年”,朝鲜才终于在历书上终结了崇祯历。次年,日本强迫朝鲜签署日韩合并条约,国家灭亡。朝鲜和大明可以算是“与国家决裂”。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元顺帝真的有那么无能吗 元朝的灭亡和他有关系吗下一篇:宋朝的军队很弱吗?宋朝选兵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