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万福礼 宋朝人见面,相互之间会怎么行礼?

导语:本文介绍了宋朝人见面时的礼仪。在宋代,君臣见面行揖拜礼,而非跪拜礼;平民见皇帝不一定要下跪;官员、平民之间行揖礼或叉手礼;男人行叉手礼,女子行万福礼。

宋朝人见面,相互之间会怎么行礼?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极其重视礼节。在古代,人与人见面打招呼,行礼是很重要的,完全不同于现在,而且在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人见面,行礼的方式也是有所差别的。那么在宋代,人们见面应当如何行礼?君臣之间,官员之间,男女之间行礼又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宋朝的君臣见面、平民见官、官与官之间、民与民之间、男与女之间,应该行什么礼呢?下面我们分别说说。

1、君臣见面之礼

在私下的场合,宋朝官员与皇帝见面,当行何礼,我倾向于认为,是行揖拜礼,而非跪拜礼。南宋人胡铨在《经筵玉音问答》中记录了他与宋孝宗内廷花园彻夜长谈的情景,其中写道:“上握手谓予曰:‘昨夕之乐,愿卿勿忘。’予答曰:‘小臣当图报陛下,且尚有侍宴之日。’于是侍上入内,至候春门,予揖退。”这里,臣对君的告别礼仪便为揖拜礼。

那么在朝堂之上呢?如果是大朝会,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少不了臣向君跪拜的礼仪;但日常的常朝会,我倾向于认为:不需行跪拜之礼。理由是——据《宋史•礼志》,淳化三年,宋廷申举常参礼仪,将“朝堂行私礼,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谈笑喧哗;入正衙门执笏不端;行立迟缓;至班列行立不正;趋拜失仪;言语微喧;穿班仗;出阁门不即就班;无故离位;廊下食;行坐失仪;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门出入;非公事入中书”等十五项行为列为失仪,“犯者夺俸一月”。由此看来,宋臣常参时似乎并不行跪拜礼。

2、平民遇到皇帝

老百姓见了皇帝,是不是一定要跪拜呢?从史料判断,不一定要下跪。来看两个例子:据宋人王明清《挥麈录》,宋真宗西祀汾阴、途经泰山脚下被当地民众围观:“大中祥符间,章圣祀汾阴,至泰山下,聚观者几数万人,阗拥道路,警跸不能进”。显然,这并不是官方组织的跪迎,所以秩序非常混乱。《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记录了宋真宗的一次出巡:咸平四年八月,“上观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园。都人望见乘舆,抃跃称万岁”。开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舆,只是欢呼雀跃,而不是惶然跪倒。

3、官与官、民与民之间

至于官员、平民彼此之间的行礼,可以肯定地说,是行揖礼或叉手礼。这里列举两条证据:

其一,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只是“长揖”,通事命他“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文天祥只揖不跪,因为跪并不是宋朝官员之间的礼仪。

其二,南宋时,宋朝官员楼钥出使金国,发现被金人统治的汴京人在接待客人时兼用跪礼与揖礼:“或跪或喏”。楼钥说,“跪者胡礼,喏者犹是中原礼数。”“喏”即问候语,通常跟揖礼、叉手礼相配合。可见依宋人礼仪,老百姓日常待人接物是不用跪礼的。

宋人之间相互问候,非常流行“叉手礼”。宋代的启蒙类教材《训蒙法》载,“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翻译一下:行叉手礼时,两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叉手礼较揖礼为轻,揖礼又较跪拜礼为轻。我们从宋代的图像史料还发现,宋朝大臣在私人场合,向皇后行叉手礼即可。南宋宫廷画师绘画的《女孝经图卷》中便绘有一个场景:皇后与皇帝、大臣见面,大臣行叉手礼。

4、男女之间的行礼

宋话本《错斩崔宁》中有一处细节:“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独行无伴,却是往那里去的?’小娘子还了万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权歇在此。’”可见,宋朝时,男子向女子行礼时,一般为揖礼;女子则还以“万福”礼。所谓“万福”礼,是指女性行礼时,双手相交至胸腹间,微曲膝,低首,同时口念“万福”。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唐宋时期,女性不行跪拜礼。

总而言之,男人行叉手礼,女子行万福礼,乃是宋朝最为常见的日常礼仪。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3668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宗法制是什么?商代和周代的宗法制有什么差别?下一篇:《陈情令》温情最后是怎么死的?温情有没有喜欢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