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苏州东吴翻译社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原始青瓷赏鉴

导语: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原始青瓷赏鉴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原始青瓷赏鉴   苏州东吴博物馆坐落于环境优美的苏州市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大白荡公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原始青瓷赏鉴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原始青瓷赏鉴

  苏州东吴博物馆坐落于环境优美的苏州市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大白荡公园内,是一家“公办民助”的新型博物馆,这一办馆模式在我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四厅一廊”即铜镜、青瓷、铜器、古代艺术厅及石雕长廊的陈列展览,受到广大观众的热列欢迎和高度赞扬,国内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来馆看过后也都给予充分肯定和称颂。苏州东吴博物馆已成为苏州和浒墅关开发区文化建设及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苏州东吴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最具特色的是青瓷专题展,在国内各博物馆中是首屈一指的,上千余件青瓷器不仅规模庞大,且按时代发展形成序列,可谓精品迭出、丰富多彩,足称大观,已故著名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曾为之题词“青瓷斋”。由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和苏州东吴博物馆联合举办的“2011年苏州中国青瓷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参观考察馆藏陈列,均为精美的文物所震撼。笔者拟将陆续介绍该馆收藏的青瓷器,并结合中国青瓷的发展历史作些研究探讨。

  中国瓷器的鼻祖—原始青瓷

  中国瓷器的开创,为吴越先民的功绩。说起原始瓷,必提硬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吴越先民就开始烧制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并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遗址、墓葬中出土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印纹硬陶与原始瓷为孪生姐妹,除胎质和施釉有所区别外,其烧成温度都达1200℃,坚硬叩之如金,不吸水。比之当时流行的一般陶器来说,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明显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是为高档用品,在中原的高等贵族墓葬中偶尔才见有一两件,其价值与青铜器相当,而吴越地区盛产之,社会使用量也很大,除日常生活,随葬亦用。陶与瓷的区别首要在胎质,原始瓷要用高岭土、瓷石、叶蜡石等原料才能烧制。硬陶仍为陶类,胎料成分与原始瓷有差异,硬陶胎质呈紫褐色或灰褐色,是用含铁量较高的一种黏土作坯而成,而原始瓷胎为灰白色,为含铁量较低的瓷土。在吴越地区考古发现的商周窑址常见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同窑合烧,如南京北阴阳营第三层湖熟文化以及浙江富盛等地都发现有这样兼烧的窑址,也有的是分窑烧制。在硬陶器友有时见有高温下窑汗形成的自然光滑釉层,原始瓷是人工施加的石灰质釉。从陶瓷演化上,硬陶处于陶和瓷的中间形态,因此硬陶的烧成无疑启迪了原始青瓷的产生,这是吴越陶瓷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原始瓷的烧造,成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上海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闵行马桥遗址发掘过程中出土了青釉和黑釉残片,马桥文化的时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代,广泛分布于太湖流域—带,有学者根据科学测试结果认为:“马桥夏商样品目前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原始瓷。”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在浙江绍兴富盛长竹园、倪家娄、皋埠吼山等生产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窑址中发现多处龙窑遗址,上虞李家山发现商代龙窑,德清也有,说明商周时期吴越很多地方是用龙窑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龙窑产量大,炉温高,烧出比较精细的原始青瓷器和坚致耐用的印纹硬陶器,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所以在江浙吴越人的土墩墓中出土那么多硬陶和原始瓷器也是顺理成章的。

  商周时期吴越人民烧制和使用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有明确分工的。因硬陶质地坚硬结实,多制作盛储器,器型主要有坛、瓮,瓿,罍等,器形高大,拍印纹饰丰富多彩。西周时期盛行梯格纹、回纹、云雷纹、变形夔纹、折线纹、叶脉纹、菱形填线纹及凸方格纹等,装饰多作复合型纹,各种几何纹的拍印粗深规整,刚劲有力。另外,在有些坛、罐的两侧作附加堆锯齿状纹,还有器耳作兽形,这显系仿青铜器的扉棱而作。原始青瓷器表施釉光滑易洗涤,多用作饮食器,主要器型有豆、盘、豌、钵,也有罐、坛一类盛器,西周原始瓷上多见“S”形堆贴饰。胎质颗粒较粗,更灰白色;釉色青绿或米黄,有积釉和流釉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后称霸中原,统治者高度重视“耕战”,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百业兴旺,陶瓷生产持续发展。这一时期烧制的原始青瓷器,较前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制坯以前采用泥条盘筑法,此期为陶车拉坯成型,形制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外轮廓线条流畅。胎质灰白,满体施釉。釉层均匀较薄,釉色多青中泛黄,比较稳定,已掌握了还原焰气氛。原始瓷器种类大增,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型,盛器如直筒罐、鱼篓形罐、尊形器等。食器类此期流行盅式碗,内壁饰螺旋纹为其特点。仿青铜器的礼乐器增多,如鼎、盉、匜、甬钟、錞于、句鑃等,有的用作专门明器。纹饰主要流行米字纹、方格纹、筛纹,棘刺纹等。此期纹饰的时代特点为:印纹细密整齐,与同时期青铜器的纹饰作风相—致。有些原始青瓷精品的釉面青亮,釉色莹润,可与六朝青瓷相媲美。南京博物院张敏先生发掘无锡鸿山战国贵族人墓,时其中出土的众多原始瓷直称之为青瓷器。

  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现择几件介绍于藏友。

  1.几何印纹硬陶坛

  西周时器物,口径28.5厘米,腹径55厘米,高62.5匣米。侈U,翻沿,束颈。颈饰弦纹,圆鼓腹,平底。器身满饰复合纹饰,肩部席纹,腹部大方格纹,陶拍印痕可见。胎质紫灰色,质坚致。器形观整,形体硕大,是目前考古出土的硬陶坛器物中所见最大型号者,此器允分显示了当时成型技术的熟练和高超。

  2.原始青瓷双系罐

  战国时器物,高23厘米,口径16.8厘米。平口、直沿,溜肩,肩部双系。并有两套环,鼓腹,腹下斜收,小平底。肩、腹部刻两周直线纹。施釉匀薄,釉色青中泛黄,有缩釉现象。有学者称这种罐子为“太阳包”,可能是指罐上的放射状直线纹饰象征太阳光芒的原故。此罐制作细致,品相完美,是战国原始青瓷精品。

  3.原始古瓷兽首鼎

  战国时器物,高13厘米,口径13.5厘米。附耳,盆形浅腹,三兽蹄足,口沿上一边堆塑伸颈昂首、瞪目竖耳、注视远方的浮雕兽面,对称一边堆贴小尾。浅灰眙,质坚致,内外施釉,呈青黄色。这件原始瓷兽首鼎出土于皖南九华山地区,据考证此型原始瓷鼎是明显仿造春秋时期青铜器牺首鼎而烧制的。

  4.原始青瓷提梁盉

  春秋时器物,高18.5厘米,口径10厘米。直口,有盖,扁鼓腹,三蹄足,流作兽首状,后饰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上附加锯齿形棱脊。肩、腹部刻划四道连续水波纹。施釉均匀较薄,釉色青中泛黄。此器形体典雅端庄,纹饰简洁明快,堪称仿青铜礼器的上乘佳作。青铜器提梁盉为盛酒和调酒器,考证这种提梁、兽首流、三蹄足形制的铜盉造型,与中原商周流行袋足盉的群形不同,是吴国的创造,为吴文化特色青铜器,在吴地山土数量最多,后越、楚等国仿造之。这种原始瓷提梁盉是仿造本地青铜器的典型器件。

  5.原始青瓷甬

  春秋时器物,高36厘米,宽21.5厘米。这是一件完全仿造中原礼乐器甬钟形制的乐器,吴越地方特点的乐器为句鑃和錞于。此件甬钟圆柱形,有悬虫,上饰网格纹和凸弦纹;钟身分四组共置三十六枚乳丁,枚之间的篆及鼓部刻“S”形纹饰。通体施釉,釉色泛黄。此甬钟的造则庄重瑰丽,给人以遒健壮硕的古典美。此类原始瓷礼乐器为吴越贵族人墓的随葬品。发挥利用地方特产优势,以硬陶和原始瓷为原料仿造青铜礼乐器,可大大节约贵重稀缺的铜料,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人的独创,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遗珍,在中原和别的地区是不见有的。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秦叔宝有战绩又有人品,为何不受皇帝重视呢?下一篇:古代人死后都有哪些丧葬习俗?又有哪些防腐手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