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开国七大领袖 为何有好事者说这两位开国元帅像“孪生兄弟”

导语:为什么林彪和苏羽长得像孪生兄弟?张雄文军旅出身的苏羽和林彪可谓一时辉煌,常常给人“千年不相上下”的感觉。他们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他们不是一个母亲生的双胞胎兄弟,但他们几乎是彼此的影子。他们都出生于1907年,只是

为什么林彪和苏羽长得像孪生兄弟?

张雄文

军旅出身的苏羽和林彪可谓一时辉煌,常常给人“千年不相上下”的感觉。他们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他们不是一个母亲生的双胞胎兄弟,但他们几乎是彼此的影子。他们都出生于1907年,只是月份略有不同。

相似性1:他们不“帅”也不弱,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

一个出生在洞庭湖以南,是“无湘无军”的“南蛮”;一个出生在洞庭湖北部,是“天上九鸟,地上湖北佬”的“楚才”。他们的故乡,相隔八百里,是两千年前的一家人,也就是楚国,“虽有三户在楚,秦之死必在楚”。

他们不“帅”,个子不高,而且“似女”,比汉代的张亮强,也不奇怪。当久闻其名的老人看到他们时,几乎会彻底摧毁之前高大威武的想象力,放下敬畏之心。

他们不仅面无表情,而且大多数时候都生病了。

林彪很高兴是偶然的。战后,他穿着缴获的日本军装遛马,被阎锡山饰演的小兵一个蛋子误伤为日寇,留下了怕风怕光怕声的终身后遗症。头疼的时候头会晃,只好用小毛巾擦头。

苏羽头部受伤六次两次。当你头痛时,你不能触摸或触摸你的头发。他的脸总是非常红,他经常说他的头很臃肿。后来,我不能四处看看。吃饭时,我应该把食物放在前面的一条直线上。

他们的怪病几乎耽误了毛泽东的军事。1950年9月3日,国家陷入困境时,毛泽东对东北边防军司令高岗尽快到位表示遗憾:“苏林病了...暂时不能来。”

内战创造了最好的战绩,蒋介石的五大主力部队各“承包”了林彪和苏羽两个,而“卧龙凤雏赢了一个”。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生病,毛泽东的心不需要提到他的喉咙。但是他们上不了朝鲜战场,只好让他们去苏联治病,并邀请老兵彭外出。

他们早年都加入了叶挺的“铁军”,参加了南昌起义。一个是连长,一个是班长。因为水平低,他们不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朱德带着他们一起去井冈山吃红米,喝南瓜汤。他们也跟着朱德一起,用扁担在井冈山蜿蜒的小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挑食。

相似之处二:他们都很会打仗,每个人都为我党两军开了一个漂亮的头

后来,他们去了抗日战场,在那里伏击了日本侵略者。虽然收获有限,但为中国共产党仅有的两支军队开了一个漂亮的头,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的决心。

改编自红军主力的八路军“幸平关大捷”崭露头角,享誉世界。名义上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不得不发贺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天,敌人被消灭得像麻一样,证明官兵们用生命,指挥得当。好消息从南方传来,令人深感欣慰。”

一个打了维冈处女战,被南方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的野心,对大江南北都是极大的震撼。蒋委员长不得不仔细权衡他的话,用闪电奖励他:“属于他的苏布攻击了魏刚,获得了很多好处,这很好。”

后来,他们从南到北横扫了成千上万的军队,他们是毛泽东最依赖的爱情将军,掌管着两个最大的野战军。在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是想到他们。

他们还让毛泽东打破了不欢迎聚会访客的“潜规则”,亲自将他们迎出门外,给了他们足够的面子。

蒋介石也把他们两个曾亲自夸过的人视为对手,但他无能为力,无能为力。他说关中的苏羽“诡计最多,最难消灭”;林彪是个“战争恶魔”。

可谓“几喜几悲”。有了他们俩,毛泽东的睡眠自然就稳定实用多了;没有他们,蒋介石的头上很可能会掉很多白发。

虽然职责不同,但两人其实都专注于战斗。

他虽然是东北局书记、野战军司令员,但不问大小与军事无关的问题。他被老搭档罗荣桓称为“S的重点”;一个虽然只是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但明确由负责全军战役的毛泽东负责战役指挥,被老搭档陈毅称为“华东军事主要靠他”。

相似之处三:他们都敢犯“龙脸”,都敢“勇敢”毛泽东

他们还吃了“豹子胆”,敢犯“美人计”,“口出狂言”地劝毛泽东,甚至还和他老人家“掰手腕”。

林彪着急的时候会说:“请想清楚。”

苏羽虽然没有那么生硬粗暴,但脾气“牛”,很“倔”。毛泽东多次告诉他去长江以南。他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他一再“敢直说”,直到到达黄河才死去。

虽然毛泽东一开始很恼火,但他说:“林彪不南下,苏羽不渡河,我们的戏难唱!”然而,他最终还是听了他们的话,获得了他们和他自己的名声。

相似性4:爱好相同,不抽烟,不下棋,每天的必修课是看地图

他们的爱好是一样的。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没有世人最津津乐道、津津乐道的“儒家风范”;他们安静而有思想,他们不喜欢露脸和大声说话。每天的必修课是看地图,长时间坐着站着,表现得像是母亲生的双胞胎。

《苏羽》中的特型演员谢为了让观众过目不忘,去找妻子楚青“打听”苏羽的“特型动作”。

说没有。一位秘书说,苏司令有时会把椅子倒过来,双手放在椅背上。

这当然是开国将帅中极为罕见的“特殊动作”,但电影《辽沈战役》是先拍的,已经用在林彪身上了。虽然苏与有关系,但在艺术上却不可取,谢只好忍痛割爱,慨叹。

林彪和苏羽虽然在军事上像是被复制或克隆的人,从不忌恨和争宠,但有的却有着相同的声音和求同的气息,互相欣赏。

林彪一生下来,只和苏羽和他的老部下陶铸谈过话。尤其是和苏羽谈军事的时候,他的话匣子就像一个打开的水龙头,说个不停。

吴回忆说:“林彪很自重,但他很重视苏羽,很重视苏羽的意见和建议。”林彪的女儿林亨利也回忆说,在军队高层干部中,林彪与苏羽的交往最多。

如果当时苏羽听了林彪的大论,可能会有一种“人生有知己足矣,天下以同怀”的感觉。

其实他也很佩服林彪。

毛泽东将台海之战交给他后,苏羽认为参战的不仅是散叶的全军,还有其他四个野战军的部队,会影响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局势。因此,他向毛泽东建议,派刘伯承或林彪来主持战斗,他本人将作为华东战区的军事长官全力协助。

虽然毛泽东从未答应让他全权负责,但从他的内心可以看出,林彪和刘伯承是全党最受尊敬的两位军事领导人。

辛弃疾写过孙权的一句话:“天下英雄是谁?曹流。”按照全世界的说法,孙权的对手只有曹操和刘备。苏羽似乎也在说:“世界上的英雄是谁?林柳”。

区别一:两人参军资格不同,条件不同

他们的相识应该是在1927年10月,当时朱德组织南昌起义剩下的七个步兵连。林彪、苏羽都是连级干部,一个是连长,一个是指导员。

但是苏羽是一个刚跳了两级的新手,有些稚嫩。林彪是一个“老”合格的连长,他有两个优秀的条件。一是怀里抱着黄埔军校的毕业证;第二,有两个“老革命”的表兄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不算小,比他大十岁:林玉英和林育南。他能顺利进入黄埔军校,就是这两兄弟指导支持的结果。

林玉英是个伟人。后来,他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回到中国,解决长征途中与张之间的争端。他“腰斩”了张当最高领导人的梦想,迫使他取消“二中”,不得不带兵北上,再次与握手言和。

毛泽东对林玉英的喜爱不言而喻。他不仅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政委,而且林玉英去世后,他和朱德等人亲自为他操办丧事,亲自写墓碑的情况极为罕见。

林彪有这些独特的外在因素,再加上他自身的“九头鸟”因素,能比苏羽早一步脱颖而出。不难理解,年轻人是成功的,“官”是富贵的。

那时候既然都是连队级干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难免会有和战友争战功的心思。林彪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神秘的笔记本,经常一个人写写画画。聂回忆说,在以前的战斗中,他看到了敌人全部被歼灭和俘虏的数字。

很多年后,林彪还记得和苏羽的这段经历,他很服气。他回忆说:“南昌起义后,从南郑下西洋到井冈山时期,我们俩都打得不错。”然而,林彪很快就从小连长升任了,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员、陆军司令员、团长一路大获全胜,成为毛泽东的第一中尉和苏羽的上级。

除了上述外因,还有两个内因,都与他的“九头鸟”有关。

一是他真的愿意思考和战斗。

但是,井冈山战斗的人不能少。就像世界上不缺千里马,只缺有马的伯乐一样,其他将领没有林彪那么幸运,他们有一个又一个展示自己的好平台。这涉及到他的第二个内因:会来事。

区别二:不同的“仕途”林彪胜过苏羽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林彪是在1928年5月。当时,红四方面军在井冈山茨坪召开会议,军政领导人齐聚一堂。

林彪在会上主动发言,慷慨激昂地说:“敌人来进攻,红军集中力量对敌作战;敌人被打退消灭后,红军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红卫兵,建立苏联。”这几乎都是毛泽东说的,也是他秋收起义后建军的经历。看到这位年轻干部理解得如此透彻,毛泽东非常激动,问他身边的陈毅,这是哪一位?

陈毅告诉我,这是28团营长林彪,林子里有三只老虎。

毛泽东给这只“老虎”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我很快就了解了林彪的黄埔军校,以及他的表兄弟林玉英和林育南的背景。

三个月后,红四军参谋长、第二十八团团长王失足身亡。毛泽东提议林彪接替这个团的团长,使之成为仅有的四个团之一和绝对主力团的团长。

林彪就这样跳过了“资格”的束缚,踏入了红军高级将领的行列。从实际作用来说,军队中只有毛泽东和朱德在他之上。

此前,毛泽东曾提议林彪担任这一职务。因为朱德的反对,他认为第28团是主力团,团长必须是个称职的人。最后,他不得不妥协,由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王兼任。现在,我终于能够“让人许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毛泽东没有看走眼。

8个月后,在红四方面军七大前后,他与朱德、刘安恭等人围绕建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甚至愤怒地提出辞去前委书记一职。林彪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主动性。

他不仅在多次会议上言辞激烈,明确支持毛泽东,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朱德对领导的欲望很高,虚荣心极度发展。

他甚至去了毛泽东,当面恳切地说:“我强烈反对你今天离开前委的建议。”“你不应该离开前委。希望你以后要有改正所有同志错误思想的决心。".

可想而知,在井冈山还不到两年的毛泽东,还没有建立起绝对的权威。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冉冉的“红太阳”还没有升起,林彪的真实对话让他深受感动。

更让他难忘的是,他的辞职在红四方面军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实现了。然而,选举后每个人都被打败了。临行时,林彪不仅上门安慰,还收集了200块大洋送给山穷水尽的他。

毛泽东后来多次说:“有几次,我被赶出红军,因为里面的同志不理解我。人不在了,在福建做地方工作。”

他感慨万千地提到林彪:“当时林彪同志和我一起支持我。他在朱德带领的团队里,他的团队支持我。我自己的秋收起义队伍代替了我。那些和我有长期关系的人取代了我,支持了我不太了解的人。”

有了这种感觉,林彪的仕途很难受到阻碍。

一年后,林彪接替朱德,朱德升任红军兵团团长,成为红四方面军军长。从此,他跟随朱德的脚步,开始走上晋升的道路:

朱德成为红军总司令,接任红军团长;朱德成为不再兼职的全军总司令,于是接任115师师长。

当然,林彪也越来越争强好胜,没有让毛泽东失望。他打了很多漂亮的仗,成为红军中除了四方面军总司令许向倩以外的著名战士。

苏羽:继续等待眼睛被发现

苏羽也参与了红四方面军七大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毛泽东的窘境,但他木讷多了,只好继续等待毛泽东发现的目光。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遇到“死对头”王明,再次下岗。

这一次比上一次更惨,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不仅一个人没有上门,连一个鬼也没有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

这种情况不假,但也有些夸张。尽管前线战事紧张,1934年9月长征前夕,林彪和他的搭档聂荣臻仍在梅坑云石山的住处看望了他。

林彪的体重自然增加了。

这个“九头鸟”确实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这些可能是他人生经历的意外收获,而不是他早年刻意追求的。

但当他尝到甜头后,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鼓吹“不说真话但要注意”,成为军界之外的“政治林彪”。

他的仕途开始超越朱德,成为继毛泽东之后的副总指挥和接班人。

林彪任红四方面军军长时,苏羽任参谋长,同在一个司令部工作。虽然时间短暂,但在一口锅里吃饭的友谊无疑为后来的互相欣赏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林彪的115师师长在与平型关、杨光作战后,因意外受伤,离开了前线。

伏击的很可能是日军的辎重部队,他的损失很大。他似乎并不以平型关之战为荣,说“平型关失守,头脑发热,是比什的决定”。主要责任推给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另一方面,如果这场运动真的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似乎只能由任来领导。

林彪感慨地说“苏羽尽己所能与神仙斗”,苏羽也很佩服林彪

苏雨泽留在一线,不断积累,准备厚积薄发。除了黄桥、天目山等战役是与从事摩擦的国民党军队作战外,其他战役,如打日本鬼子的车轴、南坎等,也是引人注目,令后来的军事家惊叹不已。

但是,由于八路军、新四军都在执行毛泽东“游击战争是基本的,但是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是不放松的”的战略方针,又由于新四军第一师缺乏力量和资本,苏羽和其他中共将领一样,后来再也没有打过那种耀眼的大规模运动战。

所以,林彪还是有很好的“权贵空”意识的,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年少得志,无与伦比的“仕途”和过往的辉煌而夸自己的朋友邻居。

然而,国共全面内战一打响,他就打破了这个先例。

苏俄第一次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向战区报告了他的战例,东北的林彪当然也收到了。

事实上,他一直在关注其他战区的情况。晋察冀战区一些战役失利的材料摆在他的办公桌上,敌我优势却被严重击溃,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苏羽敢于用3万劣等兵对抗12万美军,一口气就能快刀斩豆腐。他对这个经典的例子非常感兴趣。

他打电话给他的参谋长刘亚楼,命令他收集更多关于华中战役的信息。刘亚楼费力拿到后,把自己锁在屋里仔细研究了两天。

当刘亚楼又有事要进去的时候,林彪突然动情地说:“苏羽尽全力与神仙搏斗。”

一句突兀的话,刘亚楼想不明白,听不懂。林彪接着解释:“苏羽真的很会打仗,他打仗我都不敢拿定主意。”

虽然在赞美中有一些骄傲,但他内心的敬佩也是显而易见的。苏羽不再是吴手下的阿蒙,理应刮目相看。从那以后,他特别重视,一本正经地告诉刘亚楼,要多注意收集苏羽作战的情报。

苏羽继续创作经典。

在林彪发动辽沈战役之前,他在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冀南等地的战斗,犹如钱塘江潮水一般,震惊世界,为专家林彪喝彩。

苏豫淮海战役结束后,林彪的钦佩之情愈发明显。

蒋介石用总司令级别的“救火”来爱杜。他有一次回到东北,用巧妙的计策,接了国军一万多名实力派,转战其他战场,使得辽沈战役美中不足,留下了很多遗憾。林彪还叫毛泽东给他狠狠批了一顿。

淮海战役期间,杜又想故技重施,准备在苏羽面前“打”大刀。然而,江主席的最后一个精英,他指挥的30万人,被苏羽用瓮中之鳖包围着,根本不能动弹。最后,他自己也成了他指挥下的囚犯。

林彪向刘亚楼打听淮海战役的情况,刘亚楼还没来得及全面收集,就一脸不快地责怪起来。

刘亚楼很不解,笑着问:“林先生,你对华野的战斗情况特别感兴趣。要不要和苏羽同志比一比?”

林彪回答说:“你是一个考虑不周的人。首先,我对取得伟大胜利的兄弟们非常感兴趣;第二,我对苏宇同志的理解比你更全面更深刻。南昌起义后,从南郑之路到井冈山时期,我们算我们两个打得好的。后来由于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因为我长期肩负着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下的主力军,负担重,打仗更谨慎。正常情况下只有70%的把握去打,只有50%到60%的把握,风险太大打不动,而当有89%的把握时,就会失去战斗机,没有战争可打!至于苏羽同志,他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奋战。一般来说,他是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作战的,不冒险就无法生存,从而形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比如豫东之战,我觉得最多只有50%的把握。就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不让杜跑,是值得学习、讨论、学习的。”

林彪的这些分析,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不同的目的地

1958年苏羽灾难后,林彪参加了几次批判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明批暗保”,也从未对苏羽作过虚假陈述。他甚至帮助苏羽与叶剑英、萧、陈赓一起说了一句难得的好话。

不久,林彪特地找到了打了不朽仗的苏羽。他们愉快地见面,聊了很久。

他先是安慰苏羽,然后说他“缺乏党内斗争的经验”。苏羽老老实实地说,他不仅缺乏,而且没有党内斗争的经验。

这比苏羽进中央要早,知道得多的林彪也相当清楚。

苏羽还向林彪解释说,1932年离开红军兵团后,在赣东北、闽浙工作,对中央苏区的情况并不了解。抗日战争在江浙中部进行,对延安了解不多。

总参的工作有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他当参谋长的时候,主席找我谈话,让我经常汇报,十天半次,他随时都可以谈。后来,因为彭说我自满,他患得患失,所以他只向彭报告,不敢向主席报告。

当参谋长是在毛主席的坚持下确定下来的时候,主席当时也说牡丹虽然需要绿叶扶持,但是要大家支持我的工作,主席对我很照顾。

这时,苏羽和当年的毛泽东一样,“鬼门关不来”,戴着“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对外联系”两顶大帽子,被解除了参谋长职务,中央书记处主要负责人也和他谈话,禁止他接触部队。

见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林彪可以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找苏羽,并且说一些忌讳的话。确实有一种古老的侠义风格,与过去登门拜访的毛泽东一脉相承。

苏羽也视其为一个会说话的人,说了很多平日里从未提起过的话。

两年后的1960年2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苏羽多次在侃侃讲话,全面阐述了他对敌情估计、战略方针、战争准备、加强战略侦察、军队建设、民兵、义务兵役、工作作风和总参工作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现在不是以前了,因为林彪是军委第一副主席,是这次扩大会议的主持人。苏羽完整地陈述了这些他曾经担任过参谋长的重要职位的想法和观点,但他不能享受他的演讲。

林彪听后非常欣赏。休息期间,他主动去找苏羽。寒暄过后,他郑重表示,军事科学院要研究自己的问题,多提问题。"军事科学应该成为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部."。苏羽被批评的“罪名”之一是“争夺军权”。

原因是苏羽就任参谋长后,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提议抽调6支军队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部署在便于机动的地区。通常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纳入各军区作战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指挥。

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不仅说没必要,还认为苏羽别有用心,“有争夺这些军队的阴谋”。

1962年6月,苏羽再次提出这个想法,要求叶剑英转交林彪和中央军委。

从战备需要出发,林彪称赞了苏羽的观点,于是他很快建立了这种部队。

苏羽去了军事科学院后,其实是个可有可无的闲职,没什么事可做,身心都很压抑。他很少写作。他很无聊,开始“附庸风雅”。他在1964年写了一首诗:

在他作为军人的半条命里,他从来没有背负过马鞍。

爆炸像鼓一样咆哮,子弹像钢琴一样咆哮。

战场纵横驰骋,敌人全军覆没。

满身伤痕可以鼓励自己,这辈子聊天可以先安慰你。

诗风平淡沉郁,带着辛弃疾“醉望剑”的影子,表现出一个被放在无用之地多年的统帅的悲凉。

一年后的十月,林彪在上海遇到了苏羽。两人又喝茶,聊了很久。

林彪叫他多去部队跑。如果他发现任何问题或意见,他可以直接向他报告,他可以和他交谈,给他打电话或写信。

他还多次询问苏羽对部队和国防建设的意见。

从1958年起,苏羽被限制接触部队8年。这时,可以代表中央军委的林彪,明确指示部队下车。自然,他很兴奋。

他也什么都知道。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四个方面和林彪谈了话,特别是认为高级干部勇敢善战固然重要,但要有战略眼光。

林彪全神贯注地听着,但点点头说他的话很有见地。

谈话结束后,苏羽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最后两首诗改成了:“你不必对着镜子感叹白发,但白发仍可再鞭”,表达了随时准备再战的豪迈之情。

但是“好花不总是开,好时光不总是存在”。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不久,林彪就走上了新的高位,成为一人之下、一亿多人的“政治林彪”,但很快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坠入谷底,横尸异乡。

这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又一次用他“强大的方式空”告别了“好说话”的苏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苏指的是哪三位诗人 三苏指的是哪些诗人下一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沈甸之: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的人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