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隆裕皇后 隆裕太后:为大清谢幕

导语:1913年2月22日凌晨,玉龙太后因病在长春宫去世。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当即下令降半旗哀悼三天,文武官员穿孝服二十七天。为什么一个“蠢醋坛子”在清朝失去政权后还能得到这个荣誉?玉龙太后的照片作者:陈远1913年2月

1913年2月22日凌晨,玉龙太后因病在长春宫去世。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当即下令降半旗哀悼三天,文武官员穿孝服二十七天。为什么一个“蠢醋坛子”在清朝失去政权后还能得到这个荣誉?

玉龙太后的照片

作者:陈远

1913年2月22日凌晨,末代皇帝溥仪的名义上的母亲玉龙在长春宫因病去世。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当即下令降半旗哀悼三天,文武官员穿孝服二十七天。2月26日,参议院休会一天,除了降半旗。2月28日是阵亡将士纪念日。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亲自在手臂上戴上黑纱,哀悼牺牲。当时,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幸存的清朝房间,对玉龙的去世表示哀悼。国家副主席李甚至在唁电中称赞:“美德最高,女性最好。”。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敬琏的倡议下,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举行了全国哀悼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旗,灵堂中央摆放着玉龙的塑像。所有外露的梁柱都用白布包裹。大厅里摆满了挽联和花环。仪仗队身着大清丧服和现代军装,站在大殿前左右。

在过去的历史学家眼中,玉龙经常被描述为一个“愚蠢嫉妒的女人”。查阅《清后妃传》,关于玉龙太后的记载只有短短的167个字,简单描述了她的身份:光绪皇后慈禧的侄女,写下宣彤退位诏书的溥仪皇后。

为什么一个“蠢醋坛子”在清朝失去政权后还能得到这个荣誉?

使徒书信

这一切都始于一年前。

1912年2月12日,延续了268年的清朝,以玉龙女王发布的退位诏书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光绪二十年科恩状元张謇起草了退位诏书。这位开创了百年工业传统的晚清状元,不仅有实干之心,而且有过人的文采。一纸诏书,委婉而生动地展示了清朝的“灭亡”:

我很佩服玉龙太后的懿旨。因为人民军队的起义,各省响应,九个夏天沸腾了,生活毁了。袁世凯被特别任命与人民军队代表讨论大局,讨论开国会议,并就政权举行全民公决。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没有合适的方法...民生一日不安。如今,全国人民的心理趋向于共和,南方和中部省份不仅提倡前者;北方的将领也主张民有所后,民所欲,天命可知,施之以忍一姓之荣,打击百姓好恶。随着大势的出现,内部舆论的检讨,特率皇帝将整个国家作为共和宪政国家进行统治...袁世凯之前被财政所推举为宰相,新旧新陈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即袁世凯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人民军队商议统一办法...尽管如此,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和五个民族的完整领土被视为一个大的“中华民国”,皇帝可以撤退和放松。秦这话。

两个月前,1911年12月29日,自1894年创立钟惺协会的孙中山,被17个省的代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天后,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前后相连的两个历史事件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

颁布退位圣旨使玉龙女王成为伟大时代的点睛之笔,也使她在死后感到悲伤和光荣。如果说1911年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么1912年的一道圣旨让玉龙太后成为最受关注的人物。

那场非常隆重的葬礼,与其说是玉龙的悲哀和荣耀,倒不如说是袁世凯的需要,他需要向世人和前朝权贵表明,他的地位来自清朝的恩赐,他没有忘记对清朝的旧情。“需要”玉龙。在他的一生中,玉龙是一个安排好的象征性人物。除了撤诏这一历史事件,围绕玉龙的野史传说还有很多。“嫉妒心强的女人”源于与贞妃后宫争斗的谣言,“昏庸愚蠢”则是因为卿死于其手。

而那一场葬礼,对玉龙来说,反而是更加苦涩。玉龙死时,身边只有宣彤皇帝溥仪、袁世凯、总统、内政部长许氏和两三个宫女。

玉龙临死前对大臣许氏说:“孤儿寡妇千古悲。看到龚宇的荒凉,我不知道灵魂属于哪里。”他还对溥仪说:“你生在皇族,国家却亡了,母亲却死了,你不知所措。该是我离开你的时候了,我只是在听你说话。”

对于袁世凯,玉龙无话可说。

晚清新政

背负着结束清朝的重担,太后玉龙在抑郁中度过了她生命的最后一年。

事实上,清朝有一种病,不是从玉龙太后开始的。即使在她进入宫门很长一段时间后,也没有和她联系。

历史学家毛海健在《中国的崩溃》中指出,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已经打下了致命的根。

从那以后,清政府一直在努力寻求变革和力量。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冲击,特别是反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后,更是如此。

1901年1月29日,清廷实际领导人、玉龙亲姑姑慈禧太后还在xi安,她说:“世间千难万难,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它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清晰;可变的人定A定B,可能和钢琴的变化一样好。”在这份圣旨中,西太平洋还写明,要“师夷长技”,“短时间内到中国去”,要“重振精神”,才能求富强。未来十年的变化被历史学家称为“晚清新政”。

清末十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是推行新政最得力的人。很多“新政”措施往往是从直隶试点,然后制定章程推动各省。比如训练一支新的军队,建立一个巡警,建立一所学校等等。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袁世凯极力扩张势力,成为晚清最有权势的政治明星。

此后,改革逐步深化,从1901年袁世凯关于新政的前十条建议开始,其要点是充实军队、完善财政制度、开拓民智、派遣留学生等。

清政府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继续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过,开始的有点晚。这时,进步的革命力量已经开始壮大。在革命力量的影响下,清廷开始出现宪政声音。最著名的宪政领袖是代表玉龙起草退位书的张謇。

1904年,立宪派发起了实践活动。今年5月,张謇亲自催促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魏广涛,要求他们在奏折上制定宪法,并为他们起草草案。但一向以稳定著称的张之洞,让他去打听当时直隶最有权势的总督袁世凯。于是张謇上书袁世凯说:“日俄的胜败,宪政专制的胜败。”建议他效仿日本伊藤、半元等人,推行宪政以挽救危机。当时袁世凯回信说:“还需要缓一缓。”。。

在宪政的影响下,清朝的领导人终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905年12月,清政府派出以宰泽为首的5位大臣,访问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政府,详细考察了中国实行宪政的可能性。1906年7月,使团返回中国,每个成员都推荐了一个立宪政府。

1906年9月1日,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指示下,命令京城和地方官员开始筹备立宪政体。问题就这样决定了,准备工作开始了。

然而,1908年底,宪政改革稳步推进,被软禁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他们的相继去世,带走了围绕他们恩怨的所有谣言,也让清朝的改革进入了更加汹涌的急流。

慈禧死后,玉龙成为皇太后是合乎逻辑的,同治的三个妃子也不是不合格的,因为末代皇帝溥仪是同治第一位继承人。传说慈禧下葬后,同治三嫔妃会留在东陵为慈禧守护陵墓,而不是回宫。守灵是假的,让玉龙难堪是真的。玉龙什么也没说,太监肖德章却站起来对三个妃子说,既然这样,皇太后就立刻在东陵给你们盖房子,成全你们的孝心。石传龙依靠萧是真的,但说他“受制于”或“害怕”萧就太夸张了。

玉龙不是慈禧,她身边只有小德章可用。

玉龙成为新的皇太后,开始逐渐走向历史前台。

有一群年轻人和她一起走上了历史舞台。

玉龙太后画像

年轻人在他的手掌中

老佛爷走了,改革还在继续。三岁登基的溥仪还是一个想象中的皇帝,去世前老佛爷任命的接班人都是大权在握。

宣彤的生父载沣是玉龙的妹夫。这位26岁的摄政王的婚姻,就像他哥哥光绪与玉龙的婚姻一样,也是慈禧指定的。像他的哥哥一样,载沣对拉斐特的婚姻不满意,但他的身材比他哥哥的要柔软得多。在他执政期间,暗杀趋势突然在革命党中盛行。1910年,摄政王成为和他同龄的革命者汪兆铭的目标。瑞金特逃脱了暗杀,汪兆铭被捕了。按照清朝的法律法规,这是大罪。摄政王不顾大理法院对他“公然践踏法律”的抗议,选择了法外赦免。载沣的考虑是:“党的麻烦每天都在找对方,而且越来越愤怒,但这是一个解释不满和慷慨的举动。"

果然,这个决定为清朝赢得了国内外的掌声。然而,当身体柔软的摄政王遇到真正威胁清朝的因素时,他绝不会手软使用霹雳。1909年,正是他意识到身居高位的袁世凯开始失去尾巴,被秘密杀害。由于的劝阻,袁被送回了他的家乡河南,理由是他患有脚病。袁世凯被免职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事件。

摄政王组织的皇家内阁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是任人唯亲和载沣的无能。事实上,当时的摄政王已经觉得除了皇室,没有人可以信任了。

最后几天的命运已经过去了。

末年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年轻的内阁总理奕劻,他赢得了慈禧的信任,慈禧掌权时,慈禧一直在推动和护送袁世凯的改革措施。

矛盾的是,奕劻的贪婪在国内外都是众所周知的,他公开接受国内外官员的贿赂。行贿者只需用红纸封好银票,亲自递交,并说:“请向大王报功。”看完之后,他说:“你得费心了。”说毕进了坐垫,交易就完成了。但他自诩为“斋主”,意思是他是一个如水的人。有学者分析,处于“超然物外”地位的奕劻,是在用贪财的形象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展现到巅峰。

一项渴望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改革,不得不严重依赖国内外知名的腐败官员。清朝的命运已经筋疲力尽。

虽然玉龙成为了太后,但历史并不需要她出现。

她的不幸在于,这个政权的所有关键人物都与她有关。从慈禧选她入宫的那一刻起,她就与这个王朝紧密相连。过去认为慈禧选择玉龙是因为她是自己的外甥女,有些误解。慈禧之所以在众多侄女中选择玉龙,与年轻的玉龙果断自信的行为有关。老佛爷已经给玉龙的父亲桂香留了言:习字不应该嫁给别人。

我姐姐和妹妹都结婚了,玉龙还在闺房里等光绪皇帝。被慈禧选中后,年轻的玉龙建议桂香让体弱多病的弟弟练武强身,被父亲采纳。这个弟弟,后来成了光绪的带刀禁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玉龙的果断会时不时地表现出来,而不像过去的传奇那样“懦弱”。

但是,弱国末年,这有多强大能不“懦弱”呢?

袁世凯

玉龙末年,与她关系最微妙的是袁世凯。

这位因日后称帝而名誉扫地的改革家,自1909年下课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国内政局。

十月十一日,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恰逢袁世凯五十二岁生日。由于时局动荡,很多人估计他可能会卷土重来,所以前来为他庆生的红颜知己比往年都多:赵秉钧、张熙鸾、倪嗣冲等人都是“咸味”。

正当生辰园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和庆祝生日的表演时,武昌起义的消息突然传来,“来访的客人互相关心”。袁世凯立即下令停止庆生,“大戏宴必停”。与此同时,他立刻意识到期待已久的时刻已经到来。他说:“这乱,比不上洪阳。”。交谈中颇有“收拾残局,放过我”的感觉。

袁世凯决心东山再起,但什么时候以什么名义出来最安全,最有利?这是他反复考虑过的问题。

袁世凯仍然对掌握政府大权的载沣感到愤慨,自然拒绝支持他。根据徐世昌后来的回忆,袁世凯当时也有了自成局面的想法。过去,他的下属倪嗣冲等人想尽办法劝他天下大乱,民不返。但袁世凯拒绝了,徐世昌分析袁世凯有五个顾虑:“第一,天下以仁厚待之,取孤儿寡母之天下,必遭后人诟病。二是清廷旧臣众多,如张、赵尔巽、李景熙、等,都有相当的影响力。第三,在北洋旧部掌握军权的人,如蒋桂缇、冯,并没有灌输这种思想。第四,北洋军事力量不达长江以南,即使是称帝,也是北洋的一半,南方还需要打仗。5.南方人的发展程度还不清楚。人们的心还是未知的。”因此,它倾向于“用表面维护来清洁腔室”。

袁世凯的心现在不得而知,但做皇帝的事实却无可辩驳。但在称帝之前,资料显示,袁世凯从未透露过丝毫做皇帝的想法。

14日,一位老领导和老朋友奕劻的亲笔信从北京寄来,敦促袁世凯出任湖广总督。袁世凯的心是活的。但与此同时,杨度从北京赶到,劝他不要服从命令。参谋长王希同“向杨表明自己的力量”,“其他人向阮表明自己的力量,并给他们建议”。有一天,王希同问袁世凯:“公出山救国。清廷为你自己用事,贿赂大众,就是没有湖北之祸,国家能救吗?”

袁:“不行,天浪费了,谁能让它高兴!”

王:“可是为什么是公命呢?”

袁:“照顾孤儿,尽力而为。”

王:“一个专制的国家,没有大臣做高真主人的余地,家庭也没有保障。前朝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汉族也是一样,情况不是一家人,这是必然的。”

袁继然变了颜色,大声说:“我不能当革命党,我也不希望我的后代当革命党。”

谁能说得清袁世凯以这种态度是否看到了未来的形势?然而,正如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所说:“相城野心勃勃,善用机会。武昌发动时,引起了对朝鲜的恐惧,利用相城全权指挥国家军队。这是实现其抱负的绝佳机会。”

经过一番谈判,袁世凯得到清政府的完全授权,重返江湖。但是,就像袁世凯自己说的,天废了谁能让它高兴?

在出道的时候,一天结束的时候

1911年至1912年期间,不仅革命军如火如荼,各种抗议运动也汇集在一起。虽然这些抗议运动中有一部分不是革命的,但他们已经达成共识,清朝应该由共和国取代,或者应该被接受。换句话说,1911年的中国不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当年年底,17个省市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第二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忽视了清政府的存在。

袁世凯早在清廷就计划整顿南北局势。有一次,他派人秘密告诉梁实义说:“南方的军事,商邑的灭亡,北方的政治,都有一条线索,在赖中间策划一切。请提前与唐少川安排。”此时,形势已被袁世凯完全掌握。他提前向载沣透露了优惠待遇条件。获得支持后,他又饰演了太后玉龙:“人民军队要一心拥护共和国。”政府“筹不到饷,入不敷出,入不敷出”,“经常拖延,会有内崩的一天。如果大局在这一点上,搬到周室虽然有效,但没有兼容的地方”,“我会和国务卿一起努力提升第四维度,国家体制改革很重要,我不敢滥用军权伤害众生;我不敢为了伤害国家制度而改变事情。我不得不要求“太后和皇帝召集皇室,秘密举行决定性的会议”和“迅速制定政策”。

玉龙该上场了。她应该为清政府的和平善后负责。

在溥仪皇帝的回忆录中,记录了最后一次对袁世凯的采访:我坐在太后的右边,奇怪两位大人为什么哭。这时,庙里只有我们三个人,非常安静。胖老头缩着鼻子大声说话,我什么也听不懂。后来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唯一一次见到袁世凯,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到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什么,那么就是这次袁世凯直接向玉龙太后提出退位的问题。

退位是不可逆的。虽然王室内部有过几次讨论,但仍有争议。1月26日,纵社党最坚定的领导人梁弼被革命家彭杀害。宗族社党群龙无首,满朝亲贵胆战心惊。他们看了北洋文官武将的报告,知道大势已去,就逃离北京,去了天津租界、大连、青岛。

玉龙皇后立即颁布,授予袁世凯一等公爵,想通过这种方式保住袁世凯的性命。但此时此刻,南方革命党许诺的总统职位对袁更有吸引力。袁世凯一口回绝了荣典,不断向太后传达“革命党太强大”的信息。当时的人对袁世凯的评价是:“一方面满清党被当作流民党,另一方面张敏党逼迫清廷。当时的人叫新曹操。”

没有选择,她只能“授”袁世凯。她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下,为打扫房间争取一个更有利的条件。

在南北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朝退位条件的每一次变化都被玉龙皇后“入戏”,“慈禧太后以高见一字一句地讨论”。早年被载沣豁免的汪精卫,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

1912年2月12日,玉龙皇后发布了退位的圣旨。她和清朝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500年前是什么朝代 500年前是什么朝代下一篇:失败的英雄 张謇:一名伟大的失败英雄

文章评论